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千年的历史、⽂化凝炼⽽成的社会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千年灿烂历史⽂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我们重视⾃⾝修养,同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的进取精神。在历史的长河⾥,古往今来涌现出⽆数的中华民族优秀⼉⼥,他们已经成为社会公认的道德典范。下⾯是分享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哪些呢?欢迎阅读参考!
【篇⼀】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尊⽼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位的。⼀个⼈如果都不知道孝敬⽗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民。
  古⼈说:“⽼吾⽼,以及⼈之⽼;幼吾幼,以及⼈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的⽗母,还应该尊敬别的⽼⼈,爱护年幼的孩⼦,在全社会造成尊⽼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的责任。
  ⼦路借⽶
  ⼦路,春秋末鲁国⼈。在孔⼦的弟⼦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路⼩的时候家⾥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
  有⼀次,年⽼的⽗母想吃⽶饭,可是家⾥⼀点⽶也没有,怎么办?⼦路想到要是翻过⼏道⼭到亲戚家借点⽶,不就可以满⾜⽗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的⼦路翻⼭越岭⾛了⼗⼏⾥路,从亲戚家背回了⼀⼩袋⽶,看到⽗母吃上了⾹喷喷的⽶饭,⼦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路是⼀个勇敢孝顺的好孩⼦。
  彩⾐养亲
  唐朝有个姓杨的⼈,家贫如洗,但⼗分孝道,靠讨饭养其⽗母。故⼈们叫他杨乞。他所讨⾷物,都带回家中奉献双亲。⽗母没有尝过,他虽然饥饿也不敢先尝。如有酒时,就跪下捧给⽗母,等⽗母接过杯⼦即起来唱歌跳舞就像⼩孩⼦⼀样,使⽗母快乐。有⼈怜悯他穷困,劝他给⼈家打⼯,⽤所得收⼊养亲。杨乞答道:“⽗母年迈,若为⼈家打⼯,离家太远,就不能及时奉侍他们。”听的⼈感到他真是个孝⼦。后来⽗母去世了,他⼜乞讨棺⽊安葬。每逢初⼀、⼗五,就拿着⾷物去墓前哭祭。
  有诗赞⽈:“乞酒奉亲尽礼仪,⾼歌跳舞学娇姿;娱亲精彩引欢笑,满室春风不断吹。”
【篇⼆】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尊师敬长
  “春蚕到死丝⽅尽,蜡炬成灰泪始⼲”。⽼师,就象燃烧的蜡烛,⽤知识之光照亮学⽣的⼼灵,直到⽣命的终结。⽑泽东尊师美德故事
  作为新中国的伟⼤领袖⽑泽东不忘恩师的故事,更是给我们留下美谈,做出榜样。我们应该⽤⾃⼰的实际⾏动写好历史的续篇,这样才⽆愧于⾟勤培养我们的⽼师,⽆愧于我们的伟⼤时代。
  ⽑泽东是中国⼈民的伟⼤领袖,却始终尊敬⾃⼰的⽼师。1959年,⽑泽东回到了阔别32年的故乡——韶⼭,请韶⼭的⽼⼈们吃饭。⽑泽东亲⾃把⽼师让在⾸席,向他敬酒,表达⾃⼰对⽼师的敬意。
  ⽑泽东青年时代听过徐特⽴先⽣的课。当徐特⽴60寿⾠时,他特意写信向徐⽼祝贺。信中说:“您是我20年前的先⽣,您现在仍然是我的先⽣,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
  程门⽴雪
  杨时从⼩就聪明伶俐,四岁⼊村学,七岁就能写诗,⼋岁就能作赋,⼈称神童。他⼗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榜。他⼀⽣⽴志著书⽴说,曾在许多地⽅讲学,倍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书院,潜⼼攻读,写作教学。有⼀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步深造。有⼀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个正确答案,他俩⼀起去⽼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他们把⾐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不敢惊动打扰⽼师,就恭恭敬敬侍⽴在门外,等候先⽣醒来。这时,远⼭如⽟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的素装。杨时的⼀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过了良久,程颐⼀觉醒来,从窗⼝发现侍⽴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披雪,脚下的积雪已⼀尺多厚了,赶忙起⾝迎他俩进屋。
  后来,杨时学得程门⽴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先⽣”。此后,“程门⽴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篇三】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爱国爱民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明清之际爱国学者顾炎武的名⾔。
