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声母系统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古无清唇音
        这是清人钱大昕提出的。古无清唇音指36字母中的“非敷奉微”在上古读同“帮滂并明”,即今声母是f的,上古声母是b、p或m,还有一部分以w为零声母的在上古读m。如:异读字:阿房宫、番禺、吐蕃。异文(同一句话中的个别字词在不同的文献中写法不同):匍匐、扶服。形声字的声旁来看:亡——忙、盲、芒;分——扮、盼、颁;包——庖、枹等。
2、古无舌上音
      这也是清人钱大昕提出的。古无舌上音指36字母中的“知彻澄”在上古读同“端透定”,即今声母是zh\ch\sh的一部分字,上古声母是d或t。为什么说是一部分,因为今声母zh\ch\sh 是由36字母中的知系(知彻澄)声母和照系声母(照穿床审禅)合并而成的,大概在元明清时期就已经合并。如:单于、墨翟;形声字:尚—堂、常、赏、敞  周——雕、调、凋等。
3、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
        这是近人章太炎提出来的,就是说中古的舌上音“娘”和半齿音“日”(相当于现代声母的n和r),在上古都读成舌头音“泥(今音n)”  。“娘”母在上古归“泥”这个没有什么问题。今声母读r在上古读为n。如:形声偏旁:若——诺、匿;弱——溺等。
4、喻三归匣、喻四归定
      这是近人曾运乾提出的。即36字母中的喻母字,在上古一部分归入匣母,一部分归入定母。即今声母以y、w为零声母的字的一部分在上古一部分读为h、一部分读为d。如:谐声偏旁:弋——代;也——地;多——移。有——贿。 
叶韵说(一种错误的认定押韵的方式
柳宗元三戒      这是一种在我国古代非常流行的一种错误的认定押韵的方式,它起始于南北朝时期,因为到了南北朝时期,当时的人们用当时的读音在读先秦诗歌时,已经感觉到有不押韵和谐的地方,于是他们为了使古代的韵文继续押韵和谐,就把某些感觉不押韵的字的字音改读,这种方法就叫做叶韵。如:梁代的沈重在”《诗·邶风·燕燕》: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中“南”字下注“协句,宜乃林反”。这种方法到了宋代朱熹的手里大加发挥,他著《诗集传》和《楚辞集注》都用这一方法。
      直到明末,一位著名的音韵学家陈第首先提出了反对“叶韵说”。才使我国古代的音韵学研究开始真正走上了科学的道路。
    燕子燕子展翅飞,上下鸣啼叫声悲。这位女子来出嫁,远远送她到南门。渐渐走远望不见,实劳我心肝肠寸断。
按照语言形式的不同,我国古代的文体可以分为三大类:散文,韵文,骈文。语言形式包括用韵,平仄,对仗,句式等。骈体文讲究平仄,对仗,多用四六句式,但不押韵。韵文包括诗词歌赋,铭箴颂赞。其余的就是散文。
    根据散文的使用、通行范围又可以将散文分为四类。
一、史传文(历史散文)
(一)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来编排历史事件)
代表作品:《春秋》、《左传》、《资治通鉴》
(二)纪传体(通过记载人物活动来反映历史)
代表作品:《史记》、《汉书》
      由此种体裁引申而来的人物传记散文:柳宗元《童区寄传》、侯方域《李姬传》
    行状(行述、行略、事略):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自传体:《太史公自序》、《汉书》的《叙传》
(三)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某一专题的材料完整地集中在一起)
      代表作品:宋    袁枢  《通鉴纪事本末》
二、说理文(哲学论文、政治论文、史论、文论)
一)用整部著作来阐明一种哲学理念
                    语录体  《论语》
               
                    散文体  《墨子》、《庄子》、《韩非子》  清  王国维《人间词话》、唐  刘知几《史通》等
三)单篇论文
      论:是指议论,说理方式以论证为主。如:贾谊《过秦论》、苏轼《留侯论》等。
立论文
      说:起源于战国游说,是指说明,说理方式以解释为主,阐述某一事物,某一问题的义理。如:韩愈《师说》、周敦颐的《爱莲说》。寓言是用比喻或故事来说明某一哲理的,如柳宗元的《三戒》、刘基《卖柑者言》
三、杂记文(一般的记叙文)
(一)山川景物人事记
      柳宗元《永州八记》、郦道元的《水经注》、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龚自珍的《病梅馆记》等。
(二)笔记文(一种以随笔记录为主的著作体裁,多由分条的短篇汇集而成)
      志怪:晋  干宝  《搜神记》
      志人:《世说新语》
      资料考证: 袁枚的《随园随笔》
四、应用文(指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经常应用的文体)
书信:如司马迁《报任安书》
奏议:是指臣下写给皇帝的书信、报告,其中有奏、议、书、疏、表、状、封事、劄子。
  书  李斯《谏逐客书》    疏  晁错《论贵粟疏》
  表  诸葛亮《出师表》    封事:密封的奏章。
  劄子(札子):指官府中用来上奏或启事的一种文书。
诏令:皇帝给臣下的书信命令。其中包括策书、制书、诏书、戒敕等。汉文帝《求言诏》;曹操《求贤令》。
    上下尊卑关系的文书:教(侯王对臣下的文告)
                                        笺(下级对上级的文书)
碑志:包括碑铭和墓志铭
  碑铭:凡山川、城池、宫室、神庙、寺观等皆可立碑刻文以记其事;墓碑(墓碣、墓表)则专用来述写死者生平事迹)如:纪念碑,韩愈《平淮西碑》。
  墓志铭: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哀祭:包括哀辞、祭文、诔等,都是哀悼死者的文辞,一般是韵文。如:韩愈《欧阳生哀辞》、《祭十二郎文》、曹植《王仲宣诔》等。
送序:唐朝才有的一种文体,用于赠送友人的一种说理文,起源于临别赠言。如韩愈《送孟东野序》
铭箴:包括铭和箴,属于韵文。铭主要用于祝颂和规戒。如:刘禹锡《陋室铭》,座右铭。
