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批判
摘要:本文研究了马克思完成了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批判,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或者说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即实践观点。《提纲》第一次建立起完备的实践概念,初步完成了对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批判与综合,在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确立了牢固的实践观点。本文从几个方面批判了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的缺点,《导言》第一次明确地表达了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的思想,这是马克思划时代的历史功绩。
关键词:马克思、费尔巴哈、人本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主要著作之一。在寥寥千言中,马克思紧紧围绕着旧唯物主义的基本缺陷——直观性和受动性,完成了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批判,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或者说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即实践观点。
其一: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理论出发点,确立了完备的实践观。旧唯物主义从经验直观出发,把人归结为单纯受动性的生物自然,把自然、对象理解为单纯外在的、感官直观的对象。在这里,马克思扬弃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中把动实践归结为人的自由自完成了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觉的类本质思想,克服了由于过于强调劳动的能动意义而导致的对人的抽象理解;同时也改变了先前对旧唯物主义的好感态度,认识到了旧唯物主义的单纯受动性原则及其缺陷,反复强调指出实践是“人的
感性活动”,是能动性与受动性、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从这种理解出发人既非唯心主义所理解的单纯能动性存在,也非旧唯物主义所理解的单纯受动性存在。自然既非唯心主义所理解的单纯受动的对象,也非旧唯物主义所理解的单纯自在的存在。人既受自然必然性支配,同时又以能动的感性活动改造环境,实现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从而确立了完备的实践观,为新唯物主义到了合理的理论出发点。
其二,根据对实践的这种理解,马克思进而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认识论建立在实践观点之上,确立了能动反映论的基本思想,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指出,由于缺乏完备的实践的观点,旧唯物主义单纯从经验出发,把认识对象仅仅理解为外在于人的、感官直观的对象,而把人理解为单纯直观的、受动的存在,从而把人的认识活动理解为消极被动的照镜子式的直接映现活动,完全否认了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否认了认识的能动性、辩证性。马克思进一步从实践观点出发指出,人绝非单纯消极被动的存在,对象、自然也绝非仅仅是外在于人的客体,直观的对象。人首先是作为能动感性活动的存在,对象首先、而且从根本上始终是人的感性活动的对象,主体的对象。因而认识活动,第一,不是主体消极被动接受客体作用的、受自然必然性盲目支配的活动,而是主体以其实践理念(目的),即价值理念和理论理念对客体进行选择的主动活动;第二,不是主体对客体直接的映现、单纯的模写,而是主体以其先在的、在实践中形成的作为实践模式内化的认知结构对客体进行建构的能动活动;第三,不是一次完成的动作,而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实践的循环往复的无穷发展过程,由现象到本质、由一级本质到二级本质的逐步深化的过程。
其三,马克思进而立足于实践观点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指出了他的抽象人性论以及由此导致的抽象的宗教观。
其四,马克思最后要求我们要立足于社会实践来理解人类历史,强调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总之,实践观点构成了《提纲》的中心线索和核心思想。《提纲》第一次建立起完备的实践概念,初步完成了对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批判与综合,在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确立了牢固的实践观点,从而为马克思在〈德遗志意识形态〉中进一步把实践观点贯彻于历史观,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一、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的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单纯经院哲学的问题。
三、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例如,在罗伯特- 欧文那里就是如此)。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
四、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象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致力于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因为,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中来说明。因此,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斥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发现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对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从理论上进行批判,并在实践中加以变革。
五、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活动。
六、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
