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
同学们,“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美丽的西湖是我们每位同学的骄傲。其实我们浙江美丽的游览胜境还有很多。例如在桐庐、富阳一带有一条秀绝人寰的富春江,如绿的飘带萦绕倘佯在同样青翠的山间,她上面缀满了无数眩目的珍宝,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古往今来,有多少游客为这山光水所倾倒,留下了多少诗篇,多少画卷,多少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元朝吴桓赞就曾推崇说“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阳”。不知有没有同学去过?(生:没有)。没关系,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为我们细致描绘了此处胜景,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吧。
二、据注释了解作者:
吴均,南朝梁,字叔庠(xiang),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
三、师:文言文需要多读,尤其是这样的美文更要从读中去体会。朗读要注意的是哪些?
生(齐答):读准音;注意停顿;读出感情;读出重音;不能太快......
1、请一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有没有读错的字音。(正音)
2、多媒体展示重点字词读音。缥碧 湍 轩邈 泠 嘤嘤成韵 横柯 鸢飞戾天 经纶 窥谷
四、刚才同学朗读能注意字音,停顿等,那么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生:可以再有感情一些;重音没读出来。
(明确:古文翻译要注意逐字翻译,灵活成句;字字正确,语句通顺;句意要与文意一致。)
五、学生理解文意后有感情齐读课文,感受文章中山水之美
六、师:你能用一句话总括这里的美景吗?
学生齐答:“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师:从这一句话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这里的美景充满了怎样的感情?
生:赞美之情。
生:请同学再齐读,读出赞美之情。
七、如此美景,如此美文,需要我们细细去品读。四人小组讨论交流,采用
“我读 ,仿佛看到了 。”或“ 字词甚妙,写出 。”的模式讨论交流。
“我读 ,仿佛看到了 。”或“ 字词甚妙,写出 。”的模式讨论交流。
生1:我从“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仿佛看到了这里的水清澈得出奇。因为“千丈见底”、“游鱼细石”可以看出水很深却能看到水底的细小的石头和鱼。
师:从“千丈见底”、“游鱼细石”感受水深与清澈,这是什么写作手法?
生:前面是正面描写,后面是侧面描写(板书:水深、水清——正面、侧面描写)。
生2:我从“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读出了这里的水水流湍急,气势非凡,特别是“甚箭”、“若奔”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进行了描绘。(板书:水急——比喻、夸张)
师:这句朗读应注意什么?
生:读出气势。“甚箭”、“若奔”要读得重一些。(齐读)
生3:我从“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似乎听到了一场悦耳动听的音乐会。泉水声清脆得象钢琴伴奏,鸟鸣声好象歌手在唱歌。
师:很好,想象力丰富。的确,这是大自然演奏的自然和谐的曲子。写声音的句子还有吗?赏析一下。
生:“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从这句感觉到了山谷的幽静、连绵不绝。
师:从声音听出了环境的安静,这是以声写静,也是反衬的手法。(板书:泉水、好鸟、蝉、猿——以声写静,反衬。)这句朗读的语气应该怎样?
生:要舒缓。(齐读)
生4:我从“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仿佛看到了这里山峰高耸入云,树茂盛葱茏。特别是“寒”形象写出了树茂盛得透出了寒意。
生5:我觉得这句还特别写出了这里山充满了生机。因为“竞上”、“轩邈”、“争高直指”把山写
活了,也是以静写动的手法,显得特别机盎然。(板书:树茂,山高——以静写动)
师:很好。那么这句朗读应怎样读好呢?