  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实践,每个时代都有⾃⼰的爱国爱民的志⼠和民族英雄。只要我们光⼤和发扬这⼀优秀的民族传统,团结⼀致,众志成城,就会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盛,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放出更加夺⽬的光彩。
  公元前342年屈原诞⽣于楚都丹阳,屈原⾃幼勤奋好学,胸怀⼤志。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政治,联齐抗秦,提倡“美政”。在屈原努⼒下,楚国国⼒有所增强。
  屈原为⼈性格耿直,却因在修订法规的时候,不愿听从上官⼤夫的话与之同流合污,再加上楚怀王的令尹⼦兰、上官⼤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不但阻⽌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
投⼊了秦国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涯。结果楚怀王在其幼⼦⼦兰等⼈的极⼒怂恿下被秦国诱去,囚死秦国。
  楚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并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国⼤将⽩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报国,却⽆⼒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怀恨投汨罗江*。百姓听到噩耗很悲痛,争先恐后的来打捞他的⼫体,结果⼀⽆所获。于是,有⼈⽤苇叶包了糯⽶饭,投进江中祭祀屈原,这种祭祀活动⼀年⼀年流传下来,渐渐成为⼀种风俗。
  林则徐禁烟
  林则徐是清朝后期⼀位的民族英雄。他任湖⼴总督期间,由于清政府*,英国强盗把⼀种叫鸦⽚的,源源不断的偷运进中国,毒害中国百姓。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林则徐⾯对这⼀切,⼗分焦急。他多次向皇帝上书,陈述鸦⽚的危害。道光皇帝接受了林则徐的建议,任命林则徐为钦差⼤⾂,负责禁烟。
  1839年3⽉,林则徐来到⼴州,禁烟运动迅速展开。6⽉3⽇,⼈们把缴获的鸦⽚全部投进硝烟池。顷刻间,鸦⽚全部销毁。林则徐为国家和民族做了⼀件⼤好事。虎门硝烟的壮举,给英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揭开了中国⼈民反帝⽃争的第⼀页。
【篇四】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谦虚礼貌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作为⼀种具体的⾏为来讲,就是指⼈们在待⼈接物时的⽂明举⽌,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礼貌。⽽礼貌的本质是表⽰对别⼈的尊重和友善,这种⼼理需求,是超越时代的,是永存的。然⽽,⼀个⼈如果只懂得礼貌的形式,却没有谦让之⼼,那么,他不会真正懂得礼貌,谦让也是谦虚、平等的表现,是礼貌的重要内涵。谦虚礼貌包含着我们的祖先对⾃然⽂化的骄傲和⾃豪,是中国⼈之所以成为中国⼈的根本特征之⼀。
  七岁之师
  春秋时期,孔⼦和他的学⽣们周游列国,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
  ⼀天,他们驾车去晋国。⼀个孩⼦在路当中堆碎⽯⽡⽚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孔⼦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的车!”。孩⼦指着地上说:“⽼⼈家,您看这是什么?”孔⼦⼀看,是⽤碎⽯⽡⽚摆的⼀座城。孩⼦⼜说:“您说,应该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被问住了。孔⼦觉得这孩⼦很懂得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岁啦?”孩⼦说:“我叫项橐,7
岁!”孔⼦对学⽣们说:“项橐7岁懂礼,他可以做我的⽼师啊!”
【篇五】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刻苦学习
  “书⼭有路勤为径,学海⽆涯苦作⾈”。中华民族⾃强不息的精神,在勤奋读书⽅⾯表现得格外突出。不论是善于治国的政治家,还是胸怀韬略的军事家;不论是思维敏捷的思想家,还是智慧超的科学家,他们之所以在事业上不同凡响,都是与他们从⼩的远⼤抱负分不开的。俗话说:“有志者⽴常志,⽆志者常⽴志”,⽴志,贵在少年。
  铁杵磨针
  唐朝⼤诗⼈李⽩,⼩时候不喜欢读书。⼀天,乘⽼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
  他来到⼭下⼩河边,见⼀位⽼婆婆,在⽯头上磨⼀根铁杵。李⽩很纳闷,上前问:“⽼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婆婆说:“我在磨针。”李⽩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怎么能磨成针呢?”⽼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
  聪明的李⽩听后,想到⾃⼰,⼼中惭愧,转⾝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终于成为有名的⼤诗⼈。
  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名叫孙敬,是知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的头发很长。他就⼀根绳⼦,⼀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低,绳⼦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