奇山蕴秀,异水涵情
——《与朱元思书》解读及教案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案永兴王礼平
【我解读】
《与朱元思书》是南朝吴均写给朋友朱元思描述行旅所见抒发自己心志的一封书信,但它与一般书信不同,没有问候的套语和日常事务的叙述,而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写景小品文。全文仅144字,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富春江自富阳到桐庐间的山光水,描绘了祖国南方江山秀丽雄奇、灵动多姿的奇异美景,读来令人欣然神往,仿佛与作者一起领略了其间的奇山异水之绝美。
课文共三个自然段:
第一段总写自富阳到桐庐间山水的奇异之美。作者用简洁的语言、抒情的笔调勾画出江南一个晴好日子里的水光山,其所见者,一为“奇山”,一为“异水”,为下文的分别着墨提示了一个总纲。“奇”“异”二字高度概括了山水的特点,这是作者行程100余里后,得出的一个总的印象,也是贯穿全文的中心。
第二段分写江水之“异”——富春江江水之美。江水之“异”,“异”在水之清(秀丽的静态美),“异”在水流
之急(雄奇的动态美)。作者先从眼前的江水写起,“水皆缥碧”二句,写水之美:水是那么晶莹透澈,可以一眼见底。“缥碧”写江水之,“千丈”写江水之深,“见底”写江水之清。“游鱼”二句,写明净之美:这里是白描手法,用游鱼可数、细石可见来衬托江水的清澈,更使“见底”二字具体化、形象化了。“急湍”二句,写激流之美:在100余里的江流中,江面也不总是平静的,有时遇上急湍猛浪,那奔腾的气势,却又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湍急的江流比射出的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像奔腾的骏马。如果说前四句给人一种文静妩媚之美感的话,后二句则给人的是粗犷骠猛之美。在这里,作者写出了水的静态和动态,而且动静结合,静中有动,动在静中。江水的、江水的深、江水的清,以及它汹涌奔腾的气势,都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
第三段分写山之“奇”。这个“奇”,“奇”在山之势,“奇”在山之声,“奇”在山之。“夹岸”六句,写山之势。举目望去,夹住江水的两岸山势高峻,山上树木葱郁。因为山高林密,所以使人
感觉树木在高山之上冷飕飕地冒着寒气,以此来衬托山之高。而山势之奇,奇在“负势竞上”“争高直指”,“负”、“竞”、“争”、“指”,拟人化的四字,更使险峻的山势活灵活现,仿佛要脱离江岸,直上天空,呈现出一幅壮美奇特的景象。作者在这里以动写静,把本来是静止的山,赋予了奋发向上的无穷的生命力,读来令人心旌摇动,感奋不已。以上六句是写作者所见,紧接着的“泉水”六句,则是写作者所“闻”,即山之声。作者以极其精练的笔触描绘了山中的“好鸟”“蝉”和“猿猴”。它们在山中生活得那么悠然自得,它们的鸣叫是对大自然优美的颂歌:“相鸣”“成韵”“千转不穷”。正是这美好的歌声,把这雄奇的山峰,变
成了一个无比美妙的世界。看到这样奇特而优美的境界,一定会使人流连忘返,精神为之一振。作者触景生情,由此想到那些汲汲于追求个人名利的人,那些被繁忙政务缠绕得晕头转向的人,如果到这儿来看到雄奇的景物,也会被它深深吸引,让头脑变得清醒起来,于是便间入“鸢飞”四句,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无限感慨。至此,文章似乎可以结束,然而作者又写出这样四句:“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从动到静,写出山坡上枝繁叶茂、难见天日的另一种景象:山外阳光灿烂,谷中浓荫蔽日,有晖有阴,忽晦忽明,景象万千。这四句,写山之,其作用有二:一是反复渲染。写树木遮空,昼夜不分,既照应了前面对寒树的描写,又给山水增加了奇异彩。二是结构严谨。全文犹如作者放出的千里之线,到这里又收回手中,绾接文章开头四句,总揽经纬,悠然而止。
纵观全文,作者善于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把动与静、声与、明与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充满旺盛生命活力的大自然的图景。在这幅精美的画卷中,处处洋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给我们以美的熏陶和享受。
【我设计】
创意说明: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文言文在某种程度上就等同于学习一门外语。平时没有说的机会,没有练习的可能,课堂成了他们学习文言文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场所。因此,在课堂上加强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
的朗读训练,借此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语感,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增强学生对文章特韵味的体会和感悟,让他们最终形成自读文言文的能力,就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要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就得善于放手,废止“字字讲解,句句对译”的串讲模式,代之