生:要读出气势。“寒”“竞上”、“轩邈”、“争高直指”套读重音。(齐读)
生6:我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仿佛看到了很多人都被这里的美景吸引,流连忘返,连追求功名的心都没了。也从侧面更好写出了景出奇的美。
师:的确,连作者也是如此。(展示作者背景介绍:当时政治黑暗,社会紊乱。一些仕途失意的士人遁迹山林,避世隐居。吴均一生仕途不如意。梁武帝时,他因私撰《齐春秋》武帝恶其实录,焚其稿,免其职。他在《与顾章书》中说:“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表明自己辞官引退后,将要到石门山去中去隐居。因此,这篇文章不单纯是写景,在写景的字里行间,抒发作者当时的情感。思考一下这篇文章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7:赞美之情。
生8:对山水的热爱之情。
生9:向往大自然,厌恶官场的感情。
八、教师小结: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奇山异水的佳境,抒发了由衷的赞美与感叹之情. 也含蓄表达了自己向往山水,避世隐居的高洁志趣.(有感情齐读课文)
九、几位学生朗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更好。(学生评价)
十、教师据板书指导背诵。学生诵读课文,争取成诵。然后看图片,联想文章语句。
十一、板书:奇水:水清 水深 水急 (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夸张、比喻)
异山:山高 树茂 (以动写静;以声写静)
泉水 好鸟 猿 蝉
《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与朱元思书》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与朱元思书》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信,它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述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
景物。文章从行船游江的实见实感出发,着重写了“奇山”和“异水”两个方面,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厌恶世俗官场的清高思想。文章骈散相间,清新隽永,历历如绘,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学习目标:1、读:读懂文意 、读出画意
2、译: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句
3、赏:赏析文章美点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语,读懂读熟课文。
教学难点:赏析文章美点
教学方法:采用诵读法、必答和抢答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 1、激情导入:古人说“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富春江以它特有的山光水、奇形异声,令古今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并留下了不朽的诗文。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南朝梁文学家吴均写的《与朱元思书》。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文本,去感受富春江的奇山异水。
2、解读题目
3、出示学习目标
二、初读感知
先播放朗读视频,让学生听范读,然后学生自由练读,抽查学生朗读并点评,重点指导朗读的字音、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等。大屏幕出示字词注音。
三、疏通文意:
1、学生先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若有疑难,小组合作解决,老师采用
1、学生先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若有疑难,小组合作解决,老师采用
必答和抢答形式检查。
(1)通假字:千转不穷 与朱元思书教案 窥谷忘反
(2)词类活用字:任意东西:
猛浪若奔:
负势竞上:
皆生寒树:
互相轩邈:
2、归纳文章主旨
再读课文,并回答两个问题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美文美诵:
要求学生在音乐声中能想象美景、以声传情、读出美感、读出画意,采用多种形式朗读:个人读、学生领读、师生同读等。
五、美点寻踪:
1、请以“我认为《与朱元思书》 美,美就美在 。”的句式说一句话,要求多角度赏析。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归纳出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结构美、志趣美。
2、历代文人赞美富春江的名句: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元·吴桓赞)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 (唐·韦庄)
“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 (宋·苏轼)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
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 (清·刘嗣绾)
六、美景再现
根据课文的意境,展开联想和想象,用你的 “生花妙笔” 制作一张 “文配画” 的富春江山水明信片。老师提供样本,学生完成后把明信片送给最要好的朋友,并写上祝福语或心里话。
七、小结
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山水写意画,因为它有特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该文情景兼美,辞章俱佳,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心灵的愉悦。八、学生在音乐声中齐读(或背)课文结束。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历代文人赞美富春江的名句引入课文的学习。
示例一: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引无数骚人墨客吟诗作文,为今人留下了众多脸炙人口的山水佳作。如: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桓赞)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唐?韦庄)
“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宋?苏轼)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清?刘嗣绾)
这些都是历代文人赞美富春江的名句。可见,富春江早已为世人所熟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南朝梁代著名骈文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仅用114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旖丽风光,被视为骄文中写景的精品。吟诵此文,可谓美不胜收。
示例二:
富春江,全长110公里,一头连着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杭州西湖,一头连着人称“归来不看岳”的安徽黄山。而富春江本身又是那么富有神奇的魅力,巧夺天工的自然景观和那旷古悠远的历史遗迹缀连成片,相映成辉,有人赞美富春江“揽天下奇景于一身”,这也许有些夸张,但人们称她为中国的黄金旅游线却并非过誉……
富春江有山有水,水中有山,山绕水生。为旅游风光中少见。来这里旅游,既可登山揽胜,又可泛舟荡游。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吴均在游览完富春江的风光后,就情不自禁写了一篇描绘富春江风光的文章《与朱元思书》。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1.文体
南朝时,我国文坛上盛行着一种讲求辞藻华丽、声律和谐、词句整齐对偶的骈体文,这种文体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种形式主义的倾向。但这些骈体文中也不乏优秀作品,《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出的写景小品文。题目中的“书”指信。
2.简介作者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粱文学家。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文辞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均体”。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语言美。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看画面及文字,初步感知文意。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