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传统就像一条河,一条生命的溪流。是一个著名时代积累下来的相对稳定的历史经验。其中,精华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成为一个民族迎接新挑战、锐意进取的内在精神动力。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悠久的优良道德传统。这些优良道德传统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道德的丰富源泉。这些优良的道德传统可以概括如下:
第一、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中国传统道德的发展演化中,公私之辩始终是一条主线。“公义胜私欲”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根本要求。《诗经》“夙夜在公”,认为日夜为公家办事,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尚书》“以公灭私,民其允怀”,认为朝廷官员应当以公心灭除自己的私欲,这样就可以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和依附。贾谊的《治安策》“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显示了强烈的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而献身的精神。
“义以为上”、“先义后利”、“见利思义”,主张“义然后取”,反对“重利轻义”和“见利忘义”。这种提倡“先义后利”和反对“见利忘义”的思想,不但在中华民族的长期发展中起了积极的作用,而且对提高我国当前的道德水平仍有重要意义。
第二、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一直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崇尚“仁爱”原则,主张“仁者爱人”,强调要“推己及人”,关心他人。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克己复礼为仁”,“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荀子“仁者自爱”。墨子“兼相爱,交相利”。
从仁爱精神出发,我国古人主张“和为贵”,提出了“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的思想。几千年来,中国人始终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建立了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中华各民族始终互相交融,和衷共济,形成了团结和睦的大家庭;中华民族始终亲仁善邻,协和万邦,与世界其他民族在平等相待、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推崇仁爱原则、崇尚和谐、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
第三、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谦敬既是个人自身修养的美德,也是为人处世的道德要求。中国传统道德认为,礼是人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标志。“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也是人的立身之本和区分人格高低的标准。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左传》上也说:“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中国传统道德在提倡谦敬礼让的同时,提醒人们“事思敬”,“不居功”,“择善而从”。老子曾以江海处下而为百谷王的事实,告诫人们不要“自矜”、“自伐”、“自是”。
第四、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在中国古人看来,诚是指一种真实无妄、表里如一的品格,也是道德的根本,故“养心莫善于诚”。信是指一种诚实不欺、遵守诺言的品格。孔子“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荀子则进一步将信推行于选贤治国,使信不仅成为朋友伦理、交际伦理的规范,而且扩至一切伦理关系皆应以诚信为本。
诚信的内容和要求是多方面的,但最基本的是以诚为本,取信于人,“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为人思诚,信以行义,“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诚信之德在于言必信,行必果,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讲究信用,遵守诺言。
第五、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做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道德需要是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要实现这种追求,就应当明智。孟子把智看成是判断是非善恶的一种能力,认为“是非之心,智也”。在古人看来,“明智”则必须“好学”,学习既包括学习一般的文化知识,也包括学习伦理道德知识,是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和途径。《礼记·中庸》强调“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要求人们通过勤奋学习,学以成德,学以成性,“变化气质”。
第六,注重道德实践,强调自我修养的重要性,主张道德主体在完善自我中发挥积极作用。
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认为“仁”这种道德品质和道德境界,对人们来说,并不是遥远而不可达到的。人们应当“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吾日三省吾身”。荀子认为,“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墨家也非常重视“修身”,强调“察修身”和“以身戴行”,注重社会环境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影响。
此外,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要内容还有廉洁自律,宽厚待人,艰苦朴素,勤劳节俭,孝敬父母,尊老,尊师敬业,以及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舍生取义,见义勇为,奋发图强等。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已经深入到全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之中。中华民族虽然历经无数磨难与困苦,但始终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应当说明是同中国的优良传统文化,特别是优良的道德传统的作用分不开的,所以我们作为当代的大学生,要努力的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和谐思想文化资源。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文明的道德风尚。重视德行品格,重视善良的品行、高尚的品格。和谐社会是每个公民都拥有良好道德品质的社会。每个人都在社会中扮演一定的角,履行一定的义务,自觉地为实现人生价值而努力。在人际关系上,讲究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在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上,表现出广采博收、为我所用的恢弘气度。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为社会和谐营造良好的道德基础。
2013年9月,习近平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和提名奖获得者时说: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基石,是人际和谐的基础。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强大道德支撑,始终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战略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任务。2014年5月,习近平与北大师生座谈时也说过:一个人只有知其德,守其公德,严其私德,才能善用其德。修德不仅要胸怀大志,而且要脚踏实地。认真修补公德和私德,学会劳动,学会节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卑,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