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20卷第4期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实践观的理论局限简析□张蓉蓉
【内容摘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中具有重要价值。与之前的马克思主义著作相比,《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实践观、人学观、历史观等方面都实现了重大发展,这也被马克思主义者高度赞扬。但是,《关于费尔
巴哈的提纲》与后来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著作相比,在实践观上仍具有局限性。此时,马克思只是想通过实践这一
哲学抽象概念来突出自己新思想与以往一切旧哲学的差别。
【关键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实践观;理论局限
【作者简介】张蓉蓉(1991.4 ),女,江苏如皋人,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马克思思想转折时期的一篇重要著作,它的问世,推动了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在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中具有重要作用。马克思后期成熟的著作,几乎
都是在《提纲》所提出的新思想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但是,随着马克思主义者们研究的深入,对《提纲》中实践思想的不同解读模式也日益凸显出来,这是《提纲》理论局限的体现。因此,有必要在把握了《提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分析《提纲》在理论方面的局限性,以便更全面地认识和评价《提纲》和马克思以及马克思主义。
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中具有重要价值
《提纲》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奠基之作,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提纲》中马克思初步批判了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缺陷,亮出了自己的崭新哲学观以及新观点的基本构想。这些新思想有其闪光之处,但大多表述很简略,只是马克思的初步设想,没有哲学上的论证。在《提纲》以后的大部分著作中,马克思对《提纲》中提出的新观点进行了准确地论证,并对其表述进行了完善,为马克思伟大的发现之一: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提纲》中有许多新的思想闪光点。一是实践的观点,马克思用实践的观点来区分自身的哲学观点和以前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这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也为马克思以实践为入口创立唯物史观奠定基础。二是人学观的观点,突出了社会关系对人的本质的作用。告别了马克思之前在人学观上的抽象性转向了社会的人即具体的人的研究。三是历史观的观点,突出了自己以实践为核心的新的哲学观,并初步尝试将自己思想放入社会历史领域来研究问题。四是在宗教观上的观点,正确指出了世俗基础是宗教的来源,并指出革命的实践是消除宗教的途径。五是在认识论上的观点,将实践引入认识论,并指出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实现
了认识论的重大变革等。我们从《提纲》中多维度挖掘可以有不同的收获。总之,《提纲》是马克思哲学革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文本依据,以实践为全文的线索和核心范畴,涵盖本体论、自然观、教育观、历史观、哲学观、交往观、实践观等多层次的体系雏形,给予人们多维度的启示,也有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思想的发展和转变历程。
综上所述,《提纲》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以及深刻的理论价值,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是青年马克思思想转变的重要环节,对其深刻的认识与研究,有其深刻的哲学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实践观理论局限的具体体现
(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的规定。马克思在《提纲》中首次提出实践的观点来批判旧唯物主义,这是《提纲》的闪光点,也是历来传统解释学者大家赞扬之处。恩
【参考文献】
[1](法)卢梭.爱弥儿(上)(下)[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
[2]戴本博.外国教育史(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5
[3]袁贺.一个人的卢梭———评朱学勤的卢梭研究[J].开放时代,2004,1:64 74
[4]叶秀山,王树人.西方哲学史(学术版):第五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5]戴晓光.《爱弥儿》与卢梭的自然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
评论,2013,1:147 156
[6]丁永为.自由、权威与正义至上———对《爱弥儿》中“卢梭悖论”的解决[J].现代教育论丛,2008,10:8 12
[7]刘小枫.《爱弥儿》如何“论教育”———或卢梭如何论教育“想象的学生”[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1:126 146[8]杨帆.从《爱弥儿》探究卢梭的教育思想[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2:18 20
[9]彭草蝶,孙珊珍,方晓维.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读《爱弥儿》有感[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10,4:77 86[10]孟珍珍.卢梭学前教育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6
2021年第20卷第4期
格斯对《提纲》的重要意义进行过评价。在恩格斯的评价中突出了两点,“萌芽”和“第一个文件”。由此
可以看到,以往的马克思主义者只片面突出了《提纲》作为“第一个文件”而提出实践观点的重要性,却忽视了“天才萌芽”这样更为客观公正的评价。倘若深究《提纲》中实践概念的内涵,不难发现,此时马克思还没有非常自觉地把作为未来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基础的物质生产实践概念突出出来,表述比较模糊也甚为广泛。
