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语反义词的修辞效果
李晶晶
(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哈尔滨150025)
摘 要:汉语反义词极其丰富,它能使语言对比强烈、简洁凝练、含义深刻、形象鲜明,是修辞学上构成对比、对
偶、仿词、反语、反饰、精警等修辞格的重要词汇手段,能产生特殊的修辞效果。
  关键词:汉语;反义词;修辞效果
  反义词,简单地说就是语言中意义相反或相对的,
以及意义本身不相反,而在语言运用中经常被人们拿
来对举着使用的词。它们是事物现象的矛盾对立关系
在词汇体系中的反映,它们的存在反映人们对客观世
界中一切矛盾对立现象的认识。
一般说来,构成反义词的一对词虽然词义互相矛
盾、互相对立、互相排斥,表面势不两立,但实际上所表
示的概念属于同一范畴。而且,反义现象也不是孤立
地存在于词义系统之中,它同词的多义关系、同义关系
相互错综地交织在一起。一个词根据不同的意义,往
往可以有多个不同的反义词。
恰当地运用反义词,能突出强调人、事物或现象的
特征,显著地增强语言的表现力量,获得特殊的修辞效
果。在我国传统修辞学讲到的修辞格里,反义词是对
比、对偶、仿词、反语、精警等修辞格中的主要词汇手
段。现就汉语中利用反义词构成的几种修辞方式作一
些分析。
1·对比
用反义词语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
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相互对照,在修辞上叫做对比
或对照。它能使对照物形成鲜明的反差,从而更加全
面地表现事物的本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
(1)花开、花落、草长、草枯。二哥的生与死,或者
就与大自然的生杀一样吧。然而我、老爸爸、母亲……
这几年来对二哥刻骨的怀思,铭心的惮惜,又岂是自然
可以安慰的吗?(陈映真《云》)
“开”、“落”,“长”、“枯”,“生”、“死”,“生”、“杀”词
义相反,构成对比,突出了对二哥的怀念和惮惜。
(2)一个那样黑/黑得像紫檀木/一个那样白/白
得像棉絮/一个多么舒服/却在不停地哭/一个多么可
怜/却要唱欢乐的歌。(艾青《一个黑人姑娘在歌唱》)
句中把“黑”与“白”,“舒服”与“可怜”,“哭”与“歌”
等矛盾对立面放在一起加以比较,鲜明地表达了作者
的立场和感情。
这里,“舒服”与“可怜”,“哭”与“歌”虽然本来不
是反义词,但在这种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了相
反和相对的关系,是临时反义词,也叫做言语反义词。
本文所探讨的主要是如“黑”与“白”这类具有直接的相
反或相对关系的反义词,属于语言反义词。
2·对偶
对偶是汉语所独有的修辞格。它是把字数相等,
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对
称地排列在一起,表示相反、相关或相连的意思的一种
修辞格。对偶按照意义上的联系大致可分为正对、反
对、串对三种,反对就是以反义词为主要词汇基础构成
的。它把上下联用的反义词语对称地组织起来,使对
偶两句的内容相反或对立。所以,反对除了具有音节
整齐匀称,节律感强;内容凝练集中,概括力强的表达
作用外,还能借正反对照,更鲜明地说明事物或现象。
如:
(3)行善之人,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
行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上下句对偶,通过“善”与“恶”,“长”与“损”,“增”
与“亏”几组反义词对比地揭示出“多行善,少作恶”的
道理。
“反对”格式实则兼具“对比”和“对偶”的基本特
—96—
,在形式上“对称”,在内容上“对立”,因此,它是两种
辞格的兼属现象。很多谚语和格言都使用这种方式,
借以给人深远的启迪。如:
(4)懒惰的结果是痛苦,勤劳的结果是幸福。
(5)万恶皆由“私”字起,千好都从“公”字来。
3·仿词
比照现成的词,更换其中的某个语素,临时仿照出
一个新词的修辞格叫做仿词。它是反义词的一种灵活
运用,可以给人以新鲜感,使语言平添情趣,生动活泼,
又能产生一定的讽刺性和幽默感。如:
(6)“您真是个天才!”戈勒校长笑道:“您的胆量令
人钦佩,女士。”
“我是‘地才’,博士!”女科学家冷冷一笑,“正如生
命起源于大地一样,我的认识也是脚踏实地地摸索出
来的。”(张扬《第二次握手》)
“地才”是利用“天”和“地”的反义关系,仿照“天
才”临时创造出来的。
(7)“皇阿玛,我哪有时间商量出‘对策’呢?我前
脚才进门,皇后娘娘后脚就进了门……就算有‘对策’,
现在也变成‘错策’了!”(琼瑶《还珠格格》)
“对”和“错”是反义词,“错策”表现出小燕子的可
爱和活泼。
有时,比照的词语如果是人们熟悉的,仿词也可以
单独出现。如:
(8)“对嘛,文化革命就是改造人的大革命。那几
年,我不就是被改造成家庭妇男了吗?”(陆文夫《人到中
年》)
“男”、“女”是反义词。“家庭妇女”这个词被人们
常用,于是“家庭妇男”的仿词身份一眼便可以看出来
了。
4·反语
反语就是说反话,运用与本意相反的词来表达本
意。反义词是反语的主要词汇来源,恰当地运用反语,
能产生强烈的讽刺性和诙谐感,比正说、直说更加深刻
有力。反语在运用中只出现一个词,与其意义相反的
词则不出现。如:
(9)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
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
