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古诗词三首 长相思 教学设计
一、【文本分析】
《长相思》是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的第七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的第三首,这是一首词,诗人通过质朴的语言描绘出将士们长途跋涉的情景,抒发思乡之情。整首词没有一处明写思乡,但字字句句渗透着对故园的思念。
二、【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通过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体会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
3.感悟作者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体会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作者天涯行役
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直切主题。
自古以来,思乡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杜甫毫不隐藏自己对家乡的偏爱,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在王安石的眼中,思乡是那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而到了张籍的笔下,思乡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文人墨客都将自己的思乡之情融于首首诗词中,在清朝词人纳兰性德的笔下,思乡之情又是怎样诉说的呢?思念家乡的古诗词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
(二)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师:先来了解作者。两个“一”告诉你(幻灯片:清代第一词人,一等侍卫),生齐读
师:谁来说说,这两个词,让你了解到什么?(点名学生答)
师:清代第一词人,说明他的词享有很高的地位,一等侍卫,皇帝的贴身侍卫,说明他武
艺高强,用一个词概括——文武双全,他就是纳兰性德。我们知道,作品往往与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纳兰性德创作这首词的背景。
师:了解了背景之后,谁来说一说,纳兰性德跟随康熙皇帝从哪里去往哪里?(点名学生答)
师:京城当时叫京师,京师是纳兰的故园,他们从故园出发,奔赴哪里呢?(点名学生答)
师:课文里面叫——榆关那畔,他们是到榆关吗?应该是到榆关那畔的清朝祖陵祭祖,清朝的先祖世代生活在山海关外的东北,这首词就是纳兰性德跟随康熙皇帝去往关外的途中写下的。这首词的题目是(生读题)
师:相思像长长的丝线,把人们的心紧紧相连,读题(生读题)
师:相思就如同月夜的箫声,缠缠绵绵,再读题(生读题)
师:长相思是这首词的(生齐答:词牌名)
师:我们来了解一下词和词牌名:
词是诗的别体,词因为句子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词牌,唐宋时代经常用以填词的大致固定的一部分乐曲的原名。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离别相思之情。
词,是诗的别体,也叫长短句,词牌,唐宋时代经常用以填词的大致固定的一部分乐曲的原名。在这首词中,长相思是词牌名,这个词牌名还常常写男女或朋友间的离别相思之情,同学们想不想听听这首词的朗读呢?
(三)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师:听完后,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读?(生答)
师:别急,读词它有三个层次,第一层读正确,这些词语你会读吗?
榆关那畔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指名读)
师:风一更,雪一更,“更”你为什么读第一声?(学生自由发言)
师:你真了不起,更是古代夜间的一种时间单位,一晚分成五更,一更为现在的两个小时。那这首词表示的是风刮了一更之后雪再下一更吗?(学生自由发言)
师:嗯,天气恶劣,你能读出风雪交加的感觉吗?(指名读)
师:风雪太温柔,谁来再猛一点,狂风暴雪(指名读)
师:很好,有感觉,第三行,谁来读(指名读)
师:聒,看字形猜意思(学生自由发言)
师:齐读,谁来读一读整首词呢?(指名读)
师:了不得,第一次就读得如此正确,字正腔圆,掌声送给他,读词的第二个层次——有节奏,谁知道怎么能读出节奏呢?(学生自由发言)
师:要读出停顿、读出层次感来,那就请你来读一读吧(指名读)
师:太棒了,这就叫有板有眼,他的停顿是不是这样的?除了字里行间的停顿,老师还漏掉一个非常重要的停顿,你看出来了吗?(学生自由发言)
师:你真有一双慧眼,词的上段叫上阙,下段叫下阙,上下阙之间,我们也要有一定的间隔,这样读起来就更有节奏感了,双手捧书,我们一起来读。(师生共读)
师:停顿恰到好处,你们一个个都是朗读大师啊,读词的第三个层次有点难了,叫有韵味,他要求你把这首词的画面感和情感都要读出来,是不是有点难?没关系,相信同学们学了这首词之后一定能达到这种境界,有没有信心?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