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个人简介
巴赫简介
彻夜不眠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德语:JohannSebastianBach,
家之一,并被尊称为“西方近代音乐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
重要的人物之一。
巴赫出生于德国中部图林根州小城艾森纳赫的一个音乐世家,在有生之年是一位著名的宫廷乐长,在德国莱比锡圣多马教堂度过了
最后27年的时间。
巴赫把西欧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融为一体。他集意大利、法国和德国传统音乐中的精华,曲尽其妙,珠联璧合,天衣无缝。
巴赫自己在一生中并未享有盛名,而且在死后五十年中就已被世人遗忘。但是在近一个半世纪中他的名气却在不断地增长,一般认
为他是西方音乐史中最伟大的两三位作曲家之一,而且有些人认为
他是其中最伟大的作曲家。
巴赫人物生平
家族渊源
巴赫于1685年3月21日出生在德国中部杜林根森林的爱森纳赫。爱森纳赫因为依山势而建,所以地势是高低起伏不平,而且地面都
是由青石板铺成的,所以是德国中部一个富有童话气息小山城,这
个地方拥有着很深的音乐渊源,在中世纪时,游吟诗人、宫廷乐手
都是在爱森纳赫进行表演和比赛的,可以说它是德国音乐的发源地。
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城镇,可市民却酷爱音乐。据说该市古代的城门上竟刻着“音乐常在我们的市镇中照
耀”的字样。并且中世纪的
吟歌者经常手执竖琴,在这里吟唱诗歌并举行歌唱比赛。瓦格纳曾
据此写了著名歌剧《唐·豪塞》。而十六世纪的宗教改革家马丁路
德,也在此将《圣经》译成德语。巴赫家族是地地道道的音乐世家,他的家庭早在他来世前许多年就已经在音乐界赫赫有名了。
他父亲是一位优秀的小提琴手,祖父的兄弟中有两位是具有天赋的作曲家,叔伯兄弟妹中有几位是颇受尊敬的音乐家。对于具有
极高音乐天赋的小巴赫来说,在这样的家庭成长原是十分幸运的,
然而命运之神却偏要些麻烦:他9岁丧母,10岁丧父,只得靠大
哥继续抚养。尽管家里存放着大量音乐资料,可专横的兄长就是不
允许他翻阅学习,无论他怎样苦苦恳求也无济于事。巴赫只得趁哥
哥离家外出与深夜熟睡之际,在月光下偷偷地把心爱的曲谱一笔一
划地抄下来,历时长达半年之久,因而大大损坏了他的视力。他的
晚年在双目失明中痛苦地度过,直至去世。
离家出走
巴赫15岁时,终于只身离家,走上了独立生活的道路。他靠美
妙的歌喉与出的古钢琴、小提琴、管风琴的演奏技艺,被吕奈堡圣·米歇尔教堂附设的唱诗班录取,同时进入神学校学习。这里的
图书馆藏有丰富的古典音乐作品,巴赫一头钻进去,像块巨大的海绵,全力汲取、融合着欧洲各种流派的艺术成就,开阔了自己的音
乐视野。为了练琴,他常常彻夜不眠,通宵达旦。每逢假日,他都
要步行数十里去汉堡聆听名家的演奏。
就业成名
1702年他从圣·米歇尔毕业,翌年在一家室内乐队当一名小提
琴手。在随后的二十年中,他干过许多行当。巴赫在一生中主要是
以一位卓越的风琴家而闻名,虽然他还是一位作曲家、教师以及乐
队指挥。1723年,巴赫三十八岁时,开始在莱比锡的圣·托马斯教
堂任歌咏班领唱,他在余生的二十七年中一直担任此角。
魏玛时代(1708-1717)
巴赫演奏了其清唱剧《上帝是我的国王,BWV71》,同年辞职去接受一个报酬更为丰厚的职位:任魏玛公爵威廉.恩斯特的宫廷管弦乐师;1714年成为乐长。在威玛巴赫创作了大部分管风琴作品,也首
次发现了维瓦尔第的音乐,开始了协奏曲的创作。1717年接受柯登
的安哈尔特利奥波德亲王的乐正职位;但其辞职被威廉.恩斯特所阻挠,在免除其义务之前甚至还把其关押在狱中。
克滕时代(1717-1723)
在克滕的日子是巴赫一生中的黄金时代。此间他创作了被誉为“键盘乐的旧约圣经”的《平均律钢琴曲集》
第一卷和在管弦乐发
展史上堪称里程碑的《勃兰登堡协奏曲》等大量出的世俗和宗教
音乐;同时巴赫还在柯滕宫廷任职,柯滕宫的镜厅非常华丽,这里还
供有巴赫像。
1724年,巴赫的主人克滕亲王对音乐的兴趣似乎淡漠了,于是
他辞去了宫廷中的职务,来到莱比锡出任圣托马斯教堂学校的乐监(音乐指导),在那里他度过了一生中余下的27年时间。
此后,克滕镇因为巴赫的音乐而充满活力:其合唱团自1906年
起就沿用巴赫的名字、1935年创立的“巴赫音乐节”、1967年为纪
念巴赫在这里供职250周年轮番举办了“巴赫音乐节”及“巴赫音
乐比赛”,并将此作为传统延续至今,而当时的组织者也就此成立
下来,即为今天的“克滕巴赫社团”。1983年克滕历史博物馆专门
开放了“巴赫纪念馆”。
莱比锡时代(1723-1750)
莱比锡时期是巴赫一生中最长的一个时期,也是创作最多的时期。此时的巴赫无论演奏技巧还是作曲水平都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他在莱比锡谱写的杰作,有感人至深的《b小调弥撒》和《马太受
