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农民工返乡创业调研报告 
2009-05-13 
  返乡创业是指农村外出务工劳动者利用积累的资金、学到的技术、掌握的信息和管理经验,返回家乡从事非传统农业生产的创业活动。贵阳市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率先在全省启动,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应。贵阳市于2009年初对全市十一个区(市、县)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工作进行了深入的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返乡创业背景概述
  全面了解返乡创业这一农村新型经济现象的来龙去脉,深入分析其特殊的历史特征和发展规律,从历史和制度的演变中寻体制机制的探索、建立和完善历程,对于进一步推动农村返乡创业具有积极意义。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回顾
  我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实行非控制的人口政策,致使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贵阳市农村劳动力人口剧增,人多地少的矛盾集中表现出来,如何解决大量农村人口吃饭和农村脱贫致富成为当时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为此,贵阳市农村的一些“先行者”们开始离土离乡,前往当时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深圳等沿海城市务工,从而开启了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序幕。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贵阳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人口规模和增长速度不断增长,这主要还有另一个方面的原因,就是在人口剧增的同时,我国在农村开展了土地制度改革,实行统分结合的双层土地经营制度,而在贵州实行的是“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土地政策,致使全市在土地制度改革以后新出生的农村人口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也不得不加入到外出的“劳务大军”队伍。截止2007年底,贵阳市总人口有359.82万,其中农村人口180.70万,城镇人口179.12万,城乡人口比例相当,是典型的“大城市、大农村”的社会格局,农村有效耕地面积97.81千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一亩。根据对耕地与人口的优化配置测算,全市有约56万的农业农村富余劳动力,占农村人口的30.99%。全市已转移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约46.2万,占农村富余劳动力总数的82.5%,转移就业率相对较高,而尚未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仍有10万人左右。
  (二)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萌芽
  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贵阳市最早外出务工的部分农民工返回家乡,开始从事种植、养殖、加工、服务、运输等经营活动,这成为全市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的萌芽和最早形式。经过他们的辛勤和努力,返乡创业逐渐显现成效,不仅使创业者本身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带动了周边农村劳动力就业和部分返乡农民工跟随创业。因受当时市场经济发育程度不尽完善和自身综合素质较低的影响,最早出现的返乡创业大多表现出规模小、层次低和单一化的特点,其创业项目实际上也多为种养殖业相关的简单规模经营,创业所需的资金、技术、信息也都是创业者本人在长期的务工经历中积累和磨练的。而到本世纪初,贵阳市返乡创业的农民工逐渐增多,创业形式、创业规模、创业层次也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迹象,而且政府进一步从完善政策措施方面加大了返乡创业的支持力度,从而使返乡创业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热点,《贵州日报》等新闻媒体都把返乡创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返乡创业基本情况
  贵阳市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起端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本世纪初获得较大发展,整个过程经历了自发返乡创业到政府扶持创业的历史变化。
  (一)返乡创业政策
农民工创业  为了鼓励和支持更多的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活跃农村经济,市委、市政府于2001年8月专门制定出台《关于农民外出务工“十个一”工程实施意见》(筑党办发【2001】22号),明确每年拿出30万元返乡创业专项扶持资金,按每人3000元的标准奖励100名返乡创业农民工典型。到2004年,将返乡创业扶持人数增加到200人,到2006年和2007年又先后再次将扶持人数扩大到400人和800人。2008年10月,贵阳市部分外出务工农民因受金融危机影响而提前返乡,市委市政府为切实做好这一特殊体的就业创业工作,专门制定下发《关于认真做好返乡农民工服务工作的通知》(筑委厅字【2008】152号),再次强调了要加大力度帮扶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2009年初,全市又制定出台《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若干措施》(筑府办发【2009】2号),将农民工返乡创业纳入促进创业的重点扶持对象范围,现已将返乡创业帮扶奖励人数增加到1000人。此外,还不断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并已将返乡创业农民工纳入政策覆盖范围,贷款金额也从每人最高2万元提高到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