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年第33卷第8期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于1845年春天的布鲁塞尔,1888年恩格斯作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的附录,首次发表。马克思对旧唯物主义由于不理解革命实践的意义而导致出现的缺陷进行了批判,通过对比新旧唯物主义,提出了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真正理解实践的意义。
1.新旧唯物主义的对比
1.1旧唯物主义之“旧”
哲学最基本的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于二者何者为本原、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据此,我们首先可以明确费尔巴哈是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之上的。因为就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言,费尔巴哈给出了明确的回答。“思维是从存在而来的,然而存在并不来自思维。存在是从自身、通过自身而来的”。由此可见,费尔巴哈符合唯物主义者的标准。但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第一条,开篇即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
—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可见,马克思认为,以费尔巴哈为主要代表的“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缺陷就在于忽略了以人作为
主体所具有的实践性。马克思批判的是以费尔巴哈为主要代表的“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之中没有把客观世界作为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去认识,也就是说,他们没有看到作为主体的人可以并且正在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因而借马克思之笔,指出旧唯物主义之“旧”正是无视主体,只重直观。
相比于第一条开门见山式的指出旧唯物主义之“旧”,《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九条和第十条因被“市民社会”一词贯穿,对于第一条所提观点起到了佐证作用。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九条中,“直观的唯物主义”是相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而言的,指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不懂得社会实践活动意义的旧唯物主义者,由于不懂得社会实践在全部社会生活,在人们认识中的作用和意义,不理解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而只能从单个人的活动来理解“市民社会”。在第十条中,马克思划清了新旧唯物主义的不同的阶级基础,把旧唯物主义与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由此可以为我们之前的结论提供有力的证据。即旧唯物主义之“旧”正是无视主体,只重直观。
1.2新唯物主义之“新”
新唯物主义是相对于旧唯物主义而言的,新唯物主义之“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旧唯物主义之“旧”的缺陷。
首先,新唯物主义明确的把实践提到了重要位置,提出实践是证明思维可以达到正确认识客观真理的
标准。“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展开说来,人的思维是否有能力认识客观世界获得客观真理?如何才能获得真理?通过什么途径才能证明认识达到了客观真理?上述问题的回答马克思归结为社会实践。而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第十一条,马克思一针见血的指出“问题”的根源在于“改变世界”,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在于通过实践改变世界。因此,实践性作为新唯物主义之“新”表现的一方面是顺理成章的。
其次,新唯物主义在坚持实践观点的前提下提出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基本观点。这是相对于旧唯物主义的缺陷之一而言的。旧唯物主义忽视了作为主体的人,自然也就忽视了作为主体的人在实践中发挥的主观能动性。马克思在肯定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存在于世的基础之上,提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作为人类认识领域分析人的本质的科学的研究方法被第一次提了出来。因此,新唯物主义之“新”在于把人作为真正现实的人来考察。人本身作为生产实践和社会关系的产物,在所处的社会关系中是实实在在可以理解的。
2.新旧唯物主义的鸿沟——
—实践观
2.1实践作为划分新旧唯物主义界限产生的意义
如果把旧唯物主义和新唯物主义比作象棋中“将”、“帅”两方的话,那么“楚河”与“汉界”之源流淌的当属“实践”。实践作为划分新旧唯物主义的界限,其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意义的。
在18世纪的法国,以孟德斯鸠、爱尔维修和霍尔巴赫为主要代表的一些空想社会主义学者,他们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有倡导唯物主义
论新旧唯物主义的鸿沟
——
—实践观
张赫
(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大理671003)
【摘要】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被恩格斯誉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它首次提出了科学合理的实践观点,强调实践在社会生活和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确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实践观的产生作为新旧唯物主义的鸿沟,使得新唯物主义之“新”弥补了旧唯物主义之“旧”,因此实践观作为新旧唯物主义的鸿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引起了对于其在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的思考,无论是在理论领域研究中还是在实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都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实践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唯物主义;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B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7327(2016)-08-0077-02
作者简介:张赫(1991.8—),男,吉林长春人,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与教育。
费尔巴哈的提纲
77 DOI:10.15948/jki.37-1500/s.2016.08.039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年第33卷第8期
原则和具有唯物主义内含的精神思想的意向。由于他们不了解实践在认识过程和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结果陷入了形而上学的泥淖,“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教育的产物”。最终在历史观上又陷入唯心主义。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也犯了相同的错误。他认为,社会环境发生变化局限于通过教育来促进思想发生变化,因此只要改掉错误的思想和观念就万事大吉了。由此可见,旧唯物主义者片面强调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决定作用,犯了“环境决定论”、“教育决定论”的错误。马克思基于此展开批判。人作为积极的活动者和实践者,并不是只会消极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在实践活动中人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也改变着环境。环境的改变是在革命性和批判性的实践中进行的,而不是靠理性和理论上的演绎来实现的。从这一方面看,说人创