可先对《提纲》中实践的特征做一个准确的说明。以前费希特、康德、黑格尔、甚至费尔巴哈都提出过实践的观点,但在他们那里的实践都是在理论范围内的实践,和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实践的概念完全不同。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并不是哲学逻辑的独自成熟完善,其中,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起了重大推动作用。传统解释学似乎都对《提纲》第一条的主体性和实践过于偏爱,其实这并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所在。如果这样片面夸大主体性和实践,把它们当做第一性的东西,那么正如张一兵所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就真的变成了赫斯主义(‘实践人道主义’)了。而且,这种被抽象理解的实践完全可以用《1844年手稿》中的抽象劳动来加以替换。”[1]马克思主义哲学绝对不是抽象的非历史的实践哲学和实践唯物主义。《提纲》中实践的规定与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密切相关,众所周知,马克思青年时期注重对哲学的研究,后来为了解释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了论证自己的思想,注重经济学的研究,来为论证其哲学思想服务。所以《提纲》中实践的规定:“是马克思自己在经济学研究中对社会物质活动的历史性的肯定,具体地说,就是从狭义的经济学语义上特殊的‘工业’向一般的‘社会的物质活动’的总体———实践的过渡。”[1]但这种历史活动具体内涵却没有体现出来,这是用实践这一概念来对其新观点进行哲学抽象。
(二)实践是个“类概念”,是抽象的一般,既可走向唯物主义,也可走向唯心主义。实践的概念由来已久,只是在真正马克思哲学诞生之前人们未曾给予重视。与此同时,在不同的哲学家那里对“实践”范畴的理解和认识各不相同,经过概括总结对实践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四种: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实验或科学实践、一种精神活动、人的现实感性活动。我们可以看出一三两种关于“实践”的理解是属于精神范畴的,而二四两种观点对“实践”的理解是属于物质范畴的。在黑格尔那里,实践走向了唯心主义,因为他仅把实践看作是“绝对精神”的逻辑进展。在费尔巴哈那里,他将实践和理论对立起来,把实践完全归结于纯粹归于主观范围之内。到了马克思这里,实践不是纯粹主体意志的行动,而是一种现实的物质活动,是在现实物质条件下人与自然、人和人的互动关系。因此,实践走向了唯物主义。在西方哲学思想发展史上,实践的概念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出现了,只是对于实践这样一个概念,不同的人那里有不同的理解,主要分为主体范围内的实践和与客观事物相联系的实践。综上所述,实践只是一个“类概念”,是抽象的一般,既可以走向唯物主义,也可以走向唯心主义。
(三)实践有各种各样,究竟何种实践处于优先地位。实践有各种各样,如精神领域的实践、推翻腐朽统治的实践、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实践等,在这些实践中,究竟什么样的实践才处在优先地位?此时马克思并没有突出作为未来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基础的物质生产实践概念,实践概念表述比较模糊也甚为广泛。如马克思指出“自从发现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被消灭。”[2]在此马克思在指出消灭宗教的途径的实践上不够明确清晰。马克思指出消除
宗教的根本途径:即通过实践变革产生宗教的世俗基础。虽然这里的实践具有鲜明的社会性,但是马克思此时还没有意识到世俗基础的分裂在于现实关系的分裂,其中最重要的是经济关系。他只是初步看到了现实社会本身的分裂,而对于为何造成这种分裂,以及如何通过具体形式的实践来消除这种分裂,马克思此时还处于思考和反思阶段。
处于优先地位的实践,直到《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时才具体化为物质生产。“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3]马克思指出将处于优先地位的实践具体化为物质生产,反映了马克思实践观的推进与深化。《形态》从现实的人出发,引出物质生产、交往、分工,进而分析社会结构、政治结构、思想的产生。以此可以看出,现实的人与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马克思在《形态》中还突出生产并指出生产的两重内涵:“人们生产他们所必须的生活资料,同时也就间接地生产着他们的物质生活本身。”[3]马克思在这里已经不再谈论抽象的实践概念了,而是将实践的思想融入了现实社会的分析,突出实践与物质生活与最基本的物质生产有关。
马克思对现实社会关系的分析最终成熟在《资本论》以后,随着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发展而逐渐成熟,生产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的线索全面展开。最终创立了唯物史观,探索出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以及人类解放的科学路径。
总之,《提纲》中的实践观是不成熟的,此时,马克思只是想通过实践这一哲学抽象概念来突出自己新思想与以往一切旧哲学的差别。他更进一步地将这种抽象的没有具体内涵的实践看作是新旧哲学的差别,这样就容易流于简单化。应当说,在某种意义上,《提纲》中的实践观在1845年春提出来的一些新观点并不是主要的,它甚至不可能代表马克思真正的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层面上的实践观的本质内容。
费尔巴哈的提纲
【参考文献】
[1]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6]唐正东.斯密到马克思[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7]孙伯鍨.探索者道路的探索[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8]鲁克俭.《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写作原因及其再评价[J].马克思与现实(双月刊),2008,5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10]张一兵.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原像[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