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五首》教学设计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了解律诗的特点,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2.结合课下注释,了解诗文大意。
3.学习《野望》《钱塘湖春行》,结合相关背景,体会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4.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
【教学重点】
1.结合课下注释,了解诗文大意。
2.学习《野望》《钱塘湖春行》,结合相关背景,体会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学习《野望》《钱塘湖春行》,结合相关背景,体会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钱塘湖春行教案教材预习“唐诗”知识热身。
“唐代是诗的时代。”唐诗流派众多,名家辈出,佳作迭现,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有关唐诗的常识,你预习的怎么样呢?来检测一下吧!
1.唐诗可以分为、、、四个时期。这三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你知道哪些?
2.唐诗的派别有哪些?
今天我们来学习五首唐诗,领略唐诗的风采。
教学参考:
唐诗泛指创作于唐朝的诗。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周边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1)唐诗的分期
①初唐时期:这一时期的代表诗人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
王;此外,陈子昂也是初唐有名的诗人。
②盛唐时期:这一时期,唐诗发展至顶峰,题材广泛,流派众多,出现“边塞诗派”与“山水田园诗派”等。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即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代表。
③中唐时期:这一时期,诗人各有成就,但成绩最卓著的要数白居易,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进步理论主张,并亲自参加并领导“新乐府运动”。
④晚唐时期:这一时期,较著名的诗人有:温庭筠、李商隐、杜牧、韦庄等。其中,李商隐和杜牧被人们称为“小李杜”。
(2)唐诗的派别: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浪漫诗派;现实诗派。
设计意图:勾连旧知,结合预习问题,检测预习效果,又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
二、文常积累
1.文学常识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一般说来,律诗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说来,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此外,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
律诗的诵读一般要读出诗的节奏。五言诗常是二三拍或三二拍;七言诗常是二二三拍。
设计意图:了解律诗的特点,形成整体感知和基本认识,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问题探究
(一)合作探究一
1.探究任务
结合课下注释,展开联想和想象,说说五首诗歌的大意。
2.探究步骤
(1)全班分为5/10组,每1/2大组选定一首诗歌进行解读。
(2)组内全员通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歌。
(3)理解诗题,诗题是诗歌的眼睛,理解题目的意思有助于理解诗歌内容。
(4)交流讨论,逐句疏通诗意,遇到有阻碍的字词查看注释或查阅工具书。
(5)选一位代表,用自己的话把诗歌大意说给大家听。
3.成果展示
展示学生探究成果,教师相机指导。
(1)《野望》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牛返回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2)《黄鹤楼》
仙人已乘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剩下了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有白云在此飘浮。
晴日里汉阳一带的树木清晰可见,芳草碧绿长满了鹦鹉洲。
天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烟雾笼罩的长江更激起思乡的哀愁。
(3)《使至塞上》
(我)轻车简从,赴边关慰问守军,路途遥远,要到西北边塞的居延。
像飘飞的蓬草越过边塞,如北飞的归雁,飞入胡人居住的地方。
在浩瀚无际的沙漠中,一缕青烟孤然直上,黄河边上的落日,此时正圆。
在萧关遇上骑马的侦察兵,(说到)前线统帅正在燕然(打仗)。
(4)《渡荆门送别》
(我乘船)远渡到荆门山之外,到古时的楚地漫游。
山峦随着平原的出现而渐渐消失,江水好像全都流进了辽远无际的原野。
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彩云变幻,形成了如海市蜃楼的景象。
我还是喜爱故乡的江水,它不远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5)《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面,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城一片。
几处早早飞来的黄莺争着挤在向阳的树上,不知谁家刚飞过的燕子忙着啄泥筑巢。
五颜六的野花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没过马蹄。
我最爱西湖的东面,总感到游赏得还不够,那碧绿的杨树阴里的白沙堤。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疏通诗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二)合作探究二
1.探究任务
比读,结合给出的资料链接,学习《野望》《钱塘湖春行》。
思考:两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都是写景,两首诗作者的情感有何不同?
2.探究步骤
(1)阅读诗歌,圈画出诗中景物描写的词句。
(2)发挥想象和联想,想象画面,体会景物的特点。填写表格一。
(3)圈画诗中集中体现情感的诗句,联系给出的背景资料,结合诗句内容,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填写表格二。
(4)交流讨论,发表各自的看法,形成小组结论,派代表在班级发言。
表格一
表格二
资料链接:
王绩,字无功,自号东皋子、五斗先生,初唐著名诗人。他出身官宦世家,性情简放,“不喜拜揖”,一生郁郁不得志,曾三仕三隐,最后弃官隐居于故乡东皋村。诗人虽然归隐,却始终不是太彻底,所以在田园的景致描写中总笼罩着一种落寞和苦闷。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魔”之称。822年,白居易上书论河北
的军事,不被采用,于是请求到外地任职,当年7月被任命为杭州刺史。在杭州刺史任内,他见杭州有六口古井年久失修,便主持疏浚六井,解决了杭州人的饮水问题。又见西湖淤塞,农田干旱,便主持修堤,以蓄积湖水,用于灌溉,解除了旱灾所造成的危害,并作《钱塘湖石记》,将治理湖水的政策、方式与注意事项,刻于石上,
置于湖边,以便后人知晓,这对后来杭州治理湖水有很大的影响。《钱塘湖春行》写于823 年春天。
3.成果展示
展示学生探究成果,教师相机指导。
点拨:
“徙倚欲何依”中“欲何依”化用《短歌行》中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两句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凄凉彷徨,迷茫失意。
“树树皆秋,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运用白描,描绘了一幅山野秋晚图,传递出了田园牧歌式的静谧、安详,衬托了诗人的孤独无依、苦闷忧郁。
“长歌怀采薇”:用典,极言苦闷、惆怅,追怀隐逸之士。
四、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