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蕴含实践观点的论析
在代表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博士论文》 中,马克思特别重视实践在理论认识活动中 的重大作用,在分析比较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认识论的时候,就把实践蕴涵在认识之中,理解为科学实验活动和认识活动。指出理论认识要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在哲学与世界的关系上,实践是自我意识能动性的表现,是实现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转化的手段和途径。“一个本身自由的理论精神变成 实践的力量,并且作为一种意志走出阿门塞斯的阴影王国,转而面向那存在于理论精神之外的世俗的现实,这是一条心理学的规律。”由此马克思开始由纯粹认识的精神自由走 向认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自由。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起点。在《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系统论述了实践范畴和自己的实践观思想。 实践理解为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马克思通过人与动物的比较说明了人的本质,从而把自由自觉的劳动当作人区别于动物的类本质。 实践的本质内容是对象性的活动。在《手稿》中,马克思指出,“实践的人的活动即劳动的异化行为”,“通过实践改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揭示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活动 是实践的本质所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新世界观 萌芽的天才作品,
比《手稿》更为深化地探讨了实践概念,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马克思通过对旧唯物主义包括费 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批判阐明了自己的实践观点。“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观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 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新唯物主义把世界的基础理解为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实践或对象性的活动,在马克思的视域中,感性活动和实践说的是一回事,有时又用对象性活动指代实践。《提纲》中把实践概念定 位在现实的人的主体性对象性活动,从有生命的个人方面去理解实践,用实践和现实代替了传统哲学的理论和意识概念。由此马克 思进一步批判了亚里士多德以来的西方传统哲学的“解释世界”的倾向,指出问题在于一、马克思的实践概念 “改变世界”,哲学应该和无产阶级的历史 使命相结合,反对现实的现存的世界。《提纲》中马克思提出的实践活动即作为主体的人的主体性的感性对象性活动这一 概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得到了很好 的贯彻。正是以这一实践概念为基础,马克思重新阐述了实践与理论、生活与意识的关 系,论述了作为现实的人的历史的唯物主义 学说。马克思继续承接《提纲》中对费尔巴
哈对感性世界理解问题的批判,指出:“费尔巴哈对感性世界的理解一方面仅仅局限于对这一世界的单纯的直观,另一方面仅仅局限于单纯的感觉”,而不是把感性世界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在《形态》中,马克 思将实践活动称为“生活”、“物质实践”、“物质生产活动和物质交往动”、“生活 的生产”等,强调了“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人们为了能够创造 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 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历 史的第一个前提”。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 这种生产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 的基础”。马克思以现实人的能动的感性 活动或感性的物质实践活动为切入点在批判 传统哲学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实践概 念、实践范畴和实践观点。
实践观点作为思维方式和解释原则,它所理解的实践并不单纯是人的实践活动本身 及相关特性,而是马克思所说的“对这个实践的理解”,这里的实践不是一种实体范畴, 不是被描述的对象,也不是客体意义上的关系范畴,而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解释原则。 马克思在《提纲》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实践的概念和范畴,并以实践观点作为其新 唯物主义的解释
原则和实现哲学变革的出发点。实践观点把所有的理论问题都归结为实践的问题,马克思认为,“人的思维是否具 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 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 二、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于是,实践范畴成为马克思哲学理解一切哲学问题的核心范畴,不仅社会物质生活而且 社会精神生活在本质上都是实践的。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的最深刻之处就是对人的存在 问题进行了重新理解,把实践看作人的存在 方式,实现了从抽象的人到具体的现实的人的转变。因此,马克思实践观点的出发点:“是 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 质条件,包括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由他们自 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 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不仅解决了思维和 存在的统一问题的中介,超越了唯物主义和 唯心主义的两极对立,而且它为我们开启了一片更为广阔的哲学理论视域,表征着哲学 研究向现实的人的生活世界的回归,开始从深层次上关注人的生存境域。
马克思实践观的思维方式科学地解释了作为哲学思维方式的实践的概念和观点,把实践作为哲学的基本立场和视野。它立足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实践实践,从实践人类一切意
识形式的最本质、最实践的基础出发,从实践的角度理解和把握人、人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统一关系。最后,通过人民革命的实践,实际上是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从而对现存世界进行革命,不断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和解放。马克思哲学所规定的人的自由和自我意识的实践本质体现了一种矛盾的发展精神。对现存不合理状况的超越和对美好新世界的创造是通过人与世界的否定统一关系来实现的。此外,对人的自由和幸福以及人的价值本质的追求必须事先经历一个历史过程,并且基于现实生活世界和人的实践活动,人的自由和自我意识的活动本质才能表现和体现为一种内在的超越精神。
费尔巴哈的提纲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