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视唱练耳与声乐论文
一、民声与美声唱法划分界限淡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用发展的眼光来看,科学方法的建立是中华民族声乐演唱与美声演唱的共性。二者在自身教学与演唱中也各保持着自己的个性。在高校教学中,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的教材及作品不同,作品风格各异。民族声乐主要研究中国本民族作品的演唱,美声则相对偏爱外国作品,尽管近些年美声教学在中国作品教学演唱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中国作品的演唱对于大部分美声唱法歌者而言,在吐字行腔、风格、情感表达方面仍旧存在着难点。另外,和美声唱法相比较,高校教学中的民族声乐声部建设仍旧处在商榷发展中。尽管民声与美声之间有以上几点不同,然而中国声乐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会看到民美之间在演唱与教学方面存在的差异及划分界限会越来越淡化,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首先,针对于中外作品而言,很多民族声乐演唱者能够较好的完成外国作品的演唱,例如我们熟知的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中国音乐学院的吴碧霞老师,著名歌唱家雷佳,我们沈阳音乐学院的许多民族声乐老师和研究生也都可以较好的学习并演唱外国声乐作品,当然目的在于通过学习外国作品来吸收和借鉴其中的精华为我所用。就拿我本人来说,十几年前,我在两场研究生音乐会中就刻意添加
了外国作品的演唱,并得到了民声与美声专家的认可。那么,就今后的发展来看,民族声乐演唱者只要加强学习同样可以驾驭外国作品。而美声教学这些年经历了“土洋之争”和改革开放的洗礼也越来越强调美声唱法要民族化,还提倡继承多样性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走众路线”,加强对中国作品的刻画,有许多好的美声歌唱家演绎民族作品都非常优秀,例如美声唱法第五代江的扮演者王莉将歌剧《江》中江的人物形象演绎的惟妙惟肖,她被金铁霖老师称为美声唱法演绎中国歌剧结合最好的第一人!可见,美声唱法演唱者对中华民族文化加以专研学习,一样可以将本民族的民族声乐歌曲完成的很到位。其次,民族声乐高校教学中虽然缺少歌剧演唱的声部种类,但是这一声部建设问题早已被民族声乐教育家们提上日程,正处于发展进行时阶段,例如从我们这几年民族声乐培养出来的人才来看,吴碧霞、常思思等都属于花腔女高音,这一声音类型以前是不曾出现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再从我们高校的民族声乐招生来看,我们民族声乐教育系这几年就出现了很多的男中音学苗,声音条件都很好,很难得,我13级学生中李伟华就是不典型的次男高,也可以把他暂时归类到男中音,因为他的声带长,这是男中音的显著特点,中低声区的音浑厚且有力,并且低音区音域与男中音相同,然而他的声带薄,这又是男高音的特点,他的高声区又很脆亮,中高音区音具有可塑性,像这样的学生我们系还有很多,我们教师的
声乐教学教学方法和理念也在不断的更新、与时俱进。可见,民族声乐的教学一直在逐步完善自己的声部建设。通过以上论证,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与美声唱法之间的界限在未来的发展中会逐步淡化。
二、从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界限的淡化趋势看民族声乐教学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界限会逐渐淡化,界限的逐步淡化也意味着中华民族声乐在不断前进、不断发展。民族声乐的发展离不开高等艺术类院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发展。民美界限淡化的趋势提醒我们民族声乐教学在今后的发展中更要以立足于发展自己的艺术特为本,保持民族声乐艺术最具学术探赜67独特艺术价值魅力的根和魂。拉近“学院派”与“原生态”之间的距离,鼓励师生到田间地头汲取营养,以便更好的修正完善我们的教学理念和理论。从宏观上看,高等艺术类院校的民族声乐教学应与时俱进。所谓与时俱进,就要紧跟时代步伐,展现时代主题,传播时代精神,当今社会倡导的文化自信告诉我们高等艺术院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大方向是展现中华文化内涵,发扬中华五千年文化之魅力,传播中华文化之美。从微观上讲,在民族声乐教学各个环节都要有所更新发展。它包括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作品创作、课程设置、教学互动等诸多方面。
