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文化
煎鸡蛋    古琴,古称瑶琴玉琴七弦琴, 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 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汉文化中的瑰宝。古琴属于八音中的,或弦乐器族内的弹拨弦鸣乐器。古琴音域宽广,音深沉,余音悠远,深具东方文化特。它以其和中华文明一样悠久的历史,瀚浩的文献、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影响为世人所珍视。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代涌现出许多著名演奏家,他们是历史文化名人,代代传颂至今。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至今,韩国国立国乐院仍在用琴瑟演奏仅存下来的1116年宋徽宗时代的两首孔庙雅乐,而越南雅乐亦于2003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古琴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乐器,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古时文人心中视琴为高雅的代表,被尊为“国乐之父”、“圣人之器”,古琴古时也常作为文人吟唱时的伴奏乐器,
是古代每个文人的必修之器;《礼记·曲礼下》中一句“士无故不撤琴”,彰显出文人对琴的热爱。伯牙子期因“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传至今;古琴台也被视为友谊的象征。古琴也是孔子办学重要的六艺之一。在漫长的历史中积累了大量的文献,并与其他思想和艺术形式相互渗透,交相辉映,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诗经》中就记载着“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关睢》)、“琴瑟在御, 莫不静好”(《女曰鸡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鹿鸣》)、“妻子好合, 如鼓琴瑟”(《常棣》)等。唐诗中也有很多刻画弹琴景象的诗作,下面列出部分名篇:
“主人有酒欢今夕, 请奏鸣琴广陵客, 月照城头乌半飞, 霜凄万木风入衣, 铜鑪华烛烛增辉, 初弹渌水后楚妃, 一声已动物皆静, 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余里, 敢告云山从此始。”——李颀《琴歌》
“泠泠七弦上, 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 今人多不弹。”——刘长卿《弹琴》
“蜀僧抱绿绮, 西下峨嵋峰, 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 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李白《听蜀僧濬弹琴》
“晚年惟好静, 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 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 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 渔歌入浦深。”——王维《酬张少府》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行政总监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古琴的音清、微、淡、远,因此极少用于合奏。如果要用于合奏,所用乐器的声音不能淹没琴音。在古代,琴只与琴箫或者合奏,不过瑟的演奏技法在中国已基本失传。琴箫合奏是目前常见的合奏形式,所用的琴箫是一种音域较窄、音量较小的。在日本也常用尺八来合奏。当代演奏家和作曲家们进行了许多尝试,现在已经有琵琶笛子等其他民族乐器与古琴合奏的试验性作品出现,也出现了古琴和大民族乐队或管弦乐队的协奏曲。
