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
Ⅰ.命题指导思想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2013年福建省语文科命题以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13年版)》,以及福建省教育厅颁布的《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试行)》(语文)为指导,以本《考试说明》为依据,要反映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实际。命题应有利于高校科学公正地选拔人才,有利于推进普通高中实施素质教育。命题应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课程目标的要求,力求稳步推进,适度创新。命题应遵循以下原则:
l.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关注考生的发展潜能。在考查考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的基础上,注重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查。
2.关注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试题要贴近现实生活,贴近考生实际,具有时代气息。
3.关注考生的学习特点、学习需求和个性发展潜能。设置的选考内容中。不同选考模块试题之间应有相近的难度值,体现公平性。
4.试卷结构合理、规范,试题内容科学、严谨,适度体现探究件与开放性。试卷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试卷命制应控制恰当的阅读量、思维量和答题量。试题答案科学、准确,评分标准合理、公正。
Ⅱ.考试内容
1、考核目标与要求
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13年版)》,以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试行)》(语文),确定语文学科考试内容。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
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
必考内容
必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了解论述类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重要概念”指的是准确把握文意时必须理解的概念,通常为一些非指代性的词语或短语。要求能够理解这些概念在论述类文本中特定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重要句子指的是内涵较为丰富或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句子。要能理解这些句子在文中特定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筛选并整合信息,是获取所需信息、达到阅读目的的重要手段。
要求理解各种信息的内涵,并根据需要加以筛选、整合。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结构是文章思路的具体展现。要求能够把握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层次,包括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以及一段文字内部的层次。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要求能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的表述,有的直接,有的间接;有的集中,有的分散。阅读时应能加以分析概括,分辨作者对所说事物的态度是赞成还是批评,是完全支持还是有一定保留。
(二)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浅易”一般是指文本的内容不深奥,语言不艰深,其中的名物、典故比较常见,阅读难度不大。“浅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高考提供的文本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大体能够掌握的。
1.识记 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钱塘湖春行原文
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句名篇,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的要求之一。名句名篇默写,要求考生书写规范。
要求背诵默写的篇目(段落)如下:
荀子《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用心躁也。”)
韩愈《师说》
杜牧《阿房宫赋》
苏轼《赤壁赋》
《诗经·氓》
屈原《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岂余心之可惩?”)
李白《蜀道难》
杜甫《登高》
白居易《琵琶行》
李商隐《锦瑟》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
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王羲之《兰亭集序》(“永和九年……信可乐也。”)
王勃《滕王阁序》(“时维九月……声断衡阳之浦。”)
李密《陈情表》
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
刘禹锡《陋室铭》
周敦颐《爱莲说》
范仲淹《岳阳楼记》
龚自珍《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
陆游的《游山西村》
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
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2.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文言实词”,是指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实词。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在文中的含义”,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要求考生能在特定的语境中加以判定或解释。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古代诗文中文言虚词的数量多,常见的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