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学少年读后感十篇中高考作文读后感
一.
读《我们为什么要“炒古”》后,有一些感想。也不知为何,我是有些赞同作者的观点,却又有些不赞同。
读这篇文章,总觉着有些针砭时弊的味道,确实有一针见血的味道。
诚然,正如作者所说,李白、陶潜等古人是“考场万金油”,在一些同学的作文中,满篇都是“杜甫的山,李清照的水”,看似很有韵味,其实只是空洞无物,人云亦云。写这样的文章,有百害而无一利。为何?我们写文章的本意,应该是抒发自己的情感。可是,那些“古文”,丝毫没有自己的思想情感,没有一点韵味。东汉时的鲁丕、徐防一致认为:解释六艺经典,学习知识,不能有自己的思想,只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儒家大师们如孔子等的思想,甚至还说,谁若写文章有自己的观点,而不是体现孔子等圣人的思想,不用看,他一定犯了错误。哎,何等的“至理名言”啊!如果正如他们所说去做,那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有何意义?没有了自己的思想,那我们不等于行尸走肉?还好,那是东汉时期的人说的,离我们毕竟遥远。但我觉得,我
们的某些同学就有点像鲁丕和徐防那样,有种惰性思维,不允许有另类思想。为什么他们喜欢用一些老掉牙的例子,写那些古人古事?因为他们写不出自己的思想,写作文只是为了应付,只企图以此得个高分罢了。如果每个学生都用这种方式写作文,那么我建议取消高考作文,为何?因为那时的高考作文已经完全背离了设置高考作文的原本意图。这样,就没了高考作文存在的价值了。
但是,我觉得,作者的观点也有点片面。以他的观点,似乎‘炒古文’就是坏的。这就有点像新文化运动中,人们绝对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一样。从广义上讲,‘炒古文’也有好处。用一些古人的事例,有增加论证力度,使内容更为充实的好处。我们不是说要继承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吗?在我们的作文中用一些古人古事,不正体现我们对国学的更加深入的了解吗?并且,我们用事例来突显论点,有错吗?既然可以用平常的生活小事来论证观点,又为何拒绝用典故?辛弃疾可是个名垂千古的大词人,可用典是他词中最大的特呀!难道我们因为他用典的缘故而轻视他?他为什么会那么有名?这不可能跟他的用典一点关系都没有吧!事实上,词中典故更加体现了作者的满腔悲愤。那么,我们有为何不去效法他呢?只要我们有自己的思想体现在我们的作文中,让那些古人古事为我们的论点服务,又有何不可?我是一个对历史感兴趣的人,因而也钟情于古典文学。因此,在我的作文,总会用一些古人的事例,
如刘秀、祖逖、石勒、王猛、符坚等,但我的作文有我的思想啊!因而,语文老师不觉得我的作文空泛,反而说我的作文内容很充实。我想,这和那些一味“炒古”的作文有很大区别吧!为什么有区别呢?因为两个字:思想。为什么《赤兔之死》至今为止仍让我们津津乐道?因为它不是空谈,有它的灵魂呀!
我们要用正确的方式来“炒古”,只要方法正确,“炒古”就是好的。
我们要辨证地对待每一个事物,对于“炒古”,也应如此!
二.
有那么一首歌,能使人安心入眠,能使人闻到爱的馨香,那是母亲的歌。
小时候总要母亲哼着歌哄我入睡。记得那时,母亲倚在床背上,一只手搭在我的身上,轻拍着我入睡。细腻的歌声中,温暖心灵的是那如汩汩细流源源不断的母爱,直入我的内心深处,留下温柔的印记。我就在这有节奏的旋律中,甜甜地睡上一觉。睡梦中,那歌声仍在我梦中萦绕,如梦如幻,那是母爱的歌声,即使蜘蛛网查封了我记忆的炉台,脑海中往事如烟的灰烬叹息着流逝的悲哀,但我依旧记得那歌声,那永远的歌声。
有那么一首歌,能使虔诚的人们对未来充满希冀,能使忠诚信徒坚定心中的信仰,那是教堂的歌。
去年,踏上通往乡村教堂的青石板。雨后的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清新。我仰望那神圣而庄严的十字架,笔直地伸向碧空。几只白鸽呼啦啦的飞过,突然,一阵清脆的吟唱声响起,在晨风中飘散。那歌声,动人心弦,诉说着人们对安宁和平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祈祷。信徒们在教堂内唱起颂歌,他们在祈求世界永远和平。那歌声婉转悠扬,飘荡在每个人最善良的心中,飘荡在每个人最虔诚的耳畔。那是和平的歌声,我会铭记那发自内心的歌声,它是永远的歌声。
有那么一首歌,它能使身处灾区的人们感动,能使全中华民族震撼,那是祝愿他们平安的歌。
地动山摇后,人们的意志没有被困难摧垮。人们手拉手,心连心,自发地组成一支团队,在夜里唱起了《祝你平安》。烛光中,一张挂满泪水的脸上写满了坚定。他们深情唱着“祝你平安,祝你平安”。那是关怀的歌,它震撼着人的每一寸肌肤,简单的曲调却表达了人世间最真挚的感情。那歌声,将越过千里,传送真情,那是永远的歌声。
母亲的歌声,温柔而又细腻;教堂的歌声,清脆而又悠扬;祝福平安的歌声,深情而又婉转。这些歌声穿越时光的远隔,一点一滴地进入我的神经,震撼着我的心灵。苍茫天地间,这些歌声将会永世传颂,它们会成为永远的歌声,为后人传唱。
三.
回眸历史烟云,百年前的五四运动,挽救民族于危亡之际;目睹现实生活,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如春风拂来崭新生机,蓬勃欲发。今天开完这五四大会后,内心波涛汹涌,久久难以平静。
睫毛拨开云雾,瞳仁洞穿千古,我沉思: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的发展突飞猛进,年轻人应该怎样继承五四精神?
时代催促年轻人,应该学习前辈精神,顺应社会发展潮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1925年秋,途经橘子洲,留下此番千古仍留的名诗——“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这不正是我们青年人应当具有的精神姿态吗?五四运动风风火火,“外争国权,内惩国贼”不也正是这“书生意气”淋漓尽致展现的一幕吗?
古人尚且如此,生活在和平幸福时代的我们,身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更应担负起促进国家发展的任务与使命。
然而,一些年轻人却沉迷于“佛系”之中,享受生命的安逸。对此,我认为,应该振奋精神,继往开来,逐梦今朝!
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从壮年走到暮年,他把一切都奉献给了祖国的科研事业,洪亮的声音,如今变得嘶哑,强健的脚步,早已蹒跚难行。9月,他走了,带着全国人民对他的崇敬与感激,安静地走了。如今,提起FAST,又有谁不想到南仁东?他将他的一生奉献给了祖国,他为我们做出了最好的榜样。
屠呦呦坚守自我,砥砺前行,终于从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中到了青蒿素,了疟疾;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生勤勤恳恳,善于创新,敢于研究,“海水稻”一经提出,便震惊全球;“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中国近代力学之父”钱伟长、“中国之父”钱三强,他们被周总理亲切地称为“三钱”。他们兢兢业业,忠于职守。还有许许多多将生命奉献给祖国与社会的人,都值得我们敬佩。
前辈们走过的路上,留下的不仅有汗水,也有精神。身为新时代新青年,我们的使命是什么?我坚定地回答:不忘初心,努力拼搏,砥砺前行。
青春中国高奏凯歌而行,我们是这个时代的接棒者,必将奋力冲刺,不负父辈的谆谆教导和殷切期盼,更不负社会的期望和国家的重托。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