    古琴象征
    古琴乐器本身就充满着传奇的象征彩,比如,它长3尺6寸5分,代表一年有365天;琴面是弧形,象征“天圆”,琴底为平,象征“地方”。古琴有13个标志泛音位置的徽,代表着一年12个月及闰月。古琴最初有五根弦,象征着“五行”金、木、水、火、土。约公元前1000
多年,周文王为了悼念他死去的儿子伯邑考,增加了一根弦,武王伐纣时,为了增加士气,又增添了一根弦,所以古琴又称文武七弦琴
  就构造而音,琴的各部分结构十分合理。其体积不大不小,既便于携带,又方正雅致。有心品琴,其形已足以使人心怡。 从琴各部分的命名亦可著出琴制之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的启示作文
    琴前广后狭,象征尊卑之别。宫、商、角、徵、羽五根弦象征君、臣、民、事、物五种社会等级。后来增加的第六、七根弦称为文、武二弦象征君臣之合恩。十三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象征闰月。古琴有泛音、散音和按音三种音,泛音法天,散音法地,按音法人,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这些古琴形制命名的象征意义实反映出儒家的礼乐思想及中国人所重视的和合性。因为礼的作用是为了保障个体,使个性有所发挥,乐以同和,其作用是与体谐协。礼乐之同时并用可使个体和体之间能互相调剂,形成人与人之间平和而合理的生活。所以礼乐这两套表面相反的技艺的推行,实为求达到相辅相成的和合性的目的。而从古琴形制命名所借用的社会秩序、等级的名称来著,可见其制作形制即寓有教化人伦的深意
古琴演化
唐琴尤其是盛唐之琴,造型肥而浑圆。现存的唐琴大部分常在龙池、凤沼的面板上贴有两块小桐木,作为假纳音,直至明代初期,仍有制琴家采用这种方法。唐琴的断纹以蛇腹断为多,也有冰纹断、流水断等。其表面漆灰则有墨、栗壳两种,有朱红漆者皆为后人修补时所加。灰胎皆为纯鹿角灰,用麻布自下而上包裹琴背两侧直至面板边际,以防止上下板开胶。这些琴的边长皆在120125厘米之间。宋代的古琴发生变化,全长128厘米,肩宽25厘米,琴身扁而长大,尺寸大于传世唐琴,为北宋琴主要风格之一。南宋,除仿古之作外,体形则逐渐扁平狭小,尤其是仲尼式古琴,呈耸而狭之状,为南宋制琴的主要风格。宋人制琴以桐面梓底或松杉面底为主要制琴材料。断纹有蛇腹断、冰纹断、流水断等,牛毛断则鲜见。灰胎仍以鹿角灰为主,也有用麻布打底者,但不多见。北宋晚期还出现了八宝灰(即将金银珠翠珊瑚等碾碎混入鹿角灰共用)的用法。宋代是唐以后制琴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官方甚至设局制琴,即所谓官琴。元代制琴是宋、明之间的过渡期制品,由于历时比较短,现存的实物也比较少。明代造琴之多盛况空前,不论皇帝亲王还是官宦之家,好琴者甚多。其宗室制琴就有宁王、衡王、益王、潞王四大名家。四王之中惟潞王造琴最多,制作始于崇祯年间,据传达四五百张之多,且式样尺寸一致,均按年份次序编号刻款于腹内;琴背刻有琴名中和,敬一主人题仰长江水诗文以及潞国世传大印一方,皆用八宝漆灰。
古琴鉴藏要领
