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 译文(加粗字词为统编课下注释) |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SJ:徧),民弟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末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宫去见庄公。// 曹刿问庄公:“您凭借什么作战?”"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猪、玉和丝织品之类的祭品,我从来不敢虚夸数目,一定按照实情。”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即使不能件件都明察,但一定要诚心判断。”曹刿回答:“(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
鲁庄公和他共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正要曹论战驱车追赶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査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 |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撤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答道:“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枯竭。敌方的士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打败了他们。(齐国是)大国,很难推测(它的实情),(我)怕(他们)设有埋伏。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オ下令追击他们。” |
《曹刿论战》(《左传》)
知识梳理
一、重点字词一遍过
1.十年春,齐师伐我。
(1)师:军队函 (2)伐:攻打
2.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1)肉食者:吃肉的人。这里指当权者(指位高禄厚的人) (2)间:参与
(3)鄙: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4)远:深远
3.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遍(徧),民弗从也。”
(1)以:凭、靠 (2)安:指安身(有“养”的意思)
(3)弗:不 (4)专:独自享有(独占)
(5)对:回答。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 (6)遍(徧):遍及、普遍(徧,同“遍”)
4.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1)牺牲:指祭祀用的牛、羊、猪等 (2)玉帛:祭祀用的玉和丝织品
(3)加:虚夸,夸大 (4)信:实情(言语真实)
(5)界:使信服(为人所信服) (6)福:赐福,保佑
5.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狱:指诉讼事件(案件) (2)虽:即使
(3)察:明察(弄清楚) (4)情:诚,诚实。这里指诚心(实情)
(5)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6)属:类
(7)可以:可凭借 (8)从:跟随
6.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
(1)之:①第一个“之”:指曹 ②第二个“之”:起补足音节作用
(2)鼓之:击鼓进军 (3)三鼓: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
7.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1)败绩:大败(溃败) (2)驰:驱车追赶
8.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1)辙:车轮碾出的痕迹 (2)轼:车前的横木
(3)逐:追赶。这里是追击的意思
9.既克,公问其故。
(1)既:已经 (2)克:战胜 (3)故:原因,缘故
10.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1)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
(2)作:鼓起(振作) (3)再:第二次
(4)竭:(士气)枯竭 (5)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1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测:推测,估计 (2)伏:埋伏 (3)靡:倒下
二、文意理解
1.理解概括类
(1)齐鲁长勺之战,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试结合课文简要分析。(统编课后思考探究)
答: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探查敌方虛实,不冒进。
(2)曹刿听鲁庄公说“何以战”,前两次都否定了。第三次曹刿才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结合课文,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答:“忠之属也”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可以一战”意思是曹刿认为断狱以情,则能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拥护。只有取信于民,才能把战争的胜利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
(3)曹的“远谋”体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答:曹刿的“远谋”体现在战前和鲁庄公对以何作战的讨论,认为只有取信于民才是作战的前提,具有政治远见;战中善于把握有利的反攻时机与追击时机;战后能够及时总结战斗的经验。
2.写作技巧类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交代了曹刿请见的原因,反衬出曹刿的远见卓识(或“显示了曹刿的自信”)。
(2)课文仅用二百多字就叙述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说说课文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好在哪里。(统编课后思考探究)
变式提问:本文详细介绍了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而对于交战的具体过程则略写,这样安排的原因是什么?
答: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3)作者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试举例分析。
答: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以鲁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3.人物形象类
(1)本文第2段描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他的什么特点?
答:深谋远虑,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把握战机。
(2)一直以来,长匀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也有人认为其实他并不
“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
答:我认为他“鄙”。因为他政治上:把对战争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军事上:急于求战和攻击。
我认为他不“鄙”,因为他能够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3)课文篇幅不长,却展示了曹刿多方面的品质。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曹刿这个人物的认识。(统编课后积累拓展)
答: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政治远见表现在战前对“可否一战”的讨论。军事才能表现在掌握战机,详察敌情,后发制人。
(4)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曹刿并非“肉食者”,却要参与。对此,你有何评价?
答:示例:我赞赏曹刿的做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虽然他为一介布衣而非“肉食者”,但他高度的爱国精神和主人翁的责任感,促使他积极参政参战,最后协助庄公战胜强敌。这种以天下为已任参政议政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