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学期文言文模拟语文综合检测试卷带答案
一、文言文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韩氏城新城,十五日而成。段乔为司空  , 有一县后二日,段乔执其变而囚之。囚者之子走告封人子高曰:“唯先生能活臣父之死,愿委之先生。”子高曰:“诺。”乃见段乔。自扶而上城。子高左右望曰:“美哉城乎!一大功矣,予必有厚赏矣!自古及今,功若此其大也,而能无有罪戮者,未有也。”子高出,段乔使人夜解其吏之束缚而出之。
(注释)①城:修筑城墙。②段乔:战国时韩国大臣,③司空;官名,主管建筑工程。④后:拖延。⑤封人:管理疆界的官。
话剧社要排演这个《吕氏春秋》中的故事,请完成相关任务。
(1)疏通词义。
①积累迁移法:
由《陈太丘友期行》中“期”的积累,迁移可知选文中“期十五日而成”的“期”是          之意。
②语境推断法:
根据语境,可推测选文中“段乔执其吏而囚之”的“囚”是          之意。
③查阅词典法:
参考《古汉语词典》中的相关义项,“未尝有也”中“尝”的意思是            , “段乔使人夜解其吏之束缚而出之”中的“使”的意思是          。(填序号)
尝:①品尝;②试探;③曾经    使:①假若;②旅造;③出使
(2)疏通句意(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美哉城乎!一大功矣,子必有厚赏矣!
(3)表情要恰当。
    囚者之子走告封人子高曰(表情甲):“唯先生能活臣父之死,愿委之先生。”
    子高曰(表情乙):“诺。”
A愤怒    B.急切    C.得意    D.镇定
①表情甲选择            , 因为         
②表情乙选择            , 因为         
(4)请帮助小华同学解答看完排演后的困惑。
小华:我好像没看懂啊!段乔为什么最终释放了那个被囚禁的官员?
我:这得益于封人子高精妙的劝说艺术:         
2.课外文言文 
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适①友人家,与主人共食。嫌淡而无味。主人既闻,乃益盐。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②有盐故。”薄暮至家,母已具食。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盐中。”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选自《百喻经》)
(注释)①适:到……去。②缘:因为。③味败:味觉败坏。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主人既/有而传之者
B.缘有盐/而两狼之并驱如
C.自念曰/成枯落
D.愚人食盐不/骨尽矣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反 为 其 患 天 下 之 事 皆 然 过 则 非 惟 无 益 反 害 之
(3)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3.课外阅读 
橘树
    陕西刘公,为兴化  , 有道士来献盆树,视之,则小橘,细才如指,弗受。刘有幼女,时六七岁,适值初度。道士云: 此不足供大人清玩,聊祝女公子福寿耳。乃受之。女一见,不胜爱悦,置诸闺房,朝夕护之惟恐伤。刘任满,橘盈把矣,是年初结实。简装将行,以橘重赘,谋弃之。女抱树娇啼。家人绐之曰: 暂去且将复来女信之涕始止。又恐为大力者负之而去,立视家人移栽墀下,乃行。
    女归,受庄氏聘。庄丙戌登进士,为兴化令,夫人大喜。窃意十余年,橘不复存;及至。则橘已十围,实累累以千计。问之故役,皆云: 刘公去后,橘甚茂而不实,此其初结也。更奇之。庄任三年,繁实不懈;第四年,憔悴无少华。夫人曰: 君任此不久矣。 至秋,果解任。
    异史氏曰: 橘其有夙缘于女与?何遇之巧也。其实也似感恩,其不华也似伤离。物犹如此,而况于人乎?
(选自清·蒲松龄《聊斋志异》)
[注]①兴化令:福建兴化县县令。②绐(dài)之:哄骗。③墀(chí)下:台阶下的空地。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问之役________        ②更之________
③憔悴无华 ________        ④窃十余年________
(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暂 去 且 将 复 来 女 信 之 涕 始 止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刘任满,橘盈把矣,是年初结实。
②橘其有夙缘于女与?何遇之巧也。
(4)有人认为,蒲松龄志异小说以超现实的情节反映对现实生活的认识。结合《橘树》加以具体说明。   
4.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狼》)
    (乙)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行牧且荛。二豪贼劫持,反接  , 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贼易之,对饮酒,醉。一人去为市;一人卧,植刃道上。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因取刃杀之。
(节选自《童区寄传》)
(注释)①荛(ráo):打柴。②反接:反背着手捆起来。③虚所:集市。虚,同“墟”。④恒状:常有的样子。⑤易:轻视,这里是“不以为意”的意思。⑥为市:谈生意,指寻买主。⑦植:立。⑧微伺:偷偷地看。
(1)解释下列语句中画线词的含义。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行甚远 ________                        ②其一坐于前________
③布其口 ________                        ④逾四十里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两狼之并驱如故    三十
B.悟前狼假寐        去后
C.虚所卖之          知为知之
D.缚背刃            意将隧入攻其后也
(3)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
(4)屠户和区寄在性格上有什么相似之处?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放翁家训
    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  , 令熟读经学,训以宽厚恭谨  , 勿令与浮薄者游处,自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吾此言,后人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
注释:①才锐,才思敏捷。②简束,约束和管教。③恭谨,恭敬、谨慎。④药石,良药。
(1)要想拥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魅力,我们应践行《放翁家训》中的(  )           
A.常加简束
B.志趣自成
C.宽厚恭谨
D.熟读经学
(2)下列语言材料,与文中“勿令与浮薄者游处”这句话的内涵无关联的一项是(  )           
A.《礼记·表记》有言:“故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可见人与人交往不可过于密切。
B.孟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古训强调了环境、朋友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C.子曰:“无友不如己者。”意在告诉我们不要结交和自己志趣不同的人。
D.诸葛亮谆谆告诫后主要做开明的君主,要“亲贤臣,远小人”。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狼(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行甚远 ________
担 ________
③意甚 ________
④狼亦矣 ________
⑤止增笑 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一犬坐于前。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3)汉语里有关狼的成语比较多,请任意写出3个。并想一想,从这些成语来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狼的形象是怎样的?   
(4)狼很狡猾,但最终自取灭亡,这则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7.对比阅读 
    (甲)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之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
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舐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之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敦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
①目似 ________
②将其喉________
不诬哉________
④此人何取而自患耶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