古琴断纹不经百年而不出是一种误解,断纹成因复杂,多与制作过程中的漆胎处理和后期保存环境有关,断纹的出现是递增的过程,不可能精确到一百年那一天突然出现,随着时间不断递增才是科学客观的说法。从历史传世实物来看民国制作的古琴也有断纹。有的传统工艺制作古琴更是在制作未完成时就已出现断纹,分析漆胎断纹鉴定文物古琴非常重要的一点。伪制断纹古已有之,方法很多,如用猛火烘烤,再以冰雪激之使其进裂;或以蛋白渗入灰中刷漆,做成后用甑蒸,然后风干;或用石膏做灰底烤制等。其实,断纹真伪经仔细观察区别还是很大的,真断纹纹形流畅,纹尾自然消失,纹峰如剑刃状;而假断纹经过冷热催化或刀刻等过程,难免有失自然,出现破绽。古琴的铭刻,也是鉴定古琴真伪的重要依据。琴背均为刻款,而琴腹则有刻款和写款两种,刀刻者容易保存,墨写的若年代长久,则较难辨识。古琴腹内之刻款,如琴体两侧上下板粘合处无剖过重修的痕迹,大多是原款,若发现重修痕迹则需仔细研究。最难辨认的是将老琴剖开重修刻上伪款而粘合处又做得天衣无缝者和用古木制琴时就刻上伪款者。不管腹款、背款,资深的鉴定家还可以从历代帝王年号的惯称、用字避讳及一个朝代或某书法家的书风加以辨认。以弹奏为主要目的收藏者,一定会以琴的音为主要标准之一,我们听一张古琴的声音,音沉厚而不
失亮透,上中下三准音均匀,泛音明亮如珠而反应灵敏,就知是一张上好的古琴了。有的古琴因有断纹,而按音弹奏时会出现刹音,影响听觉,此时要慎重权衡得失,切勿轻易弃之。收藏古琴一般选择干燥墙壁垂挂,不宜长时间平放;古代的传世古琴由于年代久远木质疏松,若长时间平放,则容易造成塌腰,现代新制古琴则不用一定挂起,质量合格的琴平放几十年也不会塌腰。古琴作为乐器应经常弹奏为好,否则会使音暗、涩,且会生虫存蛀损坏古琴
    古琴的底板材料是看不到,只能从古琴后面的龙池凤沼来仔细查看其面板的材质。但现在有很多人将纳音处用火熏黄熏黑,这就添加了识别的难度,用手擦拭有黑木碳的印迹。
 
桐木
  泡桐: 材浅白,三五年即可成材,木质疏松,指甲轻轻一掐就能陷下去,但有经验的斫琴师会选择树龄较长的桐木,选好密度合适树段,也是制琴良材。
  白桐:多部古代文献记载的制琴良材。
儿童教育故事
篮球火剧情  椅桐:早在《诗经》就有记载:椅桐梓漆,爰伐琴桑;为传统制琴良材。
  青桐 材浅,木质细密坚实韧性较好,树龄较长、自然风化时间百年以上者为较好制琴材料,百年以内的新青桐不宜制琴,音透出不来。
  杉木
  新衫木老衫木(老房梁)
  新衫木木材发白,随着时间的推移木材颜越来越黄,以发金黄的木材最老,其有很浓重的清香味。
  汉木 指出土的汉代棺椁木材,其逾千年木黝黑、松透乃斫琴良材。
  现在有部分厂家用一些小尺寸的木料拼接成古琴面板进行斫制,这些古琴从外观上是很难看出来的,但只要古琴的做工、音好琴板是否拼接也是无关紧要的。
  古琴底板多用梓木、楸木、椿木、花梨等质地较硬的木材,亦有用与面板同样的木材这种琴称为纯阳材,具体要根据琴材的震动来合理搭配!
  总之,制作一张好琴最重要的还是斫琴师的经验和技术水平,起决定因素的是槽腹结构和漆胎的处理,否则用再好的木料也做不出音好的琴。
传世名琴
 
  春雷琴·连珠式
  九霄环佩琴·伏羲式
  春雷琴·伏羲式
  大圣遗音琴·伏羲式
  大圣遗音琴·灵机式
  独幽琴·灵机式
  太古遗音琴·师旷式
  梅花落琴·仲尼式
  老龙吟琴·响泉式
  一池波琴·神农式
  飞泉琴·连珠式 枯木龙吟琴·连珠式
 
  玉壶冰琴·神农式
  混沌材琴·伶官式
  万壑松琴·仲尼式
  铁客琴·凤势式
  海月清辉琴·仲尼式
 
  壑雷琴·落霞式
  中和琴·列子式
  祝公望琴·焦叶式
  鹤鸣秋月琴·鹤鸣秋月式
下列是部分广为流传的琴曲:
梅花三弄
广陵散
胡笳十八拍
潇湘水云
关山月
渔歌
归去来辞
龙翔操
凤求凰
平沙落雁
高山
流水
渔樵问答
忆故人
良宵引
离骚
阳关三叠
醉渔唱晚
长门怨
鲍鱼壳的功效和作用∙ 孔子读易
鸥鹭忘机
乌夜啼
秋风词
酒狂
湘江怨湘妃怨
欸乃
阳春白雪
普庵咒
梧叶舞秋风
当代的古琴作品有:
三峡船歌李祥霆曲。
梅园吟许国华龚一曲。
春风,许国华、龚一曲。
山水情金复载曲。
楼兰散金湘曲。
胜利操吴景略曲。
      古琴音乐中另外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是琴歌,最杰出的代表作包括《胡笳十八拍》、《阳关三叠》、《关山月》、《凤求凰》、《古怨》和《秋风词》等,其中现存最早的琴歌曲谱是宋代姜夔的《古怨》。琴歌的歌词大多是唐诗体,因此吟诵起来琅琅上口。琴人在弹唱琴歌时一般不会采用美声或者民歌唱法,而是常用一种较为沉厚的唱腔低声吟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