首先,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是发展民族声乐的前提。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关键在于教师再学习。一方面靠自己的自觉学习和自我完善,另一方面更需要学院来创造环境和机会组织学习,是一种集体学习活动。目的是在院校中形成一种学习风气,学习的内容包括继承传统和借鉴西方两大方面。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学习是民族声乐教师的必修课。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从根本和源头去理解中国作品,去较好的展现作品的文化内涵、表情达意。所以民族声乐教学的发展应该致力于加强学习中国文化、挖掘作品内涵,紧紧抓住民族声乐的根。同时,我们应顺应历史前进的步伐,与世界接轨,树立正确科学的教学观、教学法,继承传统并借鉴国外先进的理念,例如,生理学、解剖学、物理学、发声学等科目。这些科目的学习对我们教学的科学性、透彻性、说服性以及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都是有积极作用的。其次,教材建设对民族声乐教学的发展有积极意义。民族声乐教材的不断更新完善有利于学生演唱作品的多样化,有利于为民族声乐声部建设提供演唱素材,有利于保持民族声乐始终具有的时代性和创新性,应不断将具有时代性的新作品添加到我们的教材中来。就目前教学来看,教材建设迫在眉睫。我们招收的部分学生在作品的选择上有很大局限性。还拿我的13级本科学生李伟华举例,他是不典型的男中音,他的声带长、但是不厚,介于男高与男中之间,有男中音的美丽的中声区和男高音的部分音。但是给
他选择作品很困难,因为我们系的教材中没有几首适合他演唱的作品,那么只好降调处理,但是我们都知道作品的调子设计和作品本身要体现的风格性是息息相关的。这样生硬降调演唱的结果是作品的表现力和风格性都有打折扣。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载体,民族声乐教学也不例外,民族声乐教学要提升质量,教材建设中作品的补充和发展尤为重要。如果教材中有适合不同声音类型的大量的好作品,那么我们的教学就会更加游刃有余,有的放矢。民族声乐招生的演唱类型范围也会更加宽泛。如果招生的学生声音类型多样化了,也就更有利于作品创作形式更加丰富多样,两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再次,在学生的课程设置方面也应有所完善补充。教师需要提高素质,学生同样需要积极的汲取多方面营养。我们可以将课程分为系内必修课与选修课,中国传统艺术科目当然必须安排在必修课里,就像我院刘辉院长在讲座中提到的传统的戏曲、曲艺这些科目都应该积极的出现在我们民族声乐的本科教学中,民族声乐的学生需要见多识广,学习和认知的多样化很重要,眼界宽了,处理歌曲表现作品的形式和创新手段也就不拘一格。这就需要给我们学生安排丰富多彩的选修课,选修课的内容可以丰富多彩,例如美声的大课、中西方器乐入门、中西方美学等等,之所以加入一些西方的选修课是因为我们在学习中不仅需要抓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个“根”,同时为了提高学生对民族化的审美认知高度,也需要了解
地球村世界其他民族音乐文化,这样才能更好的审视把握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审美特质和个性①。第四,重视民族声乐实践课堂的理论疏导与教学互动。民族声乐不论是演唱专业还是教育专业都需要有舞台表演实践来检验教师的教学成果,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专业课小课堂是一对一的讲解与示范,学生面对的观众只有老师一人,然而实践课堂则是很多学生在一起学习、实践,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环境来争取让每名学生都模仿一下舞台表演的情境。在此授课表演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必然会给出学生们很多共性与个性的问题解决方案。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单一的'讲解,要给学生提出问题,由他们进行讨论得出结论,教师辅助予以理论上的讲解,这会使学生对课堂上的内容印象深刻,易于吸收消化。如果学生在某些理论性很强的问题中遇到困难,笔者建议教师用整首歌曲举例以身示范亲自演唱给学生们观看,这样就完成了很好的实践课堂互动。相信也会激发学生认识问题、理解问题和用演唱实践解决问题的兴趣与欲望。民族声乐教学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根据作品差异和学生不同声音条件类型,所用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是千变万化的。有的学生声音类型、思维方式和自己导师的有所差别,学习中的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这样的学生如果多听听其他教师或是美声教师的公开课、演出,应该对他的演唱学习和理解有所帮助。提倡多组织教师实践演出与教学公开课,同时为了全系教学水平的整体性提高,系里
领导是不是也应多组织自愿参加的学生音乐会,由各自专业课老师负责把关自己学生,不拘泥于优秀学生音乐会,毕竟特别优秀的学生就那么几个,要整体提高学生演唱水平和演唱理论素质,多给学生们开辟一些演出实践活动是很必要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