难曲》,《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二卷和体现他高深作曲造诣的《赋
格的艺术》等。1747年,这位无冕音乐之王去波茨坦旅行时被另一
位国王—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召见,并进行了即兴演奏。在座的观众
无不为之折服。第二年,巴赫把这次演奏的主题加以发展,写成了
另一部总结他作曲和演奏艺术的作品—《音乐的奉献》。
在莱比锡,巴赫作为圣托马斯男声合唱团的指挥度过了27年,
由于他长期用眼过度,巴赫视力减退,晚年患白内障失明了,但他
仍用口授的方式坚持创作。在逝世的前几天,他还在口授一首众赞
歌《走向主的神坛》。乐曲每一个音符都表达出老人生前最后的虔诚祈祷,最后在第二十六小节处戛然而止,成了大师的绝笔之作。
1750年7月28日夜,巴赫的一生画上了最后一个休止符,安然的走向了他心中的神坛。三天后,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在莱比锡圣约翰教堂墓地下葬。
婚姻子嗣
巴赫二十一岁时同他的叔伯二妹玛利亚·芭芭拉结为伉俪,他们一共生了七个孩子,但是当巴赫三十五岁时妻子不幸离世。翌年他鸾凤再续,可是他的第二个妻子非但不能帮助抚养头七个孩子,反而又给他生了十三个。巴赫死后只留下九个儿女,其中有四个成为真正著名的音乐家。
巴赫创作风格
主题风格
巴赫的作品深沉、悲壮、广阔、内在,充满了18世纪上半叶德国现实生活的气息。他笃信宗教,是个路德教徒。他希望他的乐曲为教会服务,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宗教音乐。他的音乐体现了生活在18世
纪德国普通市民的思想。他深受着生活给他带来的痛苦,有丰富而深刻的生活感受,虽然他消极、屈服,但也还没有看到改变生活的途径。他觉得一个人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崇高的信念、自我牺牲的精神。这就是巴赫在他的艺术中所反映的主要内容。他的作品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形象反映了十八世纪德国市民之间的这种人文主义的思想。
他是最后一位伟大的宗教艺术家,他认为音乐是“赞颂上帝的和谐声音”,赞颂上帝是人类生活的中心内容。他的音乐最初就是从被称作赞美诗的路德圣咏而产生的。通过旋律可以看出作曲家结合了当时流行的通俗之声。在音乐形式上他无意创新,而是把现有的形式推上顶峰。
巴赫的作品含有一定的哲学伦理的意义,但他的表现形式却不是抽象的、教条的。相反,在他的作品中,哲学伦理思想是和抒情、
写景紧密结合的‘,他虽然不像亨德尔那样大量运用造型手法,但
是为了烘托一定的内心情绪,巴赫也不避免借助于自然景物的描绘(如风吹、河流)。巴赫的音乐内容的舰极性决定了他的音乐风格的
版活性和综合性。巴赫的声乐风格和器乐风格之间没有截然的区别,他创造了声乐器乐综合的新风格。
声乐作品
他谱写了许多充满戏剧性因素的大型声乐作品,其中《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是最有影响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巴赫作
为一个虔诚的新教教徒,通过宗教音乐形式(受难曲、弥撒、经文歌、康塔塔等),抒发了对人类灾难、痛苦的怜悯、同情以及对和平与幸
福未来的渴望。巴赫的声乐作品中以康塔塔最为丰富多彩。巴赫的
康塔塔一方面继承了接近歌剧的世俗“康路塔”的传统,另一方面
继承了接近复调合唱的宗教康塔塔的传统,创造出一种声乐器乐综
合的新型的康塔塔。它无论在内容上和风格上都比旧的康塔塔要深刻、丰富多了。
巴赫的康塔塔也有世俗与宗教之分。他的世俗康塔塔大半是为官场应酬的需要而写的,歌词大半是一些借古希腊神话小人物来对贵
族歌功颂德的无聊词句。但巴赫常常超越出歌词酌范围之外,或抓
住个别不主要的字句,借题发挥,写成一首生动有趣的音乐作品,
例如《农民康塔塔》。这首康塔塔由两个农民用撒克逊地方方言互
相唱答,带着很浓厚的民间谈话的风趣。巴赫的宗教康塔塔是他长
期经常写作的体裁,数量很多,几乎占他全部音乐作品的半效。这
些曲子的内容深刻而丰富,表现方法亦非常多样,而且不断演变。
最初巴赫以合唱式的康塔塔开始,后来他把康塔塔的范围扩大了,
写了一些室内性的独唱康塔路也写了各种不同形式康塔塔,纯粹合
唱的康塔塔反而写得少。巴赫在他的宗教康塔塔中所用的形式也很
多民他的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合唱都有他自己独创的特点。康
塔塔是器乐和声乐综合的体氯器乐部分不是伴奏器乐部分用小合奏、大合奏或其他不同的乐器组织。
和康塔塔一样,巴赫的受难乐也是器乐声乐的综合体裁;巴赫根
据表现不同阶段的心理状态的需免自由运用了声乐和器乐酌各种不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