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通论(一)——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的定义:
汉语词类的划分古今基本一致,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动词、形容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词类的基本功能古今也基本一致。但是,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类语法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与兼类不同,兼类是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句法功能,这些功能是经常的而不是临时的。而活用则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离开了这种语境该功能不复存在。
词类活用的类型:
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即动词、名词、形容词的活用。具体而言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名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以及做状语。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使宾语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意思,它用一种动宾式来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使结构显得简练。在上古兼语结构很罕见。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凡是由意动词构成的句式都是以主谓词组做宾语的句式。可变换为“以……为……”或“把……看作……”。二者的区别在于使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发生了变化,意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没有发生变化而主语主观上认为它发生了变化或者对待的方式有所改变。
第一节 词类活用的鉴别
鉴别一个词是不是活用成另一类词,可以从语义和句法两个方面来考察。通常词类活用会伴随词汇意义的改变。如果一个词语按照平常的意义解释不通时就要考虑是否为词类活用。另外,语法特征尤其重要:比如词语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跟那些词语组合,构成什
么样的句法结构等。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都是活用为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则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或用为动词,一般是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
遂王天下。(《韩非子·五蠹》)(王天下:统治天下。)
擅爵人,赦死罪。(贾谊《治安策》)(爵人:拿爵位给人。)
面山而居。(《列子·汤问》)
有时后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
子房前。(《史记·留侯世家》)
2、名词、形容词在“所”字后。“所”是个辅助性代词,经常放在动词前面,构成“所”字词组,指代一定的对象,故“所”后的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如:
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所罾:网到的(鱼)。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
所高:推崇的(人)。
非博士所职。《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职,所负责的。)
3、名词、形容词在能愿动词后。能愿动词修饰的是动词,所以当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时,活用为动词。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不能穷:不能走到头)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论语·公冶长》(可妻:可以娶妻)
寡人欲相甘茂,可乎?《史记·甘茂列传》
沛公欲王关中。《史记·项羽本纪》
自上观之,至于子胥比干,皆不足贵也。《庄子·盗跖》
厌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厌,堵塞。)《荀子·修身》
4、名词放在副词的后面。副词一般在句中只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所以当名词前面有副词修饰时,要活用为动词。如:
秦师遂东。《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史记·西门豹治邺》(皆衣:都穿着。)
不足生于不农。(晁错《论贵粟疏》)(不农:不从事农业生产。)
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的前面。“之”、“我”这两个代词的用法特点鲜明,即一般常做宾语,也就是在它们前面的多是动词,所以它们前面的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通常是使动或意动。如:
高之,下之,小之,巨之,不外是矣。(《荀子·儒效》)
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晁错《论贵粟疏》)
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
6、名词后有介词词组。介词词组在古汉语中经常做补语来修饰它前面的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所以名词后有介词词组,这个名词要活用为动词。如:
晋师军于庐柳。《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军:驻扎)
后妃率九嫔蚕于郊。《吕氏春秋·上农》(蚕:养蚕。)
请勾践女女于王。《国语·勾践灭吴》(女于王:给王当婢妾)
商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史记·商君列传》
7、名词用“而”连接。连词“而”经常用来连接的是动词、动词性词组和形容词、形容词性词组,但一般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所以用“而”连接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如:
不耕而食,不织而衣。《盐铁论·相刺》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史记·项羽本纪)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识别:
动词没有意动用法,只有一般动词和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带宾语一般是使动用法。及物动词带宾语,名词和形容词的使动和意动用法要从语言环境即意义上来鉴别。使动是“使宾语怎样”,是客观结果;意动是“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是主观看法或意念。
第二节 动词的活用
动词的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是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如果带上宾语一定是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例如:
荘公窹生,惊姜氏。《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记·项羽本纪》
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
功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左传·晋侯梦大厉》
大车无棿,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以来之。《论语·季氏》
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养略而动时罕,则天不能使之全。《荀子·天论》
有时宾语被省略,参照前后句即知。如上例。
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较为少见,及物动词本身带宾语,在形式上和用做使动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例如:
武丁朝诸侯。《孟子·公孙丑上》 使动用法
孟子将朝王。《孟子·公孙丑下》 一般动词
欲因此降武。《汉书李广苏建传》 使动用法
涉间不降楚。《史记·项羽本纪》 一般动词
以上两例形式上没有区别。为了区别二者,中古以后人们曾经把用做使动的某些及物动词改变读音(破读),但是不是所有的词语都改变读音;改变读音的也不限于使动用法。使动用法还有如下:
晋侯饮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饮yìn
饮余马于咸池,总余辔于扶桑。(屈原《离骚》饮yìn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论语·子路从而后》食sì,见xiàn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史记·项羽本纪》从,使……跟从,无破读。
使动用法这个语法现象造成了一些特殊现象。例如“胜之”和“败之”意义相同,就因为“胜”字用做一般的及物动词,“败”字是使动用法。
第三节 名词的活用
名词的活用包括四种情况,其中名词用做使动和意动的并不多,而用做一般动词的较为常见。
(一)名词用做一般动词。普通名词用做一般动词:
踵门而告文公。《孟子·许行》
樊增数目项王。《史记·鸿门宴》
狐死首丘,代马依风。《后汉书·班超传》
晋灵公不君。《左传·宣公二年》
晋师军于庐柳。《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令吏人完客所馆。《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瓜时而往,曰:“及瓜而代。”《左传·公孙无知之乱》
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左右欲忍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史记·廉颇》
城朔方城。《汉书·武帝纪》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汉书·苏武传》
驴不胜怒,蹄之。(柳宗元《三戒》)
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白居易《庐山草堂记》)
此时名词做谓语,后面往往带宾语或者介宾结构;前面往往有助动词“欲”、副词“不”“能”、特殊代词“所”等。方位名词也可用做一般动词,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史记·项羽本纪》东:向东进军
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史记·孙膑》
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徐宏祖《游天都》)前:向前伸
(二)名词的使动用法
主语使宾语成为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前四例),或者发生与该名词相关的动作行为(后二例)。
尔欲吴王我乎?《左传·定公十年》(吴王僚,为专诸所杀)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
今欲并天下,……治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战国策·苏秦连横约纵》
然得而腊(音西)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腕、瘘、痢。(柳宗元《捕蛇者说》)
吴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史记·晋世家》
(三)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者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友风而子雨。《荀子·赋·云》
孟尝君客我。《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韩愈《原道》)
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传·僖公八年》
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柳宗元《封建论》)
(四)名词用做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时间名词和地点名词可直接做状语,普通名词做状语较少见。而古代汉语中则相当普遍,可认为做状语是名词的经常性的功能,本不属活用,为了叙述的方便放在
此处介绍。普通名词用做状语,所起的作用多种多样,有的还具有浓厚的修辞彩。例如:
1.表示处所或方位。以下前六例普通名词表处所,后三例方位名词表方位做状语。
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寓言四则·黎丘丈人》
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战国策·苏秦连横约纵》
蜀太守以下郊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范雎至秦,秦王庭迎。《战国策·范雎说秦王》
舜勤于民事而野死。《国语·鲁语》
柳宗元三戒童子隅坐而持烛。《礼记·檀弓上》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山海经·夸父追日》)
大月氏复西走。《汉书·张骞传》
利则西侵秦,病则东收地。《史记·商君列传》
2.表示行为的工具或依据。“用……”或“依照……”
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史记·商君列传》
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三国志·华佗传》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