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复习题
《曹刿论战》复习题
一、文学常识
  出自《左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最早而又详备之编年史,共60卷,18万字,传说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写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间的许多史料(即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左传》的特点:书中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史料,文字优美,尤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的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长于叙事,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曹论战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晋杜预将它按年代顺序附在《春秋》的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的经义的。
  《左传》虽然是《春秋》的注释,但其述范围、时间、空间和内容方面都较完备,是一部比
《春秋》更成熟的编年史,加上文笔生动,独具一格,因而深深影响后世史学家,在史学上有着不朽的地位。
二、实词积累
(1):军队。
(2):攻打。
(3):请求。
(4):拜见。
(5)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6):谋划。
(7):参与。
(8):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9):有“养”的意思。
(10):不。
(11):个人专有。
(12):回答。
(13):恩惠。
(14)彳扁:同“遍”,遍及,普遍。
(15):听从。
(16)牺牲:指猪、牛、羊等祭品。
(17):丝织品。
(18):虚报。这里是说以少报多。
(19):信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
(20):信用。
(21):为人所信服。
(22):赐福,保佑。
(23):案件。
(24):即使。
(25):明察。
(26):实情判断。
(27):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28):类。
(29):跟从。
(30):动词,击鼓。
(31)败绩:大败。
(32):驱车(追赶)。
(33):车轮轧出的痕迹。
(34):古代车子前边的横木。
(35):追赶、追击。
(36)既克:战胜齐军后,既,已经。
(37):原因,缘故。
(38):振作。
(39):减弱。
(40):消失。
(41):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42):推测,估计。
(43):埋伏。
(44):倒下。
三、相关对联
上:庄公鄙陋急躁迎战                      下:曹刿远谋从容反击
四、相关成语
  一鼓作气
五、用原文答题
  1、最能体现曹刿参与精神的词:请见。
  2、表现民不愿与官交往的句子: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3、曹刿请见的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表现庄公政治上鄙的语言:衣食所安,弗敢专也;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5、表明庄公始有所悟的句子(表明取信于民的语句;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战争的结局(表明曹刿指挥正确的句子):齐师败绩;遂逐齐师。
  7、本文承上启下的过度句:既克,公问其故。
  8、齐人三鼓后进军的根据是:夫战,勇气也。
  9、齐人三鼓后进军的原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10、鲁国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
  11、鲁国追击的时机是:辙乱旗靡。
  12、曹刿观察敌情的细心之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13、与“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相照应的语句是: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14、第三段出现的成语:一鼓作气。
  15、确定追击时机的根据: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16、“忠之属也”所评价的内容是什么?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7、“三而竭。”照应上文的哪一句?
  齐人三鼓。
六、问答题
  1、文章的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鲁国战前的准备。
  2、第一段可分为两层,请划分出来,并写出层意。
  划到“乃入见”。一层:曹刿跟乡人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二层: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3、“十年春,齐师伐我。”交代了哪些内容?“我“指的是什么?
  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并交代了交战的双放即进攻者齐国、防御者鲁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