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人学思想解析
■
张 宁 (四川师范大学 成都
费尔巴哈的提纲 610000)【摘 要
】以往我们对马克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他关于实践、阶级斗争、国家观、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等方面的论述。对于马克思在各种著作中阐述的人学思想则没有前者那么多。其实,马克思从创立唯物史观起,到他们成熟时期以至晚年的著作中,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论述中,有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这就是对于人本身的论述。本文选取《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一文,阐明这个时期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从人的主体性思想到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以及如何追求人的价值等都是《提纲》所要阐述的。【关键词】人的主体性;人的本质;自由解放;社会性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8)12-0002-02 无
产阶级有一个从自在的阶级到自为的阶级的过程,即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认知过程,整个人类也都有这样一个过程。而当人类真正的认识自己,并自觉的改造自我和改造世界的时候,那就是共产主义的到来。为了这个时代的到来,我们必须更加清楚、自觉的认识人本身。在希腊帕尔纳索斯神山上的戴尔波伊神庙内刻着五个大字:认识你自己。这被看作人类千百年来的最高智慧。古往今来大大小小的哲学流派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和追问,都在试图寻求“人的本质”,探求“人的价值”。这同样是马克思哲学的历史使命。《提纲》之所以被恩格斯称为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就在于它在批判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过程中第一次以“科学的实践”概念确立了马克思新世界观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实现了“人主体性”的确立,对人的本质和价值需求做了科学说明。
一、人的主体性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马克思在提纲的第一段就批判了以前所有唯物主义对人主体性的丧失。唯心
主义虽然强调人的自我意识和感性活动,却没有真正理解到现实生活本身。人的主体性在唯心主义那里依然是一种抽象、观念性的概念,缺乏实践的支撑。从古希腊时期一直到近代社会,关于人的“主体性”问题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家们不断探索宇宙法则想要确立一个人所能够认知的世界。但是人的主体意识在这个时期并没有进入唯物主义者们的视野。智者们则将目光从物的世界转移到了人的世界,企图恢复人的权威。普罗泰戈拉喊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将人的主体性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苏格拉底直接把戴尔波伊神庙内的箴言作为自己的哲学信念:认识你自己。这个时期的哲学家们将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但他们所倡导的人的“主体性”概念是空泛而抽象的。不了解塑造人本身的社会结构和历史形态,是无法真正“认识你自己”的。他们企图将人归于万事万物形成、运转的动因和目的,忽视了事物本身的运动法则。中世纪时期,人的“主体性”被上帝的志高至善所代替,哲学沦为神学的婢女,人被神奴役。直到近代,神的权威被打破,人的“主体性”又重新恢复。笛卡尔直接说道“我思固我在”,将人视为感性世界的标准,尽管他口中的人依然是屈膝在神的权威下。但这个时期,人的主体性已经大大恢复。康德则喊出了“人为自然立法”的口号,将人的存在置于自然法则之上,在当时的时代这无疑是一种人的地位急剧上升的表现。黑格尔在他的整体哲学里面论述和强调了人的自我意识,将人的自我意识置于绝对观念的一环。人的感性精神的作用被极大提高。而此时,唯物主义者们则彻底抛弃了人的“主体性”,把人降低到“物”的水平。拉美特利直接认为“人是机器”,他认为“人的精神活动决定于人的机体组织,思想只不过是大脑中机械活动的结果,当体力上变得更虚弱时,精神功能也会衰退。”把人的感性活动完全归因于机体,否定了人本身的创造性、主体性。
狄德罗则把人比喻成一架具有感觉和记忆能力的钢琴,至于这架钢琴是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作的他是完全不知道。费尔巴哈认为,人能将把自己的类、自己的本质性当作思维对象,而动物不具有这种能力。他区分了人与物的区别,使“理性、意志、爱”的人回到现实世界。但是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费尔巴哈也不懂得真正的现实的人。他所说的人也只是脱离现实生活的、单个的、孤立的人。他所谓的抽象的爱并没有真正阐述人的本质,人的主体性在他那里依然只是直观抽象的理解。马克思则在批判旧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础了运用唯物史观重新阐明了人的主体性原则。在论述人的主体性和人本质之前的博士论文时期,马克思就已经在研究关于人的问题。在他撰写的博士毕业论文里,马克思就详细阐述了人的“自我意识”问题。马克思借普罗米修斯的“反抗”形象来表达人对“自我意识”的渴求。