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中曹刿形象浅谈
在历次的中学语文教材编选中,《曹刿论战》都被编入初中语文教材中。
该文选自历史散文《左传》,文章结构严谨,行文简洁。全文222字,以极其精简的文字,记述了鲁庄公十年齐鲁两国发生于长勺的一场战争,塑造了曹刿这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在这篇记录战争的文学史料中,作者采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对曹刿这个主要人物,刻画得有血有肉。无论是其思想,还是在整个作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和韬略,都显得那么突兀,给人一种鹤立鸡之感。
曹论战
现具体做如下分析:
在文章中,曹刿这个人物一出场,就显得卓然不,非同凡响。作者把他放在战争事件中来进行刻画,通过他对战争的看法、认识与乡邻、国君的相互比较,表现出了他强烈的爱国思想和高超的作战思想及指挥艺术。
在齐鲁的这场战争中,我们不难看出,曹刿是这场战争中鲁国的主角,从战争的序幕到尾声,无一不活跃着他的身影。一登场,他就以高瞻远瞩的目光,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姿态呈现在读者面前。
他不是王侯将相,没有显赫的权势和地位,凭什么参加这场战争呢?用他语惊四座的话说:“食肉者鄙,未能远谋。”这显得似乎是狂妄的话,使得他高居不,也是奠定他指挥这场战争的基础。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孔子登泰山,方觉众山之小。假如不是登上高出峰的泰山之巅,他怎能得以一览山而觉其小呢?这振聋发聩的语言,看似诳语,其实正体现了他对当时情势的细微洞察。
对这场战争,曹刿早已成竹在胸。因而在鲁庄公将要迎战齐国时,他要求拜见鲁庄公,其乡邻对他的这一做法是惶而惑之,不知其所然。他们认为战争是王侯将相之事,小人不得而谋之。这种对国事的淡漠,没有主人翁的责任感桎锢了他们,使他们的眼光看出去是那样狭窄,这与曹刿“食肉者鄙,未能远谋”的眼界相距何其遥远。他对战事的关心,其实就是对国家的关心,是他爱国之情的具体表现。这种思想,是通过与乡邻比较表现出来的。这一比较,使得他如同一座伟岸巍峨的山那样高高地矗立着,雄浑而峭拔,让人仰视。
接着,课文又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表述了曹刿对作战应具备条件的看法。在鲁庄公回答他“何以战”的问题上,他只同意最后一个条件,而其他两个条件都是不可取的。他认为:“为国君者,须忠之属也”,才可以为战,至于其他的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是不能用来作战争保障的。只有尽其所忠,为民办事,才是战争胜利的根本。这体现了他的民
本思想。而鲁庄公对战争的看法则认为:只要把衣食所需分给臣们,再加上祭祀时的诚信和“忠之属也
”,即可借此为战。对此,曹刿却比鲁庄公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忠之属也”是为君者作战依靠的根本,而鲁庄公却只重视身边之人,忽略身下之民,没有充分认识到民心向背才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关键。这是连身为国君的鲁庄公也不可相比的大智大慧。
另外,在双方交战的过程中,又通过他与鲁庄公指挥艺术的相互比较,突现了他在军事指挥上的雄才大略。
当“公将鼓之”时,他却曰:“未可。”直待齐人三鼓后,才曰:“可矣。”这表现出了他善于捕捉战机,而鲁庄公却缺少这种认识,有勇无谋,或者说谋略不足。到“齐师败绩,公将驰之”时,他又曰:“未可”,然后“下视其辙,登轼而望”,方曰:“可矣。”再次表现了他善于审时度势和小心谨慎。在作战的这一切活动中,鲁庄公直到战争结束了,才知晓其中的谜底。
由此观之,曹刿无论是其思想,还是对战争的认识,不仅超越了其乡邻,还超过了权高位显的鲁庄公。他的雄才大略是众人难以企及的。当然,在这场战争中,如果没有鲁庄公的勇于应战和善于纳谏,接受曹刿的建议,那也是不会演绎出这样以少胜多的战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