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胆汤的神奇功效与作用_组成、功用主治与现代新用途。
温胆汤的神奇功效与作用_组成、功用主治与现代新用途。
养生之家导读:温胆汤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下面小编为您详细介绍温胆汤的神奇功效与作用_组成、功用主治与现代新用途。
温胆汤
一、古方简介
【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组成】半夏6g,竹茹6g,枳实6g,陈皮9g,炙甘草3g,茯苓5g,生姜5片,大枣1枚。
【功效】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虚烦不眠,惊悸不宁,或呕吐呃逆,及癫痫,苔腻微黄,脉弦滑等。
二、临床新用
(一)内科疾病
1.冠心病
【案例】某男,56岁。患者以阵发性胸骨后压榨样痛5年,加重半月收住院,于5年前在骑车中突感胸骨后痛,被迫停止行走,持续5分钟左右自行缓解。半月前因劳累后过量饮酒,致上症加重。诊见:胸骨后压榨样痛,气短,汗出,每于夜间发作,口苦口干,便干,溲黄,舌质暗,苔黄腻,脉沉弦。检查:形体较胖,心音低,律齐。心电图提示:心肌劳损。西医诊为冠心病卧位型心绞痛。治拟清热化痰,宣痹活络。方用温胆汤化裁,处方:黄连、甘草各6g,法半夏9g,陈皮、乳香、没药各10g,竹茹、连翘各12g,丹参、藿香、党参各15g,茯苓、枳壳各20g。
二诊:4剂后疼痛程度明显减轻,口干口苦消失,大便软。再进7剂,病人自述疼痛未发,舌质稍暗,苔薄白,脉缓。心电图提示:大致正常心电图,遂用益气活血药以巩固疗效[贺风鸣.温胆汤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陕西中医,1993,(8):371]。
【按语】患者形体较胖,素嗜酒浆肥甘致湿热内生,炼液成痰,加之患者素性情暴躁,肝胆郁热,痰热痹阻心脉,日久致血脉运行不畅,痰热瘀互结,成心痛之重症。方用温胆汤加黄连清热化痰,乳香、没药、丹参活血通络止痛,加党参恐活血太过伤气,连翘引药入心经且清热,诸药合用,共奏奇功。
2.频发室性早搏
【案例】某女,43岁。以心慌、胸闷痛1年余收治入院,伴有头晕气短,近几月来因情志不舒致心慌、胸闷痛加重,发作频繁,且头痛眩晕,口苦咽干,欲呕,大便干,溲黄。检查:形体肥胖,下肢轻度浮肿,舌体肥大,舌质红,有齿痕, 苔白腻略黄, 脉沉弦结。血压20/13.3kPa。心电图提示:频发室性早搏。脉症合参,证属心脾不足,痰湿内盛,心血痹阻,复加肝气郁结,郁而化热,促其病情加重。治宜疏肝清热,化痰和胃。方选温胆汤化裁,处方:陈皮、竹茹、枳实、柴胡、黄芩各10g,法半夏9g,丹皮12g,炙甘草20g。
二诊:上药7剂后,心慌、胸闷气短明显减轻,头痛眩晕、口苦咽干诸症消除, 大便转溏, 下肢浮肿未消。心电图提示:偶发室早, 血压17.3/10kPa。后改为益气宁心,健脾利湿,生脉散加减而愈[.温胆汤新用.新中医,1994,(1):56]。
【按语】本案属肝郁化热,脾虚湿盛,心脉痹阻所致。故用竹茹、丹皮、黄芩、柴胡疏肝清热,用陈皮、枳实、半夏理气化痰,杜仲降血压,炙甘草取其炙甘草汤之意,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化痰,行气复脉之效。再用生脉散加减治本,以巩固疗效而愈。
3.心肌梗死
【案例】某男,42岁。胸闷、心悸1年余,伴多梦,健忘,曾服中西药罔效。日前突感胸骨后疼痛,持续约6~8分钟,呈阵发性发作,服即可缓解,晨起胸痛发作,疼痛加重,呈持续绞榨性疼痛,并向左肩臂放射,急来院就诊。心电图检查示:S-T段抬高,Q波异常,频发室性早搏。诊为心肌梗死,收入住院。给予毛花苷C、利多卡因静脉注射,静脉点滴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液,口服亚硝酸盐类药物,12小时后无明显疗效。舌淡红,苔厚腻,脉结。证属痰瘀阻络,胸阳痹阻之胸痹,治宜化痰祛瘀,通阳止痛。用温胆汤加减。处方:陈皮、半夏、枳实、檀香、炙甘草、竹茹各10g,丹参、瓜蒌各30g。水煎2次取汁。将药液合并,分2次服,日1剂。
二诊:服药2剂,疼痛大减,心悸减轻。效不更方,继服6剂,胸痛消失,心悸明显减轻。再以上方加炒酸枣仁30g,继服12剂,诸恙皆除,舌苔转白。方用炙甘草汤调治,1个月后,
心电图复查已正常,痊愈出院,1年后随访未复发[贺风鸣.温胆汤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陕西中医,1993,(8):371]。
