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句式;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多义词。
思维发展与提升
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结合故事情节分析项羽、刘邦等人物的的性格特征;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
体会紧张复杂的情节、戏剧性的场面及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项羽、刘邦等人的个性特征,认识鸿门宴这场斗争中刘、项胜败的原因;正确评价项羽。
教学重点
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把握紧张场面对揭示人物性格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因、如、举、谢、意”等五个多义词义项,掌握重要文言句式;辨析疑难语句、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
课时安排 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人论世,识记常识
1、比较项羽《垓下歌》和刘邦《大风歌》导入新课。
垓下歌(项羽)鸿门宴故事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是楚霸王项羽在进行必死战斗的前夕所作的绝命词。在这首诗中,既洋溢着无与伦比的豪气,又蕴含着满腔深情;既显示出罕见的自信,却又为人渺小而沉重的叹息。项羽知道自己的灭亡已经无可避免,他的事业就要烟消云散,但他没有留恋,没有悔恨,甚至也没有叹息。他所唯一忧虑的,是他所挚爱的、经常陪伴他东征西讨的一位美人虞的前途。于是,尖锐的、难以忍受的痛苦深深地啮着他的心,他无限哀伤地唱出了这首歌的最后一句:“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风歌(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诗中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的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
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2、司马迁及其《史记》。
回忆初中所学《史记》中的篇目,简介司马迁及《史记》,突出有关常识。可参考课后知识卡片“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
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
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
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
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
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全书人物塑造形象鲜明,文笔简练朴素,其中也有许多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作品。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3、鸿门宴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故事发生在陈涉起义之后的第三年(前206)。陈涉起义之后,出身楚国贵族世家的项梁、项羽叔侄和出身农民又当过亭长的刘邦,也先后起兵反秦。陈涉失败后,项梁等拥立楚怀王之孙,仍号楚怀王。项、刘为楚怀王所辖主力军。项羽听说刘邦欲王关中,非常恼火,立即破关直抵新丰鸿门。 扬言同刘邦交战。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举行的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这个宴会是刘项两个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明朗的生动表现,是漫长的“楚汉相争”的序幕。这个宴会上,充分展示了刘项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以及刘项迥异的性格特点,也预示了斗争双方的必然结局。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读音检测。(见课件)
2、指名复述故事情节。
3、梳理情节结构。
(1)本文写的是“鸿门宴”的经过,可分宴前、宴中、宴后三部分:
宴前1-2段(战还是不战):①项羽下令击刘;②刘邦拉拢项伯;③项羽轻信“说项”。
宴中3-4段(杀还是不杀):①刘邦诡表心迹;②范增举示玉玦;③项庄舞剑;④樊哙闯帐;⑤项羽赐座。
此部分情节有三落、三起:
三落:刘邦谢罪(缓和)──项羽不怒樊哙,称之壮士,赐酒肉,赐座──刘邦以“如厕”为名逃脱。
三起:“范增数目项王”暗示动手(紧张)──范增以项庄舞剑为由,刺杀刘邦(严峻)──樊哙闯入帐(紧张到极点)。
宴后5-7段(追还是不追):①刘邦趁机离席;②项王接受赠璧;③范增砸碎玉斗。
(2)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按时间顺序来展开故事情节,以项羽欲击刘邦始,到刘邦被放终;以曹无伤告密始,到曹无伤被杀终;以范增劝说项羽始,到范增怒骂项羽终。矛盾复杂,波澜起伏,虽是节选,却结构严谨,前后呼应紧密,是一个动人的完整故事。
(3)出示鸿门宴组图,学生结合图片说情节,加强对课文的理解。
无伤告密;亚父定计;项伯夜访(夜访张良);项伯说情(项王许诺);刘邦定策;刘邦谢罪(沛公赴宴);范增示意(鸿门饮宴);项装舞剑;樊哙闯帐(张良召哙);沛公脱险(沛公逃席)。
(4)讨论: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宴会么?