造了环境是不为过的。同时,人在改变环境的实践活动中也使自己受到教育,收获了新的体验新的认识,改造了人本身。这就说明了人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人与环境其实是双向互动的。这也体现出旧唯物主义在没有实践观作为理论指导的前提下对于世界的认识存在弊端,容易滑向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一面。
2.2实践在新唯物主义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一致性的基础。实践为唯物主义的发展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对新唯物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人类的全部社会生活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其物质生活本身就是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人们的社会存在也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以这种实践活动为基础、为内容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实践、科学实践以及其他形式的实践活动也包括其中。因此,只有生产活动等实践活动,才有社会生活。如果生产活动等实践活动不复存在了,社会生活的发展也就没有了,所以生产活动等实践活动才能推进社会生活的发展。因此,人们在生产实践和生产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存在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反映,是它们在理论上的表现形式。只要把它放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下,回归到旧有的社会条件中去研究,是可以为人们所理解的。因此,实践在新唯物主义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对于新唯物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对于实践观在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的思考
3.1实践观在理论领域中的重要地位
马克思认为,实践在本质上是一种赋有革命性、能动性,可以变更世界的力量。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满足人类基本生存与发展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物质世界的基础,也是人类历史得以延续的基础。正是物质生活资料与物质生产资料的发展推动着人类历史不断向前发展。此外,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人的主体性,这也是实践观存在于理论领域中所取得的重要突破。马克思认为,主体与客体在实践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彼此制约。实践是主体把其自身所固有的本质力量施加到对象的必经途径,也可以理解为主体把握客体,主体与客体相互贯通的过程。主体与客体也由此实现统一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弥补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割裂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所持有的实践观的片面性的缺陷。
通过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相关论述,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通过引入实践观不仅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坚持主客观的统一性,而且马克思成功的将实践观引入到旧唯物主义认识论领域中,使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科学化、合理化的发展起来了。二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
3.2实践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应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思想,阐述了党和国家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很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展示
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思路。包括在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保障和改善民生、治理生态环境、建设有优良作风的人民军队、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执行八项规定改进工作作风、解决消极腐败问题、开展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一系列重要的工作指向。
科学的工作指向为实践在中国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开展提出了具体要求。首先,建设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经济,就要在实践中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的作用;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其次,建设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前提下,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建设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政治,就要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后,建设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坚持用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学术和文艺。不断增强国家的软实力。
综上所述,实践观作为划分新旧唯物主义的鸿沟而产生,在新唯物主义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弥补了旧唯物主义之“旧”,而且在当代社会发展的理论领域和实际应用领域都是作为不可替代的角而存在。当然,在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去实践才能更好更快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及如何推动实践的发展等诸多问题都是值得我们在实践中去思考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马恩全集(第三卷)[M].北京: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林兆荣.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选读教程(第二版)[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6:3~16.
[4]苏志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核心及其理论创新解读[J].南昌高专学报,2008(06):13~15.
[5]于天宇.《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旧唯物主义所指范畴的论证[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3(01):6~7.
[6]田心铭.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02):14~23.
[7]任皚.“新唯物主义”的实践精神及其当代意义[J].哲学,2007(06):43~48.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