【按语】心肌梗死属中医胸痹范畴,本例患者为痰瘀阻络,胸阳痹阻所致。痰瘀阻滞胸络,胸阳痹阻,不通则痛,气机不畅,故胸闷;心失所养,故心悸、健忘、多梦。用温胆汤加丹参、檀香、瓜蒌,以化痰祛瘀,通阳止痛,使痰化瘀消,阳气宣通,气血畅达,心有所养,故诸症悉去。
4.慢性胃炎
【案例】某男,46岁。胃脘胀满疼痛3年余,伴食欲不振,恶心,嗳气,胸闷,失眠,肢体困倦,口黏,曾作钡餐透视,确诊为慢性胃炎,服西药疗效不佳。舌淡,苔白腻,脉弦滑。证属痰浊中阻。治以温胆汤加减,处方:法半夏、陈皮、竹茹、枳壳、砂仁、大腹皮各10g,炒白术、焦三仙各15g,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顿服,日1剂。
二诊:服药6剂,胃脘疼痛减轻,恶心嗳气消失,饮食增加,惟胃脘胀满。上方去大枣,加川厚朴10g,继服6剂,诸症皆平。X线复查示:胃部无异常。1年后随访未复发[.温胆汤新用.新中医,1994,(1):56]。
【按语】脾以升为健,胃以降为和,胃不和则卧不安。本例患者乃痰浊中阻,胃失和降,脾失健运所致,故治宜健脾化痰,和胃止痛,方以温胆汤加减,使痰浊得化,脾气得升,胃气得降,中焦气机调畅,则诸恙悉平,夜寐亦安。
5.胃神经官能症
【案例】某男,21岁。呕吐病史已3年,旧病复发3日,每日呕吐8次左右,吐胃内容物,吐后全身无力,口微苦,口不渴,二便正常。舌淡边有齿印,少苔,脉弦滑。西医诊断:胃神经官能症。证属痰热犯胃,胃气上逆。治宜清热化痰,降逆止呕。处方:茯苓、香附各20g,法半夏、陈皮、竹茹、藿香、枳壳各15g,生甘草10g,代赭石30g,水煎服。
时二诊:服3剂后,呕吐停止,自觉发热,微恶寒,咽部疼痛,咽充血,1右侧扁桃体稍大。舌淡,苔薄白,脉浮弦滑。证属风热感冒,佐以清热解毒,上方加天花粉15g,大青叶25g,射干10g。服2剂后,1诸症悉平,以六君子汤调理脾胃,巩固疗效[金松林,等..温胆汤的临床运用.吉林中医药,1994,《(3):35]。
【按语】呕吐之症,原因不一,有寒热气水,痰食虫积,内伤外感之不同,单纯呕吐者,
尚是少数。症见呕吐,口苦,脉弦滑,是因痰热上扰,胃气上逆而呕吐也。故以温胆汤清胆和胃,除痰止呕;加香附理气解郁,藿香、代赭石芳香化浊、降腻止呕。二诊时感受风热之邪,故佐以清热解毒,共服5剂,热清痰消,胃气得降,呕吐得止,诸症悉平。
6.膈肌痉挛
【案例】某,男,30岁。呃逆3日,频频发作,服西药、针灸及内关穴注射654-2针,症状无缓解,要求中医。诊见:呃逆连声,呃声洪亮,口微干,饮食不下,大便溏而黏腻,舌稍红,苔黄腻,脉弦滑。证属痰热阻中,胃气上逆动膈,治当化痰清热,和胃降逆。方用温胆汤加味,处方:竹茹、刀豆子各15g,法半夏、茯苓、批杷叶各10g,甘草、枳实各6g,陈皮10g,生石膏30g。
二诊:服1剂,呃逆大减,惟纳少口干依然。上方加麦冬10g,谷芽15g,继进2剂,呃逆停止,余症悉除[沈一三,等.温胆汤新用.湖南中医杂志,1993,(6):34]。
【按语】膈肌痉挛中医称呃逆,辨证首先须分清寒热虚实,实呃易治,虚呃难医。本例呃逆,为痰热阻中,胃气动膈,病程短,正气未虚,用温胆汤加味清化痰热而平呃,痰热得清,胃气得平,呃逆即止。
7.急性黄疸性肝炎
【案例】男,23岁,1996年2月来诊。患者近1周来疲倦乏力,恶心厌食,腹胀便溏,白睛发黄,尿黄赤而少。舌边尖红,苔白腻微黄,脉弦滑。肝功示:谷丙转氨酶400U/L,黄疸指数30U。诊为急性黄疸型肝炎。证属肝胆湿热、蕴而发黄,治宜清肝利胆退黄。拟温胆汤加茵陈,处方:茵陈30g,茯苓15g,柴胡、陈皮、半夏各10g,枳实、竹茹各12g,甘草6g,生姜3片,大枣3枚。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连服7天,诸症减轻,黄染渐退,尿正常。继服10剂后,复查肝功恢复正常[温胆汤临床举隅.2004,17(2):63]。
【按语】本证属阳黄,为湿热蕴结肝胆,肝失疏泄,胆汁不循常道而泛溢于肌肤、目珠,故身目发黄;疏泄不利,脾失健运,胃失受纳,故便溏纳呆。用温胆汤和胃祛湿化浊,伍茵陈利胆退黄,柴胡清热疏肝,湿热清,肝胆利,则黄疸退。
8.慢性胆囊炎
【案例】某男,34岁,1998年5月3日就诊。自述5年来右胁间断性隐痛,有时波及肩背部
彻夜不眠疼痛。经B超及血常规、肝功化验,提示慢性胆囊炎。近2周以来右胁痛明显,心烦不寐,甚则彻夜不眠,曾服西药镇静、镇痛剂无效。现症:口苦口干、心烦纳呆、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西医诊断:慢性胆囊炎;中医诊断:胁痛。证属肝胆痰热,治宜涤痰化浊,清泄肝胆。温胆汤加味,处方:半夏、茯苓、竹茹各15g,陈皮、枳实、黄芩各12g,黄连9g,夜交藤30g,甘草6g,煎服5剂。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