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集》读后感
《戴望舒精选集》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戴望舒精选集》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一次听到戴望舒的名字,是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伴随着雨巷的丁香气味,和着雨打油纸伞的声响,以一种别样的触觉在我的心里弹起了琴曲。那时候的我,不明白什么叫凄婉迷茫,不懂得什么是颓圮的篱墙,只是这样一幅永恒的油画就足够打动那时的我。
后来,参加了诗歌朗诵比赛,这一首诗歌再一次出现在我的眼前,连同戴望舒的生平一起映入眼帘。我记住了这段充斥着热血和惆怅的复杂的生命,短短四十五年光阴,依旧打动人心。然而这一次细读戴望舒精选集,让我真正去探听他的世界。
【旧居安乐】
曾经有这样一个安乐的家,妻子如玉女儿似花,熟稔的温暖,就像是一个天堂。
曾经有一个临海的园子,过着“蠢”的生活,最是快活。
曾经这里“白天有朋友,晚上有恬静,岁月在窗外流,不来打扰。”
这座旧居,昨天今天,隔着无数的变迁,阳光伴着寂寞。
牛溲马勃
难道就此沉沦么?不会的,戴望舒是一个诗人,不仅能写诗,更要能将不够美好的生活也过得像诗歌一样美丽。他告诉自己的大女儿“爸爸仍旧会回来,像往日,守护你的梦,守护你的醒”,告诉自己的妻子“不要寂寂地过一世”,告诉自己“在天晴了的时候,该到小径中去走走。”
一个家的温暖幸福,或许不在于拥有什么,在于彼此给予了什么。
戴望舒就这样描绘着自己家庭的幸福温暖,带着诗人的情怀,拉起了晕皱的溪水、闲游的云,留守住旧居的安乐温馨。
【流浪夜歌】
残月是已死的美人,而我要和残月同沉。
戴望舒的诗歌中常常有这样悲哀的曲调,带着颤抖的眼神从书中幽幽看着我,看得我心生悲凉。
或许他是这样悲天悯人的情怀,连一草一木都舍不得,带着黛玉葬花的理想。诗歌中有那落月的沉寂残花的泪,淡红的.酒沫衰老的猫,似乎是诗人代替了那些花草去流泪悲伤。
还有日本的舞女,带着忧郁思乡或者火热的目光落在纸上……
懂得了哭泣的人,一定学会了珍惜。
我们呢?
【残损手掌】
“萤火萤火/你来照我。”黑暗中的中国,正在寻这样的光芒,哪怕只有萤火这样一小点。
谁能够想象,看似一心只有儿女情长的诗人,竟然用自己的血泪写下了抗击侵华日军的诗篇。“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因为那里有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
…那里,永恒的中国!”
在一路寻伊甸园的路上,手无缚鸡之力的诗人毅然转身,想要凭灵魂的力量撑起支离破碎的河山。在香港,他写下抗日歌谣,教民众传唱,唱出一身豪情,满心壮志。日军监狱里,立起铮铮铁骨;战火纷飞中,留下了不朽传奇。
读到《偶成》时,眼前似乎展现出这样一幅场景:日军战败,香港的街头巷尾处处是欢腾的人。书桌前,阳光经树叶滤过,从窗户之中闯进来,洒下碎金。稿纸上,留下几行有力的字迹:“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借用戴望舒先生的高论:竹头木屑,牛溲马勃,运用得法,可成为诗。罗绮锦绣,贝玉金珠,运用得法,亦可成为诗。
诗的假劣不在形式而在内容。
我读不懂诗歌之中的复杂的格式写法,只是看到诗人的生活——他的热爱,他的守护,他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