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征军》首映礼黄志忠朗诵《老兵不死》
有这样一批热血青年,
当侵略者的铁蹄
踏破了家园的宁静
法西斯的屠刀
沾染上亲人的鲜血
他们放下了笔
选择了
他们用怒火
锻造刺向侵略者的尖刀
他们用热血
化作滔天的怒潮
湮灭了日寇的猖狂
让中华民族的旗帜
在鲜血和荣誉中随风飘扬
有这样一批热血青年,
当侵略者的铁蹄
踏破了家园的宁静
法西斯的屠刀
沾染上亲人的鲜血
他们放下了笔
选择了
他们用怒火
锻造刺向侵略者的尖刀
他们用热血
化作滔天的怒潮
湮灭了日寇的猖狂
让中华民族的旗帜
在鲜血和荣誉中随风飘扬
当年的战场
硝烟早已散尽
当年的战士
如今已成了老兵
他们弯曲的腰背
曾经挺立起一个国家
和民族的脊梁
他们沧桑的眼神
穿越了历史的烟云
却仍不失坚韧和希望
伴随他们不死的精神
中国远征军不朽的名字
将在历史的天空里
永远回响
老兵不死
硝烟早已散尽
当年的战士
如今已成了老兵
他们弯曲的腰背
曾经挺立起一个国家
和民族的脊梁
他们沧桑的眼神
穿越了历史的烟云
却仍不失坚韧和希望
伴随他们不死的精神
中国远征军不朽的名字
将在历史的天空里
永远回响
老兵不死
他们只会慢慢消隐
老兵不死
我们将永远牢记他们
老兵不死
我们将永远牢记他们
老兵不死,只是逐渐凋零!
兰陵笑侠
发布时间:18-05-1607:09.
提起这句话:“老兵永远不死,只会慢慢凋零”(Old soldiers never die, they just fade away),就不由得想起那个叼着玉米棒子烟斗的麦克阿瑟,和他在1951年4月19日被解职后在国会大厦发表的题为《老兵不死》的著名演讲。
凋零的玫瑰我的生命已近黄昏,暮已经降临。我昔日的风采和荣誉已经消失。它们随着对昔日事业的憧憬,带着那余晖消失了。昔日的记忆奇妙而美好,浸透了眼泪和昨日微笑的安慰和抚爱。我尽力但徒然地倾听,渴望听到军号吹奏起床号的那微弱而迷人的旋律,以及远处战鼓急促敲击的动人节奏。我在梦幻中依稀又听到了大炮在轰鸣,又听到了滑膛在鸣放,又听到了
战场上那陌生、哀愁的呻吟。
这是一个老兵的哀鸣,如同苍老掉队的孤雁,抑或如草原上垂垂老矣的孤狼。
老兵喜欢孤独寂静,因为见证太多的炮声轰隆、鲜血淋淋、悲怆血腥,除了生死,还有什么苦难能动摇老兵的信念。
战争结束了,苦难结束了,每一年的5月9日,这位老兵都和当年的战友相约至此。直到2011年,世间只剩他自己一人,还是郑重地穿上军装、戴上勋章,在这个长椅上独坐一天。战友们,你们在哪里呀?
一天的时间,放在长远的一生里,微如草芥。可这一天的等待,却是对诺言,最坚定的信守。
世界上的军人,无论在战场上并肩的战友还是生死对手,都有着共同相通的职业共性,那就是对战友生死的托付、无条件的信任和终生的承诺。
1985年,一场战斗发起前,战友们相约,活下来的人要为牺牲烈士的父母养老送终。
从战场走下来,这位一诺千金的军人悉心照料着16位烈士的亲人,用行动诠释着人间的大爱大孝。
烈士邵瑞强的父亲患病卧床。一天,老人突然接到“儿子”的信和汇款,激动万分,逢人就说:“儿子没有死,前几天给我来信了,他活着,他在外面干大事呢……”
你爹就是我爹,你娘就是我娘。你为我挡子弹,我为你孝爹娘。
天高地远,青水长流,战友情血铸凝,永不食言。
这便是道德模范孙兆!一位共和国大校的庄严人格宣言。
老伙计,我们又来看你啦,再喝一杯酒,再抽一口烟,还记得那白山黑水之间,炮火硝烟弥漫么?
