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吸取了人类思想史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特别是在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合理内核,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马克思反对抽象地理解人的本质,主张从现实的具体的个人去理解人。他认为在考察人的本质、理解人时,“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这样,就将人不仅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会存在物。“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宗教把人并不是抽象地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最后,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得出了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经典表述既是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也为考察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这段话包含着深刻和含义,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①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关于人性的本质的学说,有一个共同的根本性错误在于离开人所生存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社会关系谈论人性和人的本质问题。马克思从分析费尔巴哈入手,批判了历史唯心主义的抽象人性论,彻底否定了抹杀人的社会性、阶级性和历史性,并从这种抽象的、一般的、孤立的单个人出发,将人的本质归结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的观点。马克思并不完全否认人类具有某些共同性,而是反对将这一共同性抽象化,反对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考察人的本质。正如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时指出的:“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关系决定人的本质的命题,为我们理解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同时,而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在改造了自然的活动中不是彼此分割、孤立的,而是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正是在社会关系中才形成了人的本质,社会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按列宁的理解,
社会关系分为两类: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这两类社会关系又是多层次、多方面的。物质的社会关系一般把人们在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思想的社会关系是指建立在物质的社会关系基础上的,包括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关系等。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集中体现为阶级关系的,所以,阶级社会里,人的本质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人都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每个人一生下来置身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否则,一旦脱离社会关系,丧失社会属性,就会和徒具人形的“狼孩”一样,无论先天有多么发达的大和健全的躯体,都不可能具备人的本质。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思想发展
人的本质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在创建其科学理论中所一直关
的问题。对人的本质的认识,马克思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进行了系统和深刻的阐述。
人的产生和人类社会的演进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人作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史,也就是人的本质的发展史。人的本质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有着不同的含义,因此,研究人的本质问题,必须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认识人的特殊本质。只有把人的本质问题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中进行探讨才会有现实价值和意义,才能从特殊的现实本质概括出人的普遍本质。所以,对马克思在人本质思想的认识,应该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出发,以求得到一个更加全面和普遍的本质。马克思的人本质思想的内容主要有如下阐述。
一般认为,马克思在其思想变化发展的不同时其对人的本质有过三种具体的界定。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为《手稿》)中,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地活动”,即劳动;在《费尔巴哈提纲》中,马克思把人的本质界定为社会关系的总和,即:“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充分的阐述了需要是人的本质。人的一切物质生产活动就是为了满足人的各种需要。马克思对人本质的三种界定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
(1)劳动人的本质。
异化劳动作为马克思《手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穿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中存在的异化来动事实的研究,提出“生产生活本来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即物质生产劳动。他进一步说明:“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因此,就人作为类存在物来说,人的本质在于“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
人的类本质主要暗含了两层涵义。首先表现了劳动是人得以存在的基础和前提。劳动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是人与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特殊方式。人类在高度发达的有意识的大脑的指导下,主动地去认识世界,按照自己的目的和计划利用和改造世界,以获得自身生命延续、物质和精神发展所需要的物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保证人的吃穿住行和其他需要。在劳动的过程中,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自己也得到相应的改造,人的意识得到发展,人的自我价值得到肯定与实现。人类以劳动为中介,将自身同自然界有机地统一起来。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随着人类的劳动过程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其次,劳动是人的本质表现了劳动是人成其为人而区别于自然界其他动物的根据和标准,是人作为类存在物存在的根本标志。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标志的劳动是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历
史活动。“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世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也就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人类看做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做类存在物。” 劳动使人将自己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成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将自己置于与对象世界相对立的地位,人的劳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是有本质区别的。动物的活动只是为了生存而消极被动地适应自然环境,动物的生产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本能的生产,是片面的和无意识的。而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人在劳动的过程中根据自我意识和目的去选择对象,创造自己的对象世界,并在选择与创造的过程中充分发展了人的意识,劳动是人的一种自动、自觉的创造活动。正如恩格斯所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在人猿变成人的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人的语言、意识、思维、理性等属性都是劳动的产物,是由劳动所派生的,并且受到劳动的决定和支配。
(2)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1845年《费尔巴哈提纲》中,马克思开始从现实的社会关系的视角出发来诠释人的本质,否定了从单个人的抽象物(如自我意识、自由、人、理性、正义等)出发来界定人的本质。这一时期马克思从实践出发,以劳动结成的生产关系为基础,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
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是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具体的人天生就具有的东西,现实的人总是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和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人。因此,对人本质的认识,应该深入到现实的社会关系中。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关系决定了人的本质。人作为一个现实的人,其本质是在后天环境下与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社会关系使个人成为社会的人,使个人形成独特的社会品质和个人品质。现实的社会关系体系决定了人的现实地位和本质。费尔巴哈的提纲人的本质取决于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不仅仅只是社会关系的某一个方面。社会关系是复杂的,也是多方面的。有物质利益关系、政治思想关系等等。不同的社会交往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关系。但是作为现实的人总是受到多方面社会关系的综合作用和影响。所以,社会关系总是作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来决定人的各种属性的。人的本质也就决定于现实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人的全部社会关系中,人们结成的生产关系是最主要的,它是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基本关系,对其他的社会关系起着决定支配的作用。因此,人在生产关系中所获得的规定性也就是人的最基本的规定性。
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并且随着社会历史变化发展着,绝对不是固定不变的。这是因为人的社会关系总是现实的、具体的。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人、同一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人所处的社会关系总是各不相同的,他们的现实的具体的本质也各不相同,人们的社会关系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它必然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人的本质是人的一般性与历史特殊性的有机结合。
(3)需要是人的本质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充分阐述了需要理论。认为认识现实的、受物质生产所支配的。“我们遇到的是一些没有任何前提的德国人,所以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行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人的一切生产活动都是为了人的需要。但是人的需要与动物的需要有着本质的区别,它特指生产所满足的人的需要。人的需要首先是生命有机体对外界环境依赖的继续,实质上是人对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条件依赖关系的自觉能动反应,人以自己的主观欲望明确的指向对
象。需要是人作为主体积极活动的动因,需要促使人进行劳动,同时在劳动的过程中社会关系得以产生并且随着劳动的发展二发展。从这一角度来看,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质。人们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占有和消费需要对象,从而使人与需要对象的矛盾状态得到克服。人们需要的满足实质上就是利益,而社会关系实际上是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所以社会关系的调整就设利益关系的调整,也就是对人们对对象的需要满足程度的调整。由此可以说,社会关系的变化发展是随着人们的需要的变化而发展的。正是需要无限制地促进劳动的发展和深化,才使丰富的人类历史在需要的不断满足和不断产生新需要的过程中得以继续前进。人的需要是无限的,因此必将促使以满足需要为目的的劳动必将无限发展。人类社会也将在不断满足需要的过程中、在需要的推动下得到发展
人作为一种复杂多变的社会存在物,其本质是多层次的、多方面的,因此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不能仅仅只停留在以上对人本质的某一方面。人的本质是劳动、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和需要,都是马克思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人的本质所突出的某一方面。而事实上,人的本质是以上本质的有机统一,它们应该在任何时候都一起规定着人的本质。因此,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三种界定之间是紧密联系和不可分割的。它们对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的理论做出了不同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