点拨:这绝对不是一次愉快的宴会,项羽和刘邦在宴会上剑拔弩张,勾心斗角,进行了一次惊心动魄的没有硝烟的战争,战争以刘邦胜出为结局。后来“鸿门宴”也成为了一个特定的词语,用来比喻那些“不怀好意,设计陷害别人的宴会”。
三、分析探讨,研读文本
(一)宴前:开端(1、2段)
1.课文第一段探讨。
点拨:曹无伤是沛公的主司马,他的告密当然不同于一般流言蜚语,于是,项羽决定“击破沛公军”。矛盾挑开,故事“开端”。
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他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急击勿失”的主张非常英明。矛盾进一步激化,情节迅速发展。
项羽接获曹无伤的密报,当即“大怒”,这一个“怒”字内涵相当丰富。请说说其中包含了些什么?
提示: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又是楚王后裔,一个“市井小人”居然“欲王关中”,项羽岂能容忍?再说个性特征,此时此刻,项羽如若不“怒”,他也就不是历史上的那个项羽了,他本来就是那么一个火爆汉子!
2、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点拨:第一件事“项伯夜访”;第二件事“张良献策”。
“张良献策”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项羽终于“放虎归山”,以致范增之谋难以实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这段文字是情节变化的关键。
讨论:在楚王即将来犯万分危急的形势下,张良既不提议备战,更不主张退军,却只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这是为什么?此处行文轻描淡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战”必败,“逃”必溃,兵力悬殊,士气不同。张良过人之处在于确信项伯可以利用。他从项伯的通风报信中看出这个人十分重“义”,有恩必报,他也了解项伯与项羽的关系。由项伯必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尤其是他看准了项羽的致命弱点,双方矛盾的焦点,深信“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一句话就能解决问题。此处轻描淡写更显出张良的沉稳机警,处变不惊。(也与刘邦大惊失束手无策形成对照。)
(二)宴中:发展、高潮(3、4段)
1、思考:鸿门宴上发生了那些精彩的情节?请简要归纳。
第一件事“刘邦谢罪”,第二件事“范增示意”,第三件事“项庄舞剑”,第四件事“樊哙闯帐”。
2、刘邦谢罪是否诚心,何以见得?
提示:并不诚心。迫于形势不得不如此。而且,言辞虽恭,以“将军”称项羽而以“臣”自称,更
强调自己“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都出于“不自愿”,侥幸而已,但却绝不认错,更把责任推给“小人”!(这“小人”分明指曹无伤却故意不予道破,装出一副全然无知的样子。)
3、“项庄舞剑”是鸿门宴上最精彩的情节,请思考:这一事件给后人留下了哪一个成语?什么意思?
点拨:成语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意思是人表面上做某事心中却另有所图。
4、“刘邦谢罪”,情节已趋缓和,“舞剑”事件发生,形势再度紧张起来,从而引出了“樊哈闯帐”,故事推向高潮。“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课文从哪几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喧宾夺主”?)
提示:课文对樊哙这一形象的刻画可谓浓墨重彩,形神兼备。
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
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
外貌描写:“瞑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
浓墨重彩写樊哙,既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
文章巧妙地把握人物关系,刘邦信而用之,项羽感其“义”,赞其“勇”,赐酒、赐彘、赐坐,张良则是“导演”兼“舞台调度”,一切全由张良策划,读来绝无喧宾夺主之感。
5、有人认为樊哙在席上的讲话跟刘邦一模一样,“仅是语句上稍有变化而已”,对不对?如有区别,区别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提示:两人讲话中心大体一样,但侧重点不同。刘邦侧重于辩解,强调的是自己“不敢倍德”,樊哙则是理直气壮责之以“义”,暗中已将项羽推向了审判台。策略上看,二者区别也明显。刘邦之言属于“以屈求伸”,樊哙义责项羽已是“以攻为守”了。
(三)宴后:结局、尾声(5、6、7段)
1.刘邦脱逃之前作了哪些布署?是几个人一道走的?为什么这样?
点拨:一是留下张良代为辞谢,二是放弃车骑、只身独骑,只带四个亲信随从,三是叮嘱张
良,待其至军中再入内辞谢。
这样安排,目的在于尽快脱离虎口,担心项羽反悔。(从小路走,目的也在此。)
2.张良献礼,项羽、范增二人态度分别怎样,为何不同?
点拨:项羽:受璧,置之坐上;范增: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
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自己的武力;范增则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同时也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划的计谋破产而恼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