庆幸我们都活了下来,躲过不长眼的子弹、炮弹,却耗不过时间的轮回,也许不知哪一天,
还会有老伙计过去你,会不会给我们打好洗脚水、铺好新床板?
在天津街道,一位骑电动车的大爷听到有商铺放《怀念战友》,停下车恍若无人的放声高唱,直到声嘶力竭热泪盈眶。这首歌明显触动了大爷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回忆和怀念纷至沓来,这肯定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那时,我们都还年轻,刚穿上军装,来自四面八方,亲如兄弟,一起摸抓滚打,同吃一锅饭,同唱一首歌,亲爱的战友,现在你在哪里,是不是也变成一个老者,我还能不能想起你年轻时的模样?
战友啊战友,离别的酒,我还没有喝够,战友啊,请不要把那热泪流。
人生总有变老的那一时刻,常聚常散的那一刻才是最难忘的时候,虽然已经变老,但永远是个军人,还能敬一个标准的军礼,唱一首动情的军歌。
抗战胜利70周年时,一老兵被组织起来参加活动,镜头扫到的时候,这位爷爷突然标准地敬了个礼。镜头很快略过去了,没有人记住这个瞬间
就像没有人记住他曾经浴血奋战的从前。
可是这个小小的敬礼,代表的是他忠诚的一生。原来就算一个人皱纹满面,两鬓全白,胸中的信仰依然年轻。
老兵不死,只是慢慢凋零!
老兵不死,只是凋零
梁尘起 评论 他们已不再变老52019-02-04 09:19:51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一直以来,第一次世界大战遥远得仿佛好像只是历史课本里的一段话:奥匈帝国的斐迪南大公在塞拉热窝遭到暗杀,就此拉开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帷幕。由于我们国家没有直接参与一战,和二战比起来,一战在我国的知名度低得可怜。但其实一战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可以毫不保留的说,一战直接改变了现代的世界格局。一战过后,英国虽胜,但国家经济一蹶不振,从此日不落帝国落于美国后。德国战败背负巨额欠款,直接导致了希特勒的当权和二战的发生。一战过后,底层人民的革命意识觉醒,开始逐步推翻各国腐朽的皇室。法国急需劳动力,周恩来、等人赴法勤工俭学,为日后中国的崛起埋下星星火种。
执导了史诗巨作《指环王》和《魔戒》的新西兰人彼得杰克逊(Peter Jackson)接受了一个艰巨的任务:帝国战争博物馆希望他能拍一部关于一战的片子,要求是需要用到博物馆的战争史料,大约是两万三千个小时的影像资料,还有三万三千个老兵录音。但同时还要有原创性,不能流于流水账。
历时四年,PJ完满地完成了这个任务。他没有从世界格局的角度,而是从西线英国士兵的角度,讲述了这段历史。因此这个片子,比起政治历史,更偏向于人文经历。全片一个半小时,所有的画面都是史料,没有尴尬的现代演员的演绎,没有无聊的历史学家采访,一切都是一百年前原汁原味的。背景讲述者都是一战时期的老兵,讲述那些年只在回忆里鲜活的故事。最最酷的是,PJ和他的团队通过现代科技给古老的影像资料上,调整速度,那些在快进般的模糊史料里的古人,突然间鲜活起来,隔着屏幕也能真切感觉到他们的天真,他们的恐惧,他们的苦中作乐。
对于普通人来说,一战的爆发是突然的,这边还在和德国人踢足球赛,突然传来消息,英国对德国宣战了。但是国家的动员却是有力的,各种标语让年轻的小伙子们热血沸腾,“日后你的孩子问你,爸爸,你在伟大的战争里做了什么?”“为英格兰而战,不要成为下一个比利时”。
征兵的要求是18-35岁,但是热血的少年们谎报年龄也要参战,有老兵回忆说,那时候最害怕的就是还没等我上战场呢,战争就结束了。英国口音和美国口音比起来,有种呆板的可爱,在影片中更显的得少年们不知世事。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