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形成过程微探
作者:孙昀昕 常荣娟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9年第52期
        摘要:实践观是马克思思想的核心内容和精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根本特征。研究马克思主义实踐观的形成过程是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关键所在。作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梳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将实践观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并简要论述了每个阶段的实践观。
        关键词:实践观;提纲;形态
        中图分类号:G641;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52-0001-03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唯心主义哲学和旧唯物主义哲学的关键所在。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形成过程进行探究有利于我们科学把握其内涵,并充分发挥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指导意义,文章分四个阶段对实践观的形成过程进行了叙述。
费尔巴哈的提纲
        一、实践观的萌芽——《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萌芽之作。在《手稿》中马克思指出:我们从两个方面考察了实践的人的活动,即劳动的异化行为。劳动以及异化劳动都是实践的人为了自身生存、养家糊口而进行的实践活动,这是人所特有的实践活动,是人的对象性活动。同时在这一劳动过程中,人们也生产出了社会资料,创造了财富。因此无论从实践活动主体、目的还是结果任何一方面来讲,实践都是人的一种物质性活动。这就把实践活动同以往西方哲学家所讲的实践活动彻底做了区分。西方哲学家们把实践活动理解为非对象性活动,如亚里士多德仅仅把实践认为成人们的日常伦理行为,康德把实践活动定义为理性意志自由和道德自由,黑格尔认为实践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的一种精神性活动,费尔巴哈则认为实践活动是卑污的犹太人的经商活动。以往西方哲学家对实践活动的理解往往趋于片面化和简单化,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不外乎这两点:其一,对人的主体性作用认识不到位;其二,没有深入到实际生活当中去了解人的实践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