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唐诗五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诗歌,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和重音;朗读时用心揣摩每一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研读品味,借助联想和想象揣摩诗歌意境,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其意境或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理解诗歌内容,体悟作者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诗歌内容,体悟作者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通过诗歌的语言和诗中的形象体会诗中蕴含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关键】
通过诗歌所创造的意境,体会诗人借助景物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野望》
1.导入。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之处。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南朝
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
2.初步感知。
学生初读全诗,对照注释,试着用散文化的语言翻译全诗。
学生交流,教师可出示以下译文,与学生的译文比较。
译文:在黄昏的时候,我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彷徨徘徊心中没有主张。
每一棵树都凋谢枯黄,每一座山峰都涂上落日的余晖。
放牛的人赶着小牛回家,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
我看到这些人并不相识,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3深入理解。
(1)教师讲解首联,重点讲解:
东皋,地名,今属山西万荣。诗人弃官后隐居于此,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句,表现出诗人迷茫和失意的心绪。
(2)自读颔联和颈联,说说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图。
交流、明确:这两联写薄暮中所见景物,诗人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息,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晚秋图,光与,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自读尾联,讨论:诗人从田园中到慰藉了吗?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流露着诗人怎样的情感?
交流、明确:诗人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诗人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伯夷、叔齐,与那样的人交朋友了。全诗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和苦闷。
4背诵全诗。
教师提示帮助学生记背: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钱塘湖春行教案这一反复,诗的内涵更深化了一层。
二、学习《黄鹤楼》
1.激趣导入。
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离去了。事后他对崔颢的这首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后人亦称崔颢的这首诗是千古之奇。这究竟是一首怎样的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2.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把古诗读熟。
(2)指名学生读,注意”“”“等字的读音。
(3)师:高明的朗读者不仅能够读出诗歌的节奏,还能带上一定的感情,谁再来读读?(老师适当点评)
(4)学生结合注释,默读弄懂诗歌大意,并和同桌交流。
3.品悟结合,感受乡愁。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颈联所呈现出的画面。
(2)诗中最能概括诗人感情的是字,请说说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
(1)天气晴好,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的草木繁茂浓绿。
(2)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的思乡之情。
4.情境代入,品读升华。
(1)暮渐浓,崔颢站在黄鹤楼上,看着眼前滔滔东去的长江,看着烟霭笼罩的鹦鹉洲,他不由得轻轻吟哦起来。(生齐读全诗)
(2)虽然说一切都如天上那悠悠的浮云一样必将逝去,但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回忆自己少年登第的得意,回首自己这些年四处奔波的艰辛,想着自己多年未归的故乡,崔颢的满怀愁绪顿时化作五十六个字从嘴里喷涌而出。(生再读全诗)
5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出示黄鹤楼的图片)巍峨的黄鹤楼成就了崔颢的这首千古绝唱,这首诗在让崔颢扬名天下的同时,也让更多人知道了这座千古名楼。崔颢之前之后,历朝历代还有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到过黄鹤楼,他们也纷纷写下了自己的感受。
作业:(1)搜集与黄鹤楼有关的古诗词,品读积累。
(2)背诵默写全诗,完成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一、学习《使至塞上》
1.读一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2.品一品。
把握内容,理解诗意,体会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小组探讨:
(1)”“”“征蓬等字词透露出诗人当时怎样的心境?(孤寂、愤懑)
(2)诗人在颈联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大漠景?(苍茫辽阔、浩瀚无边)
(3)整首诗中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孤寂愤懑到慷慨悲壮)
3悟一悟。
(1)品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提示:可从诗中有画、炼字精妙、留白三个角度入手分析。
(PPT展示)
写出了沙漠浩瀚无边的阔大意境。
写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
写出了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
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写出了诗人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暖,微带苍茫。
明确: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大漠黄昏孤烟落日图,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士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2)从构图美、线条美、彩美三个角度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
明确:(PPT展示)
构图美: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阔大
线条美: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
彩美:黄沙漫漫、夕晖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鲜明优美
4.教师总结。
《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传达了诗人幽微难言的内心感情。
二、学习《渡荆门送别》
1.简介写作背景
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是设想故乡的山水送别自己。
诗人李白一生的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5)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所作。诗人在25岁之前一直住在
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2.初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全诗,注意字音、节奏,并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诗意。
(2)小组合作解决下列问题:
《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明确: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颔联写景,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烘托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明确:描写诗人渡过荆门进入楚地时看到的壮阔景,展现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烘托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
诗中是怎样以时空的变换来描绘江山美景的?
明确:月下写夜晚,描绘近景;云生写白天,描绘远景。
诗人已为荆门外的美景所陶醉,为什么却仍怜故乡水
明确:诗人见到楚地美景虽兴奋和激动,但初次离乡,异于故乡的山水景象更激起了诗人的乡思。
⑤“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一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明确:描绘了明月映江水、江上云霞生的美丽景象。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3体会写作方法。
提示:可以从整体构思、意境、语言、表现手法等几个角度来分析。
从整体构思看:题目渡荆门送别渡荆门包括前三联,尾联照应诗题中的送别,全诗紧扣题目展开,结构分明,章法有度。
从意境看:诗歌意境高远,形象奇伟,想象瑰丽。(抓住中间两联写景名句,特别是颔联,要求学生通过想象,用一段话展示其画面的壮美。)
从语言看:可以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两字入手分析揣摩,品评一字传神的艺术效果。
从表现手法看: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衬托的手法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写江水的平静和江岸的辽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江水以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