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词类活用详解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有六种现象:一、使动用法,二、意动用法,三、名词活用为动词,四、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五、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六、名词作状语
1、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例如:夫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富民》),“富民”是“使民富”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 治理国家的道理,是使人民富足。
    常见的使动用法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在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活”本是不及物动词,这里用作使动,“活之”就是“使之活”。
项伯曾经杀了人,(按罪当死),臣使他活下来。
②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同理,“归之”就是“使之归”,之指代相如。
  (秦王)终于在朝堂上召见了蔺相如,;礼节完毕后让他回了赵国。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古汉语里,形容词也常常活用为使动,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性态。
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州》),“绿”是形容词,“又绿江南岸”就是“又使江南岸绿”。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
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同理,“弱秦”就是“使秦弱”
诸侯会聚订立盟约,从而图谋使秦国的力量弱下来。
3)名词的使动用法
柳宗元三戒从语义上看,名词活用为动词带宾语,它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
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
“王我”是“使我王”,即“使我成为王”。
即使江东父老可怜我使我为王,我有什么脸面见他们呢?
②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毛遂自荐》)
 臣:使……称臣。“臣诸侯”就是“使诸侯称臣”
文王凭借方圆百里的土地使诸侯称臣。
如何判断名词的使动用法?理解并记住这个判断方法:两个名词连用时,如果它们既不是并列结构,又不是定心结构,则前一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后一个名词做它的宾语。
(定心结构:就是定心短语,定是定语,心是中心语的简称。定心短语由定语和心语两部分组成,前面是定语,后面是心语。定语是指名词前面起修饰性的部分,通常由形容词充当,有时也可由名词充当,常见标志是“……的”。例如:好的老师,“老师”是名词是中心语,“好”是形容词,用来修饰老师,做定语。“好的老师”就是定心短语。下面举一个名词作定语的例子:春天的柳树,“春天”是名词,用来修饰柳树,作定语。春天的柳树也是定心短语)
我们再看① ②两个例子,① “王我”中王和我都是名词,是两个名词连用。两者既非并列结构(“王我”不是“王和我”的意思),也非定心结构(“王我”也不是“王的我”的意思)。因此“王”此时就活用为动词,“使……为王”。“王我”就是“使我为王”的意思。
②“臣诸侯”同理。
二、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就是主语主观上认为(或觉得)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种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是没有意动用法的。
例如:
1)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智子疑邻》)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例(1)“智其子”意思是“认为他的儿子聪明”;“其家”是主语,即他的家人,“甚”是程度副词,非常的意思,“智”本来是形容词,聪明的意思,这里活用为意动,即“认为……聪明”;整句话的意思是:他的家人认为他的儿子非常聪明。
例(2)“美我”意思是“认为我美”。“美”是形容词,这里表意动“认为……美”。
常见的意动用法可分为以下两类: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词,是表示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它后面的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
且庸人尚羞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就是平常人都觉得这样是羞耻的。
成以其小,劣之。(《促织》)
成名因为它小,认为它不好。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
巫师、乐师和各种工匠,不认为互相学习是可耻的。
2)名词的意动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