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家乡古诗词25、古诗两首
回乡偶书
教材分析:
《回乡偶书》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25课《古诗两首》里的第一首古诗,这是唐代诗人贺知章晚年的一首佳作。古诗写了诗人回到久别的家乡时的喜悦和感慨,生动含蓄,富有生活情趣,表达了思念、热爱家乡的情感。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年纪较小,他们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古诗的学习不能简单地教学词意和诗意。可以采用组词的方法理解词意,易于让学生接受,对于较难理解的词语则进行适当的分析和点拨。另外,通过多种朗读、欣赏插图、合作表演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认识诗中的5个生字,会写“客、何、音”3个字。
2、了解诗歌大意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感受诗人当时的喜悦与感慨,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了解诗歌大意。
教学难点:
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田字格字贴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引入课题,介绍诗人
1、板书课题“回乡偶书”。同学们,叔叔阿姨到你们家里做客,你们是“主人”,他们是“客人”。可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有位老爷爷明明是主人,却被别人当成了远道而来的客人(板书“客?”)。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2、认识诗人并了解古诗背景: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位老爷爷,他就是贺知章,唐朝有名的诗人。他36岁考上进士,外出到京城做官,由于公务繁忙,交通不便,一直没有回过家乡,直到85岁才回去。
3、揭示课题:《回乡偶书》就是他回到家乡时所写的一首诗。
  (1)齐读课题。
  (2)通过组词的方法理解“回乡”、“偶书”,注意“书”在古时候是“写”的意思。
  (3)读准“偶”,指名读——齐读。
板块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诗人贺知章回到家乡,有所感触,偶然写下了一首诗。让我们走进古诗,看看他到底写了什么?
  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就请绿叶帮帮忙。
2、出示带拼音“鬓、衰、客、何”的古诗
  指名分句读——小组分句齐读——全班齐读古诗
3、出示不带拼音的古诗。拼音宝宝藏起来了,你还能正确地读吗?
  同桌互读检查(反馈)——男女生赛读
板块三、品读诗句,朗读成诵
1、品读第一、二句诗
  (1)品读第一句诗“少小离家老大回”
  ①读了这首诗,你知道贺爷爷是什么时候离开家乡的吗?又是什么时候回来的呢?从哪句诗知道的?
    两组反义词:“少小”和“老大”,“离”和“回”。
  ②指导朗读:贺爷爷离乡久、回乡晚,读的时候语速要放慢。
    示范读——指名读——齐读
  (2)品读第二句诗“乡音无改鬓毛衰”
  ①过去这么久,贺爷爷什么没变?什么变了?
  ②理解词意
    a.理解“乡音”:家乡的口音,方言,土话。
    我们班的同学都是本地人,但是有两位同学的妈妈是外地人。xxx,能用你妈妈的家乡话
说“大家好”吗?用我们舟山话该怎么说?但要记住:在公共场合尤其是校园里,我们都要说普通话
    b.理解“鬓毛”:耳边的头发(用手指一指)。
    c.理解“衰”:花白稀少(用来形容老人)。
  ③过去近五十年,贺爷爷变老了,可他的家乡口音为什么没变呢?(板书“思念家乡!”)是啊,离开这么久,他是多么想念家乡!真应了那句“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
  ④指导朗读:“无改”读得昂扬一点,“衰”读得起伏一点。
    指名读——齐读
2、品读第三、四句诗“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欣赏课文插图。画中有谁?贺爷爷离开家乡的时候,这些小孩子出生了吗?他们认识贺爷爷吗?哪句诗写的是这幅画?
  (2)理解“儿童”、“相识”、“客”、“何处”。
  (3)看图想象提问。如果你是其中一个孩子,你会问贺爷爷什么呢?老师来当贺爷爷,你们当图中的孩子。(预设:a.你是谁?b.你从哪里来?c.我可以到你家去玩吗?)
  (4)四人小组分配角演一演。指名一组上台表演,师生结合诗句点评表情、动作和语言,注意“笑”和“客”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