他强调“自我意识”要加强与世界的感性联系。同时期青年黑格尔派的其他成员也强烈关注人的“自我意识”的问题,但他们仅仅调强理论的重要性,忽视现实的作用。同样,博士俱乐部时期马克思的理论思想也非常不成熟,他笔下“自我意识”的现实性也仅仅是抽象的现实性,自我意识如何内化于活生生的现实社会,拥有自我意识的人如何转变成“自由全面的发展”的人等问题都是悬而未决的。唯物史观的创立正是人的“自我意识”转变为具有实践意义的人“主体性”的关键。而这一转变正是发生在《提纲》中。马克思在《提纲》中强调要从“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的去理解”人本身。唯心主义缺乏的是对感性活动的理解,片面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和主体性意识,唯物主义则是完全将人降格到物的水平,也无法真正认识到人在主客世界中的主导作用。人在唯物主义哪里始终是机器、零件等冷冰冰的代替物。马克思要说明的人的“主体性”涵盖两层意思,人既是认识客观世界的主体,也是处于物质世界的客体。人作为认
识世界的主体绝不是类似中世纪神学家那样“苦思冥思”,而是处于感性的现实活动中。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体现出超越唯心主义范畴的主体性。同样,人也是身处于感性世界的客体,受自然法则支配。但人作为不同于物的客体,是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马克思在吸收了黑格尔关于主体能动性的论述和费尔巴哈关于主体是现实的人的合理思想后,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主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他认为,主体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人”,客体也并非指整个物质世界,而是作为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与主体进行相互作用的现实世界。人的主体性是指主体对客体的主导地位以及对客体能动地认识和改造的特性,根本上是指人的实践能力和改造能力。马克思还曾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缺点:“他周围的感性世界绝不是开天辟地以来就已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马克思说的人这种特殊的物的属性正是不同与旧唯物主义所在。在唯物史观中,人既是作为客体又是作为主体的存在,既包含这人的自觉能动性,又体现着客观规律性。因此,马克思所说的人的“主体性”包含着主客两层含义。人的主体属性必须在现实的实践中去理解,人的客体属性必须从人的能动方面去理解。主客体统一,这样才能避免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错误
,真正认识到人的“主体性”。二、人的社会性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理解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他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抛开社会历史去理解人是空洞无意义的,人的本质正是体现在凝结于社会之上的各种形态。不管是蒙昧时期还是在近代,人总是体性的栖居于形形的社会
形态之上。人天生具有自然属性,但人之所以为人更重要的是他的社会属性,社会性是人最重要的属性之一,也是理解人的关键所在。由于人的社会存在、社会属性的影响,人与一般的物不同。马克思在《提纲》中特别强调了人的社会属性,他反对孤立、抽象的去理解人。人是在社会中产生的,人是自然进化的结果,更是社会劳动的产物。人并不是生下来就是真正的人,黑格尔认为新生儿还是“自在”的人,也就是说只有经过教育、学习、劳动以及各种各样的社交活动,人才具有了真正的人的本质属性,具有了社会性。人是自然存在,也是一种社会存在物。就作为一个普遍的生物体来说,自然属性是人的一种基本属性,但人最根本的是社会存在。而且“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来说才是人的合乎人性的存在,并且自然界对他来说才成为人。”离开了社会,仅有抽象的人的存在,是无法成为真正的人。动物始终就是像普遍的生物机体一样,他所固有的特性都是先天安排好的,无意识的选择。作为社会存在物,人无时无刻不参加社会有机体的各种事务。社会决定着人的意识和意志,决定着人的活动的动机和原因,从而决定人的一切行为。关于人的一切未知秘密都可以在社会这个有机体里寻答案。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指出,“那些生下来就是国王和贵族的人夸耀自己的血统、自己的家室,夸耀自己肉体的来源,这实际上是一种动物的世界观。”动物是纯粹的自然存在物,只有自然属性,个体足以代表类,这种类也仅仅是个体的机械相加。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不仅仅是类,人是在社会中分工、合作、不断交流的存在物。人在历史中存在。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每一个人都生存于一定的历史方位之下,而这个历史方位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在历史中存在。所谓“人是历史的剧中人”是指社会历史发展有其客观的规律,人不能逆历史洪流行事,人的
