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家乡的古诗词以古诗词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指的是中华民族历经千年传承下来的一种具有民族特质的文化现象,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哲学、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内容。古诗词能很好地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情感观念和哲理价值。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古诗词教学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结合在一起,让学生通过感受古诗词意境美、语言美和思想美的方式感受传统民族文化的魅力,启迪其智慧,促使其得到审美熏陶。
一、品析意象,培養审美情趣
古诗词中往往都有着丰富的意象,这些意象意蕴生动,能在阅读者的头脑中形成特定的情境,促使阅读者对古诗词产生内在视像。教师可以利用古诗词的这个特点,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在头脑中感受古诗词意象所营造出的特定情境。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审美情趣能得到全面提升。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著名的散曲,其中含有丰富的意象,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在头脑中展开丰富的联想,思考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形成了怎样的画面,并思考作者想要透过这幅画
面展现怎样的情怀。这样能让学生体会到中国古诗词的朦胧美和含蓄美。学生在分析中发现,作者连用了“枯藤、老树、昏鸦”等意象,展现出了一条荒凉而古老的道路,这样能很好地衬托思乡之人的悲伤之情。枯藤老树给人荒凉的感觉,而小桥流水却又展现出优雅闲适的感觉,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野趣。若再加上“古道西风瘦马”则将凄凉感强化,增添了荒凉的感受。通过分析古诗词的意象,学生发现作者将原本平常的景物组合在一起,巧妙融合,展现了无限忧思。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更好地了解了传统文化如何展现意境,提高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学者唐舒敏在研究语文教学时提出,古诗词的意境有着情景交融的形象特点,有着虚实相生的特征结构,能给人韵味无穷的感觉。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感受古诗词的意象,品味其意境,这样能促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审美特征,促使学生审美情趣得到培养。
二、推敲语言,丰富情感体验
语言是表达内心情感的媒介,有着展现人思想情感的效果。教师若要让学生品味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中的文化人格,则可以让学生推敲古诗词的语言,感受作者如何通过语言体现自
己的情感情怀。古诗词或体现深情,或抒发豪情,无不展现文化人格,体会语言能促使学生和古人形成情感共鸣。
《次北固山下》这首诗歌不仅展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更体现了作者漂泊天涯时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诗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思乡之情在中国传统诗歌中十分常见,作者用文字抒发了对家国的热爱之情,若能让学生体会到这种情感,则能促使学生逐步产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推敲诗歌的语言,感受作者如何在工整的对仗中“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并写出自己的深厚情感。如有学生反复品味“风正一帆悬”一句,认为“风顺”不能展现“一帆悬”的状态,只有“风正”才能体现出这种状态,因此这个“正”写得十分巧妙。同时,学生也从诗歌中体会到作者对于家乡的思念之情,作者被残夜归雁触发了情思,产生了思乡之情。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不仅品味了诗歌的文辞之妙,更感受到其中浓浓的思念情怀。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促使学生产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形成个性化感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本的语言,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得到情感的陶冶。在此基础上,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感悟哲理,重塑价值理念
不少经典的古诗词中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观、是非观,其中有不少理念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尝试感悟其中的哲理,让学生感受古诗词中的哲理,这样能促使学生逐步提高精神修养,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观沧海》这首诗歌的教学难点在于要让学生明白,这首诗歌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辽阔场景,更有以景托志的作用,作者借助这首诗歌表现了自己胸怀天下的豪壮进取之心。如果学生能深刻体会到诗歌中展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则对学生自己的价值观形成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互动讨论,说说自己在阅读诗歌后的感受,并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在适当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如有学生提出:“这真是一种吞吐日月的壮丽景象啊。”教师则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这首诗歌是作者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创作的,他的胜利对其创作是否有影响。为何作者眼中的山河会如此壮阔呢,作者自己的心理是否会对其创作风格产生影响呢?”有学生提出:“曹操有着一统江山的宏图霸业,所以其作品才会如此浩瀚壮阔。”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也认识到了做人要时刻抱有向上的进取精神。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