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池上》一诗描写了一个小孩“偷采白莲”的妙趣情境,非常接近儿童的生活,符合儿童的心理, 充满了童真、 童趣。本设计将 “悟诗情, 品画意, 解童趣”作为研读目标。教学中努力体现“课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思想。 借助音乐、画面等教学手段,带领学生走进诗中,感受诗中儿童的快乐。
教学目标:
1.学生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中的童趣。
2.学会诗中7个生字,理解“小艇、浮萍、踪迹、不解”的含义。
3.拓展阅读有关荷花、池塘的诗文,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进一步感受诗中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点:
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童真童趣。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难点:
1.入情入境,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
学生:了解诗人诗作,收集有关描写荷花、池塘的文学资料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形成期待
1.播放池塘景录像片,让学生感受荷花的美,并用一个词来形容你看到的荷花(亭亭玉立的荷花!羞羞答答的荷花!落落大方)
2.教师导言
荷花是我国的名花之一,她的美令人心驰神往,心旷神怡。并以“出於泥而不染”的形象被人们誉为花中的君子,成为人品质高洁的象征。所以,荷花一 直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的吟咏对象。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也曾来到池塘边,也领略到过这样的美景。 更有趣的是他还看到池上发生的一件有趣的事呢! 并把这件事写成了一首诗,它的题目就叫做《池上》(板书课题:《池上》)
3.读题解题
齐读诗题,并说题目的含义(池塘上发生的事)
4.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汇报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 2)教师梳理,补充资料。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人民疾苦有较深的
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他热爱自然, 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 他的诗质朴自然, 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 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人。
二、自主读诗,以读悟意
1.启发学生根据预习,提出问题。(如对字、词语、句子等方面提出质疑)
2.自主读诗,读通读顺。
(1)自由读诗,练习读正确,读流利。
(2)多种方式读诗,生生交流评价,把诗句读准读通读顺。
(相机正音:撑、艇、萍;指导“艇”的写法)
3.由疑而入,感悟诗意。(再读诗,边读边把文中难理解的字、词语或句子画下来,试着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共同讨论、研究。)
(1)学生带着疑问,再读诗句,利用各种资源试着释疑。
(工具书、注释、图片等)
(2)交流解决了哪些问题?
(交流词语的意思,如:艇、浮萍、踪迹、不解等;交流诗句的意思。)
(3)通过读诗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把自己的感受写在空白处。
三、感悟诗情,品赏画意
(一)研读前两行——“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1.再次读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用自己的话描述。)
2.提问:假如你是诗中的小娃,你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读出不同的感受)
(1)高兴。指导带着高兴的心情读前两行诗。
(指名读,范读,全班读)
(2)快乐。带着快乐的心情读前两行诗。(指名读,范读,全班读)
(3)既高兴又紧张。带着高兴、紧张的心情读前两行诗。(指名读,范读,全班读,并体会“偷”字用字之妙。)
3.想象画面,带着自己不同的感受有韵味的诵读前两行诗。
(二)、品读后两行——“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1.请同学们加上动作读后两行诗,边读边想画面。(生自读)
2.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3.通过读诗,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娃?
(天真、顽皮等。指导学生读出不同的感受。)
4.想象画面,齐读后两行诗。
四、由情导读,由读成诵
1.哦!原来荷花池上发生的是这样一件有趣的事情呀!来,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吧!
(生齐读全诗。)
2.此时白居易自己来读这首诗,我想他会这样读!
(师范读。)
3.想当白居易来吟诵这首诗?
(指名读诗。)
4.播放多媒体课件,师生一起来给画面和音乐配出朗诵。
5.全班背诵古诗。
(古筝音乐)
五、练习巩固,课外拓展
刚才,我们吟诵了这首古诗,其实描写荷花的古诗还有很多。
(课件展示)
(1)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乐府》
(2)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4)荷叶罗裙一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王昌龄《采莲曲》
(5)小船呀轻飘 / 杨柳呀风里颠摇; / 荷叶呀翠盖, / 荷花呀人样妖娃。 / 日落,/ 微波, / 金丝闪动过小河。 / 左行, / 右撑, / 莲舟上扬起歌声!——朱湘
六、作业收集、朗诵展览
同学们如果感兴趣和话,课外可以从网上收集一些与荷花有关的文章, 并配上图画,在
班里举行一个朗诵会。
板书设计:
偷采 白莲回 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 浮萍开 童真童趣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细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2.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3.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月是故乡明》这篇课文,了解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体会作者寄托在明月中的对故乡永恒的思念与牵挂之情。希望同学们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会独立阅读与思考,通过交流,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二、细读品味,体会文意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1)这段话和课题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一自然段是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的简单解释。开篇点题,总结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课件出示: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①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不可胜数。(过渡,由月到山、水,从而引出了下文中故乡的水。)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山高月小”分别出自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所作的散文前、后《赤壁赋》。
③“三潭印月”是西湖十景之一,被誉为“西湖第一胜境”,三潭印月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风景秀丽、景清幽,尤三潭印明月的景观享誉中外。
④这部分课文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由月亮总有陪衬,引出下文作者对故乡苇塘上和水中月亮的描述和怀念。)
⑤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2.课件出示:
至于水,我故乡的小村子里却到处都是。……天天盼望着黄昏早早来临。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①作者回忆了幼年时在故乡的哪些趣事?(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点起篝火摇树捉知了。)
②作者说“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句中的“此”是指代什么?这句话有什么作用?(句中的“此”是指代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点起篝火摇树捉知了。它更突显“我”对童年和家乡的眷念。)
③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为什么写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点起篝火摇树捉知了这些童年趣事呢?(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这些童年趣事都跟月亮有关,更能表达出对作者故乡的思念。)
④“八月湖水平”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作者对洞庭湖,进行了泼墨山水般的大笔渲绘,呈现出八百里洞庭的阔大境象与壮伟景观,取得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家乡几个大苇坑的烟波浩渺与洞庭湖的“八月湖水平”相比较,显出作者心目中,苇坑也是阔大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