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高一语文诗歌教案
诗经 采薇
    《小雅·采薇》是一首戍卒返乡诗,出自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从中透露出士兵既有御敌胜利的喜悦,也深感征战之苦,流露出期望和平的心绪;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采薇》高一语文诗歌教案5篇,盼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采薇》高一语文诗歌教案1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重点难点]:
    1.《诗经》六义及重章叠唱的手法是学习要点,赋、比、兴手法的理解鉴别又是学习的难点。
    2.诗歌所反映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是学习的要点。
    3.有些词句理解起来也可能有困难。
    《诗经》因距今时代久远(近三千年),加之某些词句的理解历来有分歧,今日阅读理解起来在语言方面困难较大。我们在学习中首先要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预习课文,把握大意;然后再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反复熟读课文直至背诵,透彻理解。学习的重点不必放在字词句的逐一解释上(但某些古汉语常用的实词、虚词和至今仍在沿用的词语、成语肯定要把握);重点应是学习把握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所刻划的人物形象,所运用的赋、比、兴手法以及章法结构和停顿节奏等的艺术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了解《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两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②孔子删诗说。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行信 。 但依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 ,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根据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其中有些诗,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进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有些诗,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欲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抵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憧憬,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准确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胜利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深厚风土气息的重要缘由。《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纳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纳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 ,《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芒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行磨灭的影响。
    二、学习《采薇》
    1.学生朗读,整体把握。
    思索商量: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一般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家乡的思念。
    2.再读诗歌,疏通词句。
    译文:
    野豌豆苗采几把,一些豆苗已长大。说回家啊难回家,岁末又将来临啦。没有屋来没有家,只因匈奴太凶煞。没有空闲坐下来,只因匈奴久徘徊。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柔嫩刚发芽。说回家啊难回家,心总忧愁总牵挂。忧心如焚烤艳阳,又饿又渴实难当。战事难将帐,无人归家问消息。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茎叶老又硬。说回家啊难回家,转瞬又去半年啦。朝廷差事不停遣,没有一处可休闲。忧心积郁成久痛,只恐死讯往家送。
    路边何花争娇艳?白棣花开一片片。路边何车真威猛?将军出征将路堵。战车前方套上马,四匹马儿真高大。如此怎敢图安乐?一月捷报一箩箩。
    趋车策马征四方,马儿强健势浩荡。将军树威车旁立,兵士也靠车隐藏。四马雄威多整齐,雕弓箭袋不曾离。哪敢一日不戒备?匈奴战事催人急。
    想我当年出征日,杨柳春风真秀丽。如今归来返故里,却是雪花纷飞时。行路缓慢路漫漫,又渴又饿不胜寒。无限伤悲在我心,谁人知晓叹伶仃。
    《采薇》高一语文诗歌教案2
    设计理念
    《采薇》出自《诗经》,一直以其丰富多彩的人文内涵、难以言说的诗情画意、含蓄蕴藉的艺术风格让人拍案叫绝。尤其是诗中那真实冗杂的矛盾情感———对强敌贼寇的愤怒与对故园亲人的思念,保家卫国的豪迈与历尽艰辛的苦涩,明媚乐景中的哀伤与阴晦哀景中的喜悦,都给人以无穷的想像与回味,具有永久的魅力。本设计将情感、价值之类丰富的人文目标具体融化在对文本的解读过程中,通过反复的吟诵、品味、领悟,通过丰富的联想、比较、探究,在精确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深入剖析诗的人文内核,深刻感受诗的丰富意蕴,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人生境界,真正实现文本的教育教学价值。
    教学步骤
    一、课前预备
    1.让学生从网络或图书馆查有关资料。
    2.借助文下解释和工具书疏通文句,初步感知原诗。
    二、文本解读过程
    1.导语
    翻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你会发觉,历史的年轮,并不总是从温馨安静的田园中穿过,而经常碾压着累累尸骨前行。不管你对它怀有什么样的情感,战争这个巨大的幽灵,始终伴随人类成长的历史。于是,战争,始终是人类文学的一个永久话题。如今,就让我们去感受几千年前的古人对战争含辛茹苦的咀嚼,去感受积淀在其中的真实冗杂的人生百味。
    2.师生沟通课前预备的状况(使用多媒体),明确以下几点。
    (1)《诗经》和“《诗经》六义”。
    (2)《采薇》是西周宣王时期的作品,是《诗经》里最富有诗意的一首“战争诗”。宣王时北方玁狁侵周,宣王指令出征,打退玁狁。《采薇》是出征玁狁的士兵所赋。诗篇洋溢着战胜侵略者的激越情感,但同时又对久戍不归、久战不休充满厌倦,对自身遭受无限哀伤。
    3.文本解读
    在各种形式的反复诵读中,师生着重沟通或探讨以下一些问题:
    (1)该诗的思路结构有什么特点?
    商量后明确:重章叠句,回环往复,舒卷自如,《诗经》里许多诗都有这个特点。本诗共有六章,前三章迭出,后三章也基本上是这样的结构;但前后三章有明显的改变,使整首诗较其他作品有更多的起伏改变,以便于表现更为冗杂的情感。
    (2)诗从“采薇”写起,这跟“曰归曰归”的思乡情有何关系?
    明确:这里采纳的是《诗经》惯用的起兴手法,“薇”是家乡田野里常见的植物,自然由物及人,引起了浓浓乡愁。于是,深切的乡情融入熟识的“薇”中。思乡怀亲的情感是抽象的,但是,当把它化作家乡的一株野花、一棵大树、一条小河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山水草木时,就具体形象了。
    (3)前三章所写的“薇”有无改变?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