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结果,并用自己的话概述相关故事情节。
2、归纳整理本文的文言知识,掌握宾语前置的类型并学会判断。
3、赏析本文的主要人物形象,学习作品中塑造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对照手法的运用。
学习重难点:
1. 多义词意义的辨析归纳,活用词语的意义特点,常见文言句式的辨析。
2. 依据人物的言行表现,联系上下文和时代背景,分析人物言行的意义,概括人物性格,探究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学、讨论、探究
学法指导:理清思路,概括要点,利用语感来推断疑难语句,归纳文
课前预习提纲:(三遍阅读法)
1、查资料,了解司马迁和《史记》,及其本文的写作背景,并做相关的笔记整理 .
2、一读:查字典,扫除读音障碍,能通顺朗读,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3、二读:查注释,凭借现有的文言知识,初步了解文意。
4、三读: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梳理文章思路。(提示:故事的情节)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流程预设: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项羽,是一位英雄,天生神力,“吴中子弟皆惮之”;项羽,是一代君王,志向博大高远,“彼可取而代也”;项羽,是一位勇者,乌江兵败,拒绝登上乌江庭上的救生船,面对身后的丛林干戈,他笑对死亡,气概何其豪迈……耳畔怆然响起一曲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失败的英雄。
二、预习检测:
1、作家作品: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含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表10篇,书8篇,。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典章制度、天文地理,表记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史记》不但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补充: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史书,如《左传》。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国语》,《战国策》。
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 ,如《史记》;我国著名的《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史书.
通史:不间断的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2、背景介绍(略)
3、字音检测:
飨(xiǎng)士卒    美姬(jī)    卮( zhī )酒      郤( xì )
鲰(  zōu )生      玉玦( jué ) 目眦(  zì ) 跽( jì  )
戮(lù)力  参乘(cān)(shèng) 刀俎(zǔ)啖(dàn)樊哙( kuài )
三、自学指导一:学生自读全文,能用自己的话概述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理清人物关系。(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讨论完成。)
示范一:《鸿门宴》全文共7段,可以分为三部分,即:宴会前——宴会中——宴会后。
第一部分(第1、2段)宴会前。写宴会前刘、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
第二部分(第3、4段)宴会上。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情节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5、6、7段)宴会后。写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与刘邦诛杀内奸。这是情节的结束与尾声。
示范二:故事情节——有张有弛,波澜起伏。
1.开端:无伤密告,项王发怒,范增说羽。战争一触即发。(一张)
2.发展:项伯报信,张良献计,沛公谢罪,项王留饮。(一弛)
3.高潮:范增示意,项庄舞剑,樊哙闯帐,(二张)项王赐酒,樊哙陈辞。(二弛)
4.结局:刘邦逃跑,张良留谢,项王受璧,范增悲愤。
5.尾声:刘邦至军,立诛曹无伤。
人物关系表:
阵营
主帅
谋士
武将
内奸
项营
项羽
范增
项庄
项伯
刘营
刘邦
张良
樊哙
曹无伤
四、自学指导二: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研读第一自然段,解决下列问题,重在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1、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沛公军霸上              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
(2)沛公欲王关中            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做王。
(3)此其志不在小          小: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小的方面。
2、解释下面句子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使子婴为相              动词,做。
(2)为击破沛公军            介词,替。
(3)皆为龙虎                动词,是。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未得与项羽相见              得:能够。 
(2)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使:派,派遣;于,介词,对。 
(3)范增说项羽曰            说:读shuì,劝说。
(4)财物无所取    所:助词,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
(5)沛公居山东时      山东:指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地区,与现代汉语的“山东”不同,
现代汉语中的“山东”指今山东省。
4、翻译下面句子。
(1)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2)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
5、文段分析思考
(1)这一段记叙了几件事?这些事件对情节的展开起什么作用?
答案:共记叙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无伤告密,这是事件的,矛盾挑开。第二件事是范增说羽。范增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劝项羽“急击勿失”,矛盾进一步激化,情节迅速发展。
(2)文中写到“项羽大怒”,这个“怒”字内涵相当丰富。请说说其中包含了什么?
答案: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
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又是楚王后裔,一个“市井小人”居然“欲王关中”,项羽岂能容忍?再说个性特征,此时此刻,项羽如若不“怒”,他也就不是历史上的那个项羽了,他本来就是一个率真、火爆的汉子!
第二课时
一、自学指导三:依照第一自然段的方法,研读第二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
(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具:通“俱” 
(2)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   
(3)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                 
(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2、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素善留侯张良              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与……交好,友善。
(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夜: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夜里。   
(3)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急: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危急的事情;义:名词活用为动词,合于义。
(4)秦地可尽王也              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统治。 
(5)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旧交情。       
(6)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动用法,使……活。
(7)吾得兄事之              兄:名词活用作状语,用对待兄长的礼节。   
(8)籍吏民,封府库          籍:名词活用为动词,登记,编造名册。
3、指出下面“为”字的意义和用法。
(1)臣为韩王送沛公          介词,替。 鸿门宴故事
(2)为之奈何                动词,处理,对付。 
(3)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前“为”,介词,替;后“为”,动词,献出。
(4)君为我呼入              介词,替。     
(5)约为婚姻                动词,结成。
4、解释下面句子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动词,到,往。
(2)为之奈何                代词,这件事。
(3)项伯杀人,臣活之        代词,他,指项伯。                 
(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5)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5、翻译下面句子。
(1)谁为大王此计者?
(2)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3)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4)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5)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6)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6、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答案: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项伯夜访张良,使紧张的形势出现了转机。第二件事是张良献计。这是情节变化的关键,项伯被拉拢过去,为下文替刘邦说情及项庄舞剑时“以身翼蔽沛公”埋下伏笔,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第三件事是项伯劝项羽勿击刘邦。
二、自学指导四:研读第三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方法同上)
1、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
(1)、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 )  (2)、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
2、出下面句中古今异义的词,并加以解释。
(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婚姻:古义,指儿女亲家;今义,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所以遣将守关者  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                                 
(4)、今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北、河南:古义,黄河以北、黄河以南地区;今义:指河北省、河南省。
3、指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
(1)、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省略句,“战”后省略了“于”)
(2)、籍何以至此(宾语前置句,“何以”为“以何”)
(3)、得复见将军于此(介宾短语后置)
(4)、亚父者,范增也(判断句)
(5)、若属皆且为所虏 (被动句)
(6)、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宾语前置句)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