    箴主要用于自我警戒。韩愈《五箴》。
颂赞:主要用于表彰、赞扬历史人物,一般是四字韵语。韩愈《伯夷颂》。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顾名思义,修辞,就是指修饰语辞(文字、词句),即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更加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一)引用
    定义:借助典籍中的言论、定型的熟语以及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修辞方式叫“引用”。就是为了提高表达效果,在自己的话语中插入现成的话语或故事。
引用的分类:
(1)引言:引用不见于书面的熟语,如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如: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2)引事:利用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明引: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自古而耻之。(司马迁《报任安书》)
暗引: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3)引文:引用见于典籍的书面文字。如:
明引:《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孟子·梁惠王》)
暗引: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苏轼《赤壁赋 》
改引(对所引用的话作一些变通):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杜甫《饮中八仙歌》)
(二)譬喻(比喻)
定义:就是根据心里联想,抓住和利用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另一个事物来描绘所要表现的事物。
修辞效果:  使表达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使表达通俗、易懂,便于理解。
譬喻的分类:
(1)明喻(有喻词:如、若、如等)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梁惠王上》)
(2)隐喻(暗喻)(不用明显的比喻词来连接本体和喻体,经常使用“是”、“为”、“变成”、“等于”等一些动作性不强的动词来连接本体和喻体)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鸿门宴》)
  “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醲,命曰腐肠之药。”(枚乘《七发》)
(3)博喻(接连用多个比喻来说明同一事物)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苏轼《百步洪》)
(三)代称
定义:也叫借代,就是不把事物的名称直接说出来,而另外换个名称。这个另外的名称与该事物具有某种相关性。如:汉皇重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白居易《长恨歌》)
代称的分类:
(1)用该事物的性状、特征指代该事物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2)用泛称代特称
    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后汉书·华佗传》)
(3)用特称代泛称
  凌阳侯之泛滥兮,忽翱翔之焉薄。(屈原《哀郢》)
(4)用工具代本体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史记·鸿门宴》)
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左传·僖公二十年》)代称,以原材料“木”代成品“棺材”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代称,以特征“白首”代“年老”;比喻,以“青云”比喻志向的高远。
宛转蛾眉马前死。(白居易《长恨歌》)代称,“蛾眉”指古代美丽的眉毛,这里指代杨贵妃。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 (白居易《长恨歌》)夸张。代称,嫔妃用粉敷面,以黛来染眉,因此用“粉黛”来代指后宫的嫔妃。
(四)并提(合叙)
定义:把两件相关的事情合并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达的修辞方式叫“并提”。
如何辨识并提:
根据词语的配搭关系辨识并提
  脭醲肥厚。(枚乘《七发》)
  耳目聪明。《后汉书·华佗传》
  发皇耳目。 (枚乘《七发》)
(五)互文(互文见义、互见)
定义:上下文义相互呼应、补充的一种修辞方式叫做“互文”。与“并提”相反,“并提”是把应该分成两句的话并成了一句,“互文”是把应该合成一句的话分成了两句。如: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
兰辞》)
②互文的分类
◎单句互文(一个句子内部的互文)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双句互文(对偶句式中上下两联之间的互文)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互用同义词的互文(避免行文重复)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王勃《滕王阁序》)
骑毛驴看唱本——走着瞧。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依葫芦画瓢——照样学。人众力量大,柴多火焰高。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