标致极了。(鲁迅《藤野先生》)
句中的“标致”是反语,真实语义是它的反义词“丑
陋”。
(10)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
骂着自己的狠心贼。(孙犁《荷花淀》)
这里的“狠心贼”用的并不是它的本来含义,我们
要从它的相反方面去理解。
5·反饰
它是运用反义词具有的矛盾对立关系来描写同一
事物,使事物在矛盾对立中达到和谐统一的一种修辞
格。表面上看,语言内容自相矛盾,但实际上含义深
刻,寓意明确,在揭示事物矛盾性的同时,造成一种发
人深思、引人入胜的效果。如:
(11)晨风梳洗她飘展的长发,清新的空气碰触她
健全的肌体,她目光如炬,呼气生霜,走来了古老而年
轻的中国。(许琪《她走来了》)深奥的反义词
“古老”和“年轻”意义相反,表面上不通,实际上很
有感染力。
(12)我们只会叹气,做梦,苦恼,活着只是给有的
人糟蹋粮食,我们是活死人,死活人,活人死。(曹禺《北
京人》)
这里,“死”、“活”构成反饰,引人思考,韵味无穷。
6·精警
精警又叫警句,是使某些语句语简言奇,含义深
刻,并富有哲理的一种修辞格。其中,反义词表意上的
相反相成是构成这种修辞格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可以
通过将反义词结合在一起来揭示事物的本质或者矛盾
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规律。如:
(13)革命和革命战争是进攻的,但是也有防御和
后退———这种说法才是完全正确的。为了进攻而防
御,为了前进而后退,为了向正面而向侧面,为了走直
路而走弯路……(《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句中“进攻”和“防御”、“前进”和“后退”、“正面”和
“侧面”、“直路”和“弯路”都是互相矛盾对立的,但是它
们在发展过程中又是辩证统一的。
(14)因此,共产党员应成为学习的模范,他们每天
都是民众的教师,但每天又是民众的学生。(《中
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教师”和“学生”是反义词,这里,辩证地阐明了共
产党员一方面要积极地发挥自身的先锋模范作用,一
方面又要不断地向人民众虚心学习的观点。言简意
赅,意味深长。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M]·北京:高等教
育出版社,1991.
[2]刘中富.实用汉语词汇[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3]石安石,詹人凤.反义词聚的共性、类别及不均衡性[C]//
语言学论丛(第十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4]卢甲文.单音节反义词的分类及运用[C]//语言学论丛
(第八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5]张庆云,张志毅.汉语反义词词典[K].济南:齐鲁书社,
1986·(责任编辑:乔瑞雪)
Crazy English Teachers103
言语反义词及其修辞功能
摘要:言语反义词是语言交际中的客观存在,它是人们在说话或写文章时,出于某种表达的需
要,将两个不具反义关系的词置于一定的语境中或对其词义加以引申或比喻,使其临时
构成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言语反义词。言语反义词不仅可以突显其对立关系,而且能使语
言获得形象、生动等修辞效果。
关键词:言语反义词;语境;修辞功能
Abstract:Antonyms exist in Chinese and English communication.In some expression,two
words which are not normally opposite in meaning are put in a context where mean-
ing is extended in order to make them appear as antonyms.Such antonyms not only
sharpen their antagonistic relations,but also create a vivid rhetorical effect in the lan-
guage.
Key words:speech antonym,context,rhetorical function
1.引言
反义词可分为语言反义词和言语反义词(或
临时反义词)。前者的反义关系具有约定俗成
的普遍性,不以语境的改变而转移(如“old—
young”、“above—below”、“father—
mother”、“son—daughter”等)。后者是指
一种临时生成的、在概念意义上并没有对立关
系,只有放在一定的语境之中并对其词义加以引
申或比喻时才能彰显其对立关系的反义词。言语
反义词具有很强的语境依赖性。一旦离开了语
境,或对其词义不加以引申或比喻,其反义关系
便荡然无存。例如:“莫学杨柳半年绿,要学
松柏四季青,莫学灯笼千只眼,要学蜡烛一条
心。”(刘佳,2007:74)“杨柳—松柏”、
“灯笼—蜡烛”,其词汇意义与概念所对应的客
观事物之间并无矛盾对立关系,在语言词汇系统
内部,不构成反义词。然而,当它们置于具体的
言语语境中时,因为比喻的运用,“杨柳”半年
绿,比喻时间短暂;“松柏”四季常青,比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