⑴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
⑵因此,他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各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
七、因此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各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八、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九、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
十、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
十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生命力和力量。这就证明,宗教的存在和国家的完备并不矛盾。
鲍威尔认为宗教是产生一切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根源,犹太人不能解放的原因在于他们信奉的犹太教具有民族的狭隘性。马克思指出,宗教已经不是世俗狭隘胜的原因,而只是它的表现。因此我们用自由公民的世俗梗桔来说明他们的宗教梗桔。我们并不认为公民要消灭他们的世俗栓桔,必须首先克服他们的宗教狭隘性。我们认为,他们只有消灭了世俗侄桔,才能克服宗教狭隘性。我们不把世俗问题化为神学问题。我们要把神学问题化为世俗问题。相当长的时期以来,人们一直用迷信来说明历史,而我们现在是用历史来说明迷信。在我们看来,政治解放和宗教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关系问题。
鲍威尔没有探讨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关系,把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混淆起来。马克思指出:“只是探讨谁应该解放?谁应该得到解放?这样的问题,无论如何都是不够的。批判还应该做到第三点,提出这样的问题:这里指的是哪一种解放。人们所要求的解放的本质要求哪些条件?只有对政治解放本身的批判,才算是对犹太人问题淋漓尽致的批判,也才能使这个问题真正变成‘当代的普遍问题’。”
马克思在这里使用的“政治解放”实际上是资产阶级革命。这种革命打倒封建专制权力,把国家事务提升为人民事务,把政治国家确定为普遍事务,即真正的国家。这种革命,必然要摧毁一切等级、公会、
行帮和特权,因为这些都是使人民脱离自己政治共同体的各种各样的表现。这种革命,要求废除国教、宗教特权,实行政教分离,使国家从宗教下解放出来。
马克思指出,犹太人、基督徒,宗教信徒的政治解放,就是国家摆脱犹太教、基督教和一切宗教而得到解放。当国家从国教中解放出来,就是说,当国家作为一个国家,不再维护任何宗教,而去维护国家自身的时候,国家才按自己的规范,用合乎自己本质的方法,作为一个国家,从宗教中解放出来。可是政治上从宗教中解放出来并不是彻底的没有矛盾的解放,因为政治解放并不是彻底的没有矛盾的人类解放的方法。
马克思已经看到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根本区别。
马克思揭示了政治解放的优点和缺点。马克思指出了人对于宗教的政治上的超越,具有一般政治上的超越所具有的一切。他们的世俗上帝是什么呢?金钱。既然这样,那么从做生意和金钱中获得解放—因而也是从实际的、现实的犹太中获得解放—也就是现代的自我解放。
马克思指出了钱是从人异化出来的人的劳动和存在的本质,这个外在本质却统治了人,人却向它膜拜。因为钱蔑视人所崇拜的一切神并把一切神都变成商品。钱是一切事物的普遍价值,是一种独立的东西。因此它剥夺了整个世界—人类
世界和自然界—本身的价值。因而,犹太人实际上的政治权力和他的政治权利
之间的矛盾也就是政治和金钱势力之间的矛盾。虽然在观念上,政治权力凌驾于金钱势力之上,其实前者却是后者的奴隶。
马克思指出政治解放本身还不是人类解放。政治解放是反对国家同市民社会相异化的一个表现形式,而不能排除这种异化,所以,还必须进行人类解放,这种解放是以消除由异化而引起的人分裂为私人和公民这种二重化为前提的。
马克思指出,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政治解放一方面把人变成市民社会的成员,变成利已的独立的个人,另一方面把人变成公民,当成法人。只有当现实的个人同时也是抽象的公民,并且作为个人,在自己的经验生活、自己的个人劳动、自己的个人关系中间,成为类存在物的时候,只有当人认识到自己的“原有力量”并把这种力量组织成为社会力量因而不再把社会力量当做政治力量跟自己分开的时候,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人类解放才能完成。
《导言》第一次明确地表达了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的思想,这是马克思划时代的历史功绩。马克思指出,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己。这服人,就能掌握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马克思已经认识到,人并不是抽象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国家、社会产生了宗教即颠倒了世界观,因为它们本身就是颠倒了的世界。人的问题的根本在于人本身是异化了的人,是自我分裂的人,这原因又在于人所创造的社会是颠倒了的社会,因而,解决人的问题的根本,就是把颠倒了的社会再颠倒过来。这就是使人的本质获得现实性,使人真正成其为人的先决条件。
费尔巴哈是从“上帝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得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结论,马克思是从“国家是人的本质的异化”来肯定“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一命题的。
马克思已经看到了无产阶级是共产主义革命的物质力量,这一革命必须消灭一切奴役关系,消灭私有财产,实现“人”的解放。所以他说:“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就是“……从宣布人本身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论出发的解放。”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导言》
【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费尔巴哈的提纲
【4】《论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学的批判和超越》
【5】《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
【6】《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宗教思想的批判和超越》
【7】《论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