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浅析人的本质及其现实意义费尔巴哈的提纲
作者:宋玉娟
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24期
        摘要:费尔巴哈认为人的本质就是宗教情感,认为人天生就有“类本质”,即人性,马克思在撰写《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初曾坚信费尔巴哈的“类本质”说。但是当马克思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果之后,马克思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这里,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具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这里的“人”不是“自然人”,而是在复杂的社会中不断实践、不断成长的“社会人”。简而言之,费尔巴哈把人看作孤立的、静止的抽象物,马克思认为人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不断实践的具有一定社会关系的社会人。
        關键词:费尔巴哈;人的本质;社会关系的总和
        一、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论述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从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六条可以分析,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主要有两大观点,他主张,人的本质就是宗教感情和类。
        首先,他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理解首先是抛开历史进程的,将人的本质立足于宗教,主张“人的本质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是独立存在的。他认为人是不受外在条件的影响和制约的,不属于任何阶级和社会,更不受现实的制约,是人们主观想象出来的抽象个体。也就是说,费尔巴哈对于人的本质的理解只是片面的分析了人的自然属性,没有看到人的社会属性。
        马克思在《提纲》中对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是宗教感情提出了质疑。费尔巴哈是19世纪上半叶德国古典唯物主义哲学家,在他的哲学体系中,对宗教和神学的批判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他是站在人本学哲学的立场上来批判宗教的,他始终把人的需要、思想、情感、幸福欲放在第一位。人类在现实世界中永远无法完全满足于现有的幸福感,于是在幻想中创造出许许多多的神来寄托自己的幸福。在分析宗教产生的心
理根源时,费尔巴哈借用了施莱尔马赫的“依赖感”概念。费尔巴哈并不满足于仅仅用依赖感来说明宗教观念的产生,他比17—18世纪无神论者的高明之处在于将宗教的产生和本质归于人的本质及其异化。总之,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宗教观所做的工作,就是把宗教产生的根源和意义归结于人,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