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声乐教学中几种特殊的练声方法
作者:郭东旭
来源:《艺术教育》2013年第07期
        【内容摘要】在声乐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要运用多种练声方法来训练学生的嗓音,即使是针对某一个学生,在其学习的不同阶段,也会采用不同的练声方法,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快、更科学地提高学生的发声能力。
        【关键词】声乐教学 特殊练唱法
        一、“哼鸣”练声法
        歌唱家卡鲁索认为“闭口练习对声音的灵活性非常有好处”,许多歌唱家每天都要闭口练习,闭口哼唱使声音增加灵活性,而又使声带得到休息。哼鸣练习不仅能训练嗓音,同时还能嗓音。但是,正如世界上一切事物均有正反两面性一样,哼鸣练习也不是万能的。在教学中如果运用不得当或者训练不得法,同样也会给嗓子带来麻烦。
        二、“打喷嚏”练声法
        具体训练方法:当气息自然深入地吸到横膈膜以下后,在利用气息吹动声带振动发声的同时,再利用喉内“声流振波”向口腔外喷射的力量吹动双唇弹动发声,这样发出的声音,由于应该用力的会厌、后咽壁、鼻咽部、软腭、小舌乃至上颌关节以上的肌肉与器官等都已有序地按比例用上了力;而不应该用力的喉头、舌根、下巴等部位在游戏性的打嘟嘟过程中都已相应放松下来了,因而,合乎科学发声状态,能获得理想的高位共鸣的“嘟嘟”音。
        第一步先练习“气声嘟嘟”,即仅用深气息吹动上下嘴唇弹动,并不振动声带,发出类似风吹进窗缝隙引起糊窗户缝的纸片弹响的“嘟嘟”声。这种训练非常简单,属于一种纯游戏性的生理活动。
        第二步,是在深呼吸状态下,运用具有足够动压的气流,既促使声带振动,又促使上下嘴唇弹动,在不顾虑音高的前提下,无拘无束、随意地发一个响亮舒展的“嘟嘟音”。
        第三步,是按照练习曲规定的音准、节奏、旋律音调“打嘟嘟”。一般应从中声区开始,然后再半音递进训练,直至自己能发出最高音后,再依法下行练习。由于“嘟嘟音”大都属于声带在局部振动状态下发出的声音,因此,其振动频率往往较高,这种练唱法对发高音能力较差的歌手来说,无疑将会带来较大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