以学生自读,辅以教师辅导、学生合作、讨论、探究的教读方法,从而使学生悟得阅读文言文的门径。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和文言相关知识,解释并积累“从、奔、轩邈、反”等常见文言字词。
2.通过范读、分读、自由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背诵课文,领悟文章意境,培养文言语感。
3.在品读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在自然美景中的情怀,准确理解作者的人生观,把握课文主旨,感受文章意趣。
4.通过欣赏富春江奇伟、瑰丽、美妙、和谐的山光水,让学生对自然产生热爱与亲和,并学会从自然中宁静内心,提高修为。
教学重点:
在品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领悟文章意境,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难点:
从优美的文句中体会作者的心情并感悟生活、亲近自然,“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引导学生学会从自然中净化身心,提高修为。
教学方法:
自读感悟合作交流问题探究。以学生的自读、自悟、质疑、讨论为主,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
教课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天下西湖三十六,个中最好是杭州。”可是,你曾否想过,只要你再向前跨出一步,你一定会惊喜地发现,有一条秀绝人寰的富春江,如绿的飘带萦绕徜徉在同样青翠的山间,她上面缀满了无数眩目的
珍宝,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古往今来,有不少文人墨客为这山光水所倾倒,他们留下了不少的生动诗文,美丽画卷,脍炙人口的动人传说……这个地方就是钱塘江上游的一段——富春江。现在就让我们随着南朝文学家吴均到古代的富春江那奇山异水去走一走,看一看,好不好?(板书作者,课题)
二、教师范读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闭目倾听,发挥想像,根据老师的范读在头脑中把文字转化成一幅幅美丽、生动的画面。
三、课文赏析
(一)、学生结合注释自由诵读课文
学生利用工具书正音正字后,对照文下注释自由大声品读课文,到自己喜欢的文句,细细品味。
(教师提示:①正音:缥.piǎo碧轩.xuān邈.miǎo 韵.yùn 泠.líng 嘤.yīng 窥.kuī转.zhuǎn鸢.yuān 戾.lì天急湍.tuān 横.héng 柯.kē②正字:蝉则千转——通“啭”,鸟叫声;窥谷忘反——通“返”,回返;有时见日——可通“现”,显现)
(二)、局部品读
1.教师提问引入对课文局部的赏读:作者吴均在信中向朋友描绘了哪里的山水美景?这里的景作者是如何概括的?(进入对文章前三句的赏读,并引导分析“从流”和“任意”,从中体会吴均的闲适、轻松自在的心情。)
2.教师提问:吴均面对“天下独绝”的美景,抒发了怎样的感叹?引导学生从文中到对应文句,并解释词语:
鸢飞戾天者、经纶世务者
3.学生合作探究学习:
分别出写山和水的文句品读,并对照注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4.问题探究
课文除了写山和水,还写了声音(让学生出课文中描写声音的文句,然后讨论交流),作者写声音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写山中丰富的声音是在侧面衬托山的清幽。
5.在品读中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三)、整体赏读
吴均(469—520),字叔庠(xiáng),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是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博学多才,但他淡泊名利,生性狂放不羁,因写史书《齐春秋》而得罪了梁武帝,遭到了焚书免官的处罚,也正好遂了他的意,于是纵情山水,成为了山水间的一个闲人。他写给朋友朱元思的这封信,也就隐含了他劝朋友不要为名利所累,希望朋友能如自己一样陶醉于山水情怀之中。
请同学们带着这种闲适自然的心情,再次诵读全文,读出你的感受来。
四、课堂小结
当然,生活在现代的我们,不能终日忘情于青山绿水之中,要有
自己的一份追求,但也不要过于热衷功名,要学会利用闲暇去放松自己的身心,感受自然的美好,从自然中汲取清新、自然的心境,净化自己的灵魂。
出示对联:
宠辱偕忘,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记住,保留一颗自然而纯净的心,大自然会给你元尽的馈赠。
五、拓展延伸
1.用一生品读最后四句“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利用各种资源渠道到“吴均三书”中的其他两书《与顾章书》和《与施从事书》,并用心品读。
(此文刊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刊2011.4)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