所作所为都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当然,唯心史观和英雄史观不承认这一观点,信奉唯心史观和英雄史观的学者认为个别英雄人物可以创造历史,甚至影响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并且坚信是精神力量而非物质生产推动历史的发展。显而易见,这种观点是经不起实践的检验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在历史中存在,“人是历史的剧中人”。所谓“人是历史的剧作者”是指作为整体的人而言,人民可以创造历史。每一个人都以自身的力量,这样或者那样作用于客观世界,无数人的力量的总和汇聚成一股合力影响历史的发展进程。这一观点侧重于强调人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同时也说明了人在历史面前不是被动的、无能为力的,人始终会对历史发展产生影响,人是历史中的人。综上,人绝非脱离历史而单独存在的某种生物,人存在于历史之中,不断地和历史发生联系,从整体上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历史的不断前进。“为了在发展过程中脱离动物状态,实现自然界中最伟大的进步,还需要一种因素:以的联合力量和集体行为来弥补个体......能力的不足。”在现实的社会中,马克思认为,一切劳动都离不开人,但劳动并不是个人的单独劳动,“孤立的一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这是罕见的事。”费尔巴哈由于把人看作生物学意义上的人,所以他关于人本质的理论研究始终提留在“类本质”的层次上。对于马克思来说,仅仅研究生物学意义上的人是抽象而空泛的,更重要的是研究处于各种社会关系中的人。因为“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物质生产的条件。”因此,马克思在《提纲》中写道:“人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种对人的理解方式是在人的研究领域的一次飞跃。理解人要从社会关系来看待,在社会之外是不存在人的。人始终是社会中的人,他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 All Rights Reserved.
3
的本质是同社会的本质不可分割的。马克思一方面强调用社会来说明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方面又认为人也体现着社会。“社会本身,即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即离开了人的社会也是没有意义的,正是人的各种社会活动才形成了社会,“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合。”结语《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以往的研究侧重于《提纲》中所提出的实践观点,对其所蕴含的人学思想研究稍有不足。然而,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核心之一,在《提纲》中表现为对于人的本质、人的主体性、人的价值需求等方面的论述。马克思批判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过程中第一次以“科学的实践”概念确立了马克思新世界观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实现了“人主体性”的确
立,对人的本质和价值需求做了科学说明。参考文献
[1]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266.[2]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5-506.[3]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7.[4]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377.初中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案例分析
■
杨静梅 (曲靖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 云南
655011)【摘 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和方法已经渗透到许多的领域,学习必要的概率统计知识是生活的需要。所以加强统计与概率的教学是中学数学课程改革的趋势之一。对统计与概率基础教学的研究也尤为重要
.本文对初中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及教学案例进行初步分析,并提出三点教学建议。【关键词】统计与概率;教学案例;教学建议【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2-0003-01
一、引言
在初中数学课程中,统计与概率的概念形成具有独特的方式,其中还蕴含了许多重要的数学思想,所以它是一个比较难领会的内容,由此在认识和理解上的困难就直接影响着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二、统计与概率教学案例分析初中阶段关于“统计”的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即:通过实际参与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经历统计的一般过程,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了解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及相关概念,初步体会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调查全校同学对文学名著、故事会、杂志、期刊、连环画、作文大全五类图书的喜欢情况。探究1:调查全班同学对五类图书的喜欢情况。(1)统计调查: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活动,通过活动收集数据(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制作出入表1的调查,开始并统计调查结果)让学生明确调查对象(全班同学),使学生的学习在合作探究活动中进行。表1
