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讲解
一、历史背景
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简称《费尔巴哈论》,写于1886年,最初发表在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周刊《新时代》杂志的1886年的第四期和第五期上。1888年,恩格斯加以修订出版了单行本,并加了序言。同时,在单行本中,恩格斯还把马克思在1845年春天所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本书的附录,首次公开发表了。
《费尔巴哈论》的中心思想是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之间的关系的。恩格斯在《序言》中指出,就是“我越来越觉得把我们和黑格尔哲学的关系,即我们怎样从这一哲学出发并且怎样同它脱离,做一个简要而有系统的说明是很必要的了。”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它的理论先驱的关系,是对他和马克思在哲学上怎样继承又怎样变革的回顾和总结,也是对他们所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扼要和系统的阐发,从正面回答了各种机会主义派别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歪曲和攻击。
《费尔巴哈论》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哲学领域内毕生战斗经验的总结,凝聚了他们一生的光辉思想。列宁指出,在恩格斯的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反杜林论》里十分明确和详尽地叙述了他们的观点,这两部著作也同《共产党宣言》一样,都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我们学习《费尔巴哈论》,能够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提高执行党的思想路线的自觉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内容讲解
《序言》
《序言》主要阐述写作《费尔巴哈论》的原因。
1.全面系统地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多年以来的心愿,亦即历史原因。这里所说的“多年以来”,是指1845年他们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以后到《费尔巴哈论》写作之前,长达40年的时间,这期间马克思和恩格斯主要是根据当时革命斗争的需要,积极参加和领导国际工人运动,为无产阶级制定斗争的战略和策略,同时致力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写作工作,一直没有机会回到这个题目上来。
2.全面系统地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是为了适应国际无产阶级的战斗需要,亦即现实原因,也是最根本的原因。主要是为了提高各国社会主义政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为了批判新康德主义和新黑格尔主义,打退资产阶级对马克思主义的进攻,为了批判以伯恩施坦为代表的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思潮,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
所以,系统地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怎样从这一哲学出发并且怎样同它脱离,系统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划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资产阶级哲学的界限,就是十分必要的了。
第一章
第一章主要是对黑格尔哲学的分析,揭示其历史背景、阶级实质和“合理内核”,指出它的体系和方法之间的矛盾,以及黑格尔学派解体的历史必然性和过程。
(一)黑格尔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阶级实质
黑格尔哲学产生时,德国封建专制势力强大,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德国资产阶级
软弱无力,屈服妥协,使资本主义的发展走上了改良主义的道路。
在上述背景下所产生的黑格尔哲学,其阶级实质是上升到普鲁士国家哲学地位的资产阶级哲学,它是革命性和保守性兼而有之的德国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恩格斯通过德国哲学和法国哲学的共同点的比较,说明了黑格尔哲学是德国资产阶级进行革命的思想武器。恩格斯指出:“正像在18世纪的法国一样,在19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作了政治崩溃的前导。”恩格斯又通过德国哲学和法国哲学的不同点的比较,说明黑格尔哲学又是保守的,软弱妥协的德国资产阶级哲学。
黑格尔哲学的这种矛盾性质,归根结底是由于他所代表的资产阶级的阶级本质所决定的。德国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决定了黑格尔哲学的二重性。
(二)黑格尔哲学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恩格斯通过黑格尔哲学的一个著名命题揭示了它的合理内核。这个命题是:“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这个命题和黑格尔的整个哲学一样,具有二重性,既具有保守性,又具有革命性。它的保守的方面在于,包含着对现状的肯定,即是
替普鲁士国家作辩护,替现存的社会关系作辩护的。但是,其中也包含着辩证法的革命因素。这就是:现实的属性仅仅属于必然的东西。现实性决不是某种事物固定不变的属性。在黑格尔看来,对于某一种事物来说,现实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可变动的,随着条件的变化,时间的推移,就会成为不现实的,就会失去自己的必然性,自己存在的权利,自己的合理性,被新的具有必然性的事物所取代。
这样一来,黑格尔的这个命题就转化为自己的反面,即凡在人类历史领域中是现实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成为不合理的,因而按其本性来说所以是不合理的,一开始就包含着不合理性;凡在人们头脑中是合理的,都注定要成为现实的,不管它和现存的、表面的现实多么矛盾。
由此,恩格斯进一步阐发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结论:在辩证哲学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它本身就是这个过程在思维着的头脑中的反映。诚然,它也有保守的方面:它承认认识和社会的一定阶段对它那个时代和那个环境来说都有存在的理由,但也不过如此而已。这种观察方法的保守性是相对的,它的革命性质是绝对的——这就是辩证哲学所承认的唯一绝对的东西。”
(三)黑格尔哲学体系和方法之间的矛盾
黑格尔哲学的体系是一个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它的唯心主义性质体现在黑格尔所讲的发展的主体并不是客观世界本身,而是某种神秘的“绝对精神”。在他那里,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万物的基础。黑格尔哲学体系和方法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他的哲学观点来看(“哲学的认识是这样”),人类的认识是没有止境的,发展是无限的。但是,他的体系却硬要给人类的认识一个终点,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全部教条内容就被宣布为绝对真理。二是从黑格尔的社会政治观点来看,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无穷过程,历史上依次更替的一切社会制度,都只不过是这一过程中的一些暂时阶段,所谓完美的社会,完美的国家是不存在的。但是,黑格尔哲学的体系却硬要给人类社会的发展一个终点,硬要给人们一个所谓完美的社会、完美的国家,这个完美的国家就是他所谓的以等级制君主政体为内容的普鲁士王国。
费尔巴哈的提纲在黑格尔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的矛盾中,体系占主导地位。恩格斯说:“这样一来,革命的方面就被过分茂密的保守的方面所窒息。”黑格尔哲学的保守的体系窒息了他的革命的辩证方法,所以使他不能从自己的革命方法中得出革命的结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