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哆来咪》教案
授课老师:陈秋婵
授课班级:一年级
一、教学分析:
美国电影《音乐之声》被誉为电影史上传颂最广的一部活泼温馨的音乐电影。歌曲《哆来咪》被翻译成中文后,也成为了深受孩子喜欢的儿歌童谣,一轻松诙谐的歌词让孩子们知道了“ 哆 来 咪 发 嗦 拉 西 ”这7个音符是学好音乐的基础。学习歌曲,体验歌曲活泼、诙谐的情趣,培养学生热爱音乐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学会《哆来咪》这首歌曲,感受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在体验、合作,欣赏和演唱歌曲中学习7个简单音符,灵活运用柯达伊手势引导学生从视觉上理解各音阶唱名体系中音级之间的高低关系,以及其音响效果。
(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在歌曲的演唱中感受歌曲欢快、诙谐有趣的特点
2、引导学生能以积极、愉快的情绪,参与到音乐活动中。
三、教学重难点:在歌唱中感受歌曲欢快、诙谐有趣的特点;灵活运用柯达伊手势引导学生从视觉上理解各音阶唱名体系中音级之间的高低关系,以及其音响效果。
四、教学方式方法:欣赏法、启发引导法、感知体验法
五、教学用具:钢琴、课件、卡片等
六、教学课时:一课时(40分钟)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时间 |
一.组 织 教 学 | 组织学生有秩序听音乐走进教室 | 学生们听音乐进教室。 | 调动情绪,让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上课。 | |
二.新 课 导 入 |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幻灯片上写着什么码?你们能把它读出来吗?(幻灯片显示:1 2 3 4 5 6 7 ) | 学生回答 | 通过认字识字者环节引出 哆 来 咪 发 嗦 拉 西 这7个音符,引起学生的注意。 | |
2)师:在数学中是 1 2 3 4 5 6 7 ,没错,但是在音乐中是怎么读得呢?同学们,你们会吗? | 学生们回答。 | |||
3)师:你们会唱吗?那你们懂得用手势来表示这7个音符吗? | 学生们讨论 |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们发挥想象去思考,并引出柯达伊手势的教学。 | ||
4)师:下面老师来教同学们怎么用手势做表示(播放幻灯片,显示柯达伊手势) | 学生模仿手势。 | |||
二、新课 教学 | 1)师:“哆是鹿是一头鹿,来是金阳光 ,咪是我是我自己,发是奔向远方,嗦是引线穿针,拉跟在嗦后面走,西喝茶加点心” 有位作曲家把它写成了一首儿歌《哆来咪》,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读一读(教师示范按节奏读) | 师生一起边读边跟着老师摇摆身体。 | 通过边做柯达伊手势和摇摆身体按节奏朗读歌词,初步让学生感受歌曲四二拍的节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 |
2)师:同学们,我们试着跟着音乐朗读一遍。 | 学生们边做动作边跟音乐伴奏朗读歌词。 | |||
3)师:下面我们去听一下这首好听的歌曲是怎么唱的(第一次播放歌曲,老师边示范动作) | 学生们聆听歌曲 | 初步感受歌曲的欢快、诙谐有趣特点。 | ||
4)师:同学们,这首歌好听吗?那现在我们一起去看视频再听一遍。 | 学生们聆听歌曲 | |||
5)师:同学们,听了两次这首歌,你学会了哪一句,可以请你教教同学吗?(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一边学唱歌曲,一边学做动作) | 学生举手回答 | 通过这环节进行学习歌曲,打破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利于激发学生学生学习兴趣。 | ||
6)师:同学们,你们能和老师比赛吗?我们玩一下歌词接龙游戏,看一下谁反应最快。 | 学生与老师进行歌词接龙游戏 | 通过歌词接龙游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 ||
7)师:我们一起跟音乐唱一遍好不好,你们要一遍唱,一遍跟老师做动作哦。 | 全体一起表现歌曲 | 这环节利于调动学习气氛。 | ||
8)师:同学们,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我手上有这7个音符的小卡片,当我手举起哪个音符的时候,请你们迅速的告诉老师怎么唱,还有加上手势是怎么做的哦,我看一下你们反应有多神速。 | 学生们进行玩卡片游戏 | 通过玩卡片游戏考一下学生掌握新知识点得程度和反应能力 | ||
9)同学们都合聪明,反应很快,下面老师想请7位小朋友出来表演(要求:每位同学拿一张卡片排成一排,代表一个音符,全体同学一起唱这首歌,轮到这些小音符唱的时候,小音符要往前走一步演唱,并摆一个造型,表演后进行点评) | 学生们进行表演 | 哆来咪歌词通过这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 ||
10)小音符的小耳朵要听好好哦,轮到谁的时候要赶紧接上才好玩的哦。 | ||||
11)师:下面我再请7位同学出来表演一下 | ||||
12)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表演一下,记住在最后一句我们都摆一个可爱的造型哦! | ||||
三.课堂 小结 | 同学们,今天我们不仅学习了《哆来咪》这首歌曲,而且还认识了7个音乐音符小朋友,这首歌曲还有英文版的呢,我们一起来听一下。 | |||
八、教学反思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