(2)收集、整理调查数据;使学生经历数据处理的过程: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实践以及与他人的讨论,寻求合理的整理方法,获得数学说理的经验.组
织学生利用调查问卷,可以收集到全班每位同学最爱的图书的编号(字母),把它们称为数据.经同学们调查得到如下50个
数据:C,C,A,D,B,C,A,D,C,D,C,E,A,B,D,D,B,C,C,C,D,B,D,C,D,D,D,C,D,C,E,B,B,D,D,C,D,E,B,D,A,B,D,D,C,B,C,B,D,D.分析:无序的数据不利于发现规律,为了更好地理解数据的规律,需要对数据进行
整理,统计中经常用表格整理数据(如表2所
示)。【设计意图】:学生经历了由杂乱的数据到规范的统计表,很容易得出:用统计表整
理数据是统计调查的必要步骤,理解用表格整理数据便于发现数据蕴含的规律,从中获得需要的信息。
表2 全
班同学喜爱图书的人数统计表(3)数据分析、得出结论;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学生对统计得到的信息一目了然,为了更直观地看出表格中的信息,用统计图来描述数据。问题1: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如果我们要用统计图来描述着些数据,选择哪种统计图来描述呢?试着画画你所选的统计图的类型。为什么选择这种统计图来描述数据?它与其他统计图相比各有什么优缺点?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们选择统计图来描述数据,既让学生体会每种类型的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时
的特点,又让他们明确自己将要探究学习的知识是什么
。
问题2:现在你能说一说全班同学喜爱图书的人数情况吗?归纳条形图和扇形图在描述信息是的优缺点。探究2:若调查全校同学对文学名著、故事会、杂志、期刊、连环画、作文大全五类图书的喜欢情况.怎样进行调查?问题1:有没有一种即省时省力又能解决问题的方法?概念:只抽取一部分对象进行调查,然后根据调查数据推断全体对象的情况,这种调查方法叫做抽样调查,要考察的全体称
为总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问题2:那么抽取多少名学生进行调在比较合适?如何抽取呢?概念:被抽取的那此个体用成一个样本.样本中个体的数目称为样本容量问题3:怎样使样本尽可能具有代表性呢?答案:1.样本容量要适当:2.每一个个体被抽取的机会要均等。调查全校同学对文学名著,故事会,杂志、期刊、连环画、作文大全五类图书的喜欢情况,抽样调查100名学生最喜爱图书人数统计表(表3)
、并作出统计图。表3 100名同学喜爱图书的人数统计表
概念:抽取样本的过程中,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相等的机会被抽到,像这样的抽样方法是一种简单的随机抽样。归纳2:你能说一说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进行调查的过程吗?归纳3: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的优、缺点。【案例分析】该案例以了解学生对五类图书的喜爱情况为主线,开展的数据统计活动.通过学生自己制作调查问卷,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达到了掌握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方法,掌握处理数据的技能,学会了利用数据分析了解事物的本质规律和特点的教学目标,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教师充分发挥了组织者、合作者的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三、结论根据统计与概率的运用领域逐渐增多,以及新课标对加强统计与概率的教学的趋势下,本文对中学数学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数学思想、教学案例分析进行阐述、并对中学数学统计与概率内容的教学提出三点建议.从中发现,从初中每个学段都涉及到统计与概率的知识,并且知识深度呈螺旋式上升,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面由窄变宽,数学知识
体系也不断更新和完善。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教育部审定2013.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M].人教育出版社.[3]数学教育教学系列教材.数学教学实践(初中分册)[M].北京大学出版社.[4]刘斌.冯树超-九年义务教育统计与概率进行策略研究.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5月.作者简介:杨静梅(1984-),女,云南玉溪人,曲靖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教师,主要从事数学学科教学论方面的研究。基金项目:曲靖师范学院校级课题·曲靖市数学新课程实施情况调查研究·2012QN028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 All Rights Reserved.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