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它哲学的主要标志。《关于费尔巴哈提纲》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 
    1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观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而不是把他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的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这是对马克思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哲学家的批判,他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只是从客体或直观的方面去理解,机械地反映认识对象。旧唯物主义它只是像照镜子一样,直观地消极被动地反映客观世界,不需要任何中介就可以直接形成关于事物的感觉、观念、思想。一切旧唯物主义者把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仅仅理解为一种直观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他们不懂得人们的认识对象同时又是人们的实践对象、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反映客观事物。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在实践基础上统一起来的。而唯心主义虽然看到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但是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把意识的能动性无限夸大了。
黑格尔将“绝对精神”当作哲学研究的对象,他认为世界的本质是一种“思想客体”或叫“精神客
体”即绝对精神。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他坚决抛弃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把自己的哲学对象规定为“自然界和人”,即为“感性客体”。但是,费尔巴哈不懂得人的活动本身就是对客观对象进行变革,即不懂得实践的意义。
    马克思认为对事物的现实感性认识不能只从客观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更应把它们当作实践去理解,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实践是主体与客体、主观和客观相结合,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媒介与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手段,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人可以凭借其感官真实感觉实践活动的整个客观过程。哲学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必须把实践放在重要的位置。 
2.“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以前的哲学家都远离实践,在思想的空中研究哲学。马克思认为这是一种纯粹经院式的哲学研究方式,脱离人的实践活动来研究哲学问题没有任何意义。离开实践的检验,去争论能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就像中世纪的哲学家争论“一个针尖上可以站多少天使”这类的问
题一样荒谬和无聊,那是毫无现实意义的争论。
马克思认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问题,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自己的认识是否是真理,除此别无它途。只有那些能够经得起时间检验的认识才是真理,否则就不能称之为真理。离开实践谈思维的真理性问题是毫无现实意义的。
从马克思的实践观中我们可以看出,思维与真理、现象与本质统一于实践。是否是真理,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但是否能由此得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论断,是值得探讨的。
  首先,社会实践是指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社会实践可类似科学实验那样,预先设定好预期性目标,经过反复多次的实践、再调整、实践,社会实践的预期性目标能够得到实现,就类似于科学实验的成功。但是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毕竟有着质的不同。科学实验是它反映了人们对于自然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头脑中的正确反映的一种验证;而社会实践的本质是人类以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为对象来满足自身需要,创造自已历史的感性历史活动。
费尔巴哈的提纲
顾名思义,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头脑中的正确反映。社会实践就是有着预期目的及准则来实地的干一番;但社会实践及预期和目的,不等同于自然界里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社会实践及其准则、目的只是作为人们在社会里面的一种设想模式、规划、准则与为之目标达成活动的行为实施,它只是一种设想、预期和目的达成的有为活动。既然如此,它怎么能够代替了包括自然界里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头脑中的正确反映的真理的广度呢?
其次,实践检验真理具有不确定性。实践具有历史局限性,它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是一个过程。具体的历史的实践总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历史局限性使社会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也许在此时得出的真理性结论,经过历史的发展、时代环境等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的发展与影响,若干年后,可能会被认为是谬误。
再次,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的过程是一个辨证的过程。人们先从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直接感受到事物的表象和外部联系,再通过表象的积累和思维的加工,使感性认识上升到对事物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理性认识( 即认识的第一次飞跃)。而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所以,认识的第二次飞跃就是从认识到实践,即将已有的理论作为实践的指导,同时在此过程中检验理论。其实质就是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
理论若不和实践联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同样, 实践若不以理论为指南,就会变成盲目的,错误的实践。实践在理论的指导下检验理论,理论在理论的实践中指导实践。实践检验与理论指导是两个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机体。两者互为前提,并统一于整个有机体中。这两方面不能孤立的存在,失去任何一方也就使另一方失去了存在的条件。抛弃理论指导实践这一前提而单一的强调实践检验理论,这样的做法是不科学的。
因此,我认为,实践与其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还不如说成是检验真理的一个必要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