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声乐课程引入课程思政的路径
音乐教育是教育和德育的关键组成部分,属于素质教学的范畴,且在高校音乐学专业中,声乐课程是一门极其关键的必修课程,实践性极强。高校的声乐教育基于此时代背景下,应当积极实现各专业和思政教育的有效结合,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实现教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达成“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目标。基于此,本研究将主要致力于探究高校声乐引入课程思政的路径,首先指出高校声乐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通过分析声乐课程教学评价原则,最终详细阐明在高校声乐课堂中引入课程思政的主要策略,促使师生的思想精神和专业技能获得双重提升。
一、高校声乐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一)是高校大学生教育的需求
声乐专业的学生同其他艺术类学生一般,有着独特的特征和气质。其一,在声乐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往往忽视文化课程知识,过于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长此以往,使得较多声乐专业的学生思辨能力较差,未能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对思政课程教育排斥。但是正因为
高校声乐专业的学生重视自己的专业课程,为思政融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声乐专业的学生一般是一对一授课的形式,学生对教师充满敬意,产生信任。作为声乐课的专业教师,更应紧紧地抓牢这一优势,把思政教育渗透在声乐课程中,改善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孤岛”现象。所以,即便在声乐教学中也应当充分挖掘思政教育的浸润作用,积极构建良好的思政教育体系,从而实现思政教育和声乐教学的有机结合。
(二)是时代的迫切需求
在新时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的生产力获得极速化的发展,从传统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物质需求相应提升。但是,基于此背景条件下,人们开始忽视对自我精神的约束,更多地追求经济和物质,轻视责任、诚信和道德的重要性。作为高校大学生,他们存在着社会责任感薄弱、政治信仰迷茫、心理素质较差、理想信念模糊等等不可回避的问题。因此各高校应当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对学生进行良性指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实际行动,真正做到“立德树人”。
二、分析声乐课程的教学评价
(一)教学评价方式
在声乐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评价中应当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公平公正,并在考试和课外作业的考核中融入不少于25%分值的思政内容。另外,在对高校中声乐专业学生的考核中,要关注学生能否对作品中蕴含的情怀和内涵等进行正确的理解,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声乐作品的比重,提倡诚信治学,践行爱国主义和专业学习的统一。因此可提升小组唱、重唱的比例,有效结合课程“增负”,并将其纳入考核中,践行团队合作和个性发展的统一,培养声乐专业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评价原则
所谓的教学评价,则是对学生“学”和教师“教”价值研究的过程。在对声乐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实施科学化的教学评价,探索“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同时要判断教学结果和过程,正确有效地判断教学活动中的潜在或现实价值。在具体实施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可从学生和教师两个主体出发,选择自评、同行评价和学生评价三种方式,按教师对新时代思政教育的应用和把握,评价声乐教学的水平。同时注意遵从学生的客观成长规律,打破之前的结果性评价,有机实现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的整合。
(三)教学评价目标
在声乐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把高校声乐专业课程中的育人元素和德育资源均视为思政工作的载体。注重艺术和技能性的学习,在声乐演唱和学习中感知世界、感受生活,提升学生的品位和人格修养。教师在声乐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并通过教学评价的形式,实现专业课程的德育功能,落实全面育人和立德树人的理念,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思政素养。
三、在高校声乐课堂中引入课程思政的主要策略
声乐教学
思政教育注重各学科课程和思政的有效结合,均要求所有教师能够积极地参与其中,形成协同施力的局面。在高校声乐课堂中实施艺术高校声乐教育,并注重融入思政教育,能够产生极其关键和独特性的作用。声乐教学和思政教育的融合,成为思政教育的有效创新路径。因此,怎样实现音乐教学和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成为亟需不断探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