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
诗歌是文学领域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的良好文化涵养,所以自1993年诗歌鉴赏在高考试题中出现以来,就深受广大中学语文教师的好评。但由于考生文化底蕴薄弱,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直偏低。尤其是2002年高考的--诗歌鉴赏题打破以往客观选择题的命题方式,以主观表述的形式考查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这种命题方式的转变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诗歌鉴赏的难度。面对新的题型和要求,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呢?根据平时的体会,在这里我就意象鉴赏方面的问题谈一点肤浅的认识。
一、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意境”与“意象”是一组同义词,其细微区别在于:“意境”可指作品的全部或局部所描绘的图景及所融合的思想感情;“意象”可以只指一个词语或~gl词语。“意象”与“意境”的共同点具体说来就是内在的思想感情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是作者通过客观物体或外在的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其内心世界及思想感情。分析意境就是分析文学物象中所蕴含的意义;意象有着浓烈的主观意向和情绪彩,如“游子身上衣”,并不是表现一件普通的衣服,而是阳光普照般的母爱。
意象构成意境主要有两种情况:
其一,由一个意象构成一个意境。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诗中只有一个意象——墨梅。但这梅已非自然界
之梅,而是作者心中之梅,一树带着墨的有个性的梅。细细品味,我们能感受到诗中有一种狂放不羁、特立独行、安然自适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是通过这树梅形成的。这就是本诗的独特意境。一般咏物诗大都如此。
其二,意象组合形成意境,即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生活图景,形成一个整体意境。如李白的《送盂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洲。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由一系列单个的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藏情于景的逼真画面,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更显情深意浓。表面上这首诗句旬是写景,实际上却句句都在抒情,引发读者元尽的审美想象,形成了诗歌隽永的意境。
从上述两例我们可以发现,意象离不开意境,“梅”离开全诗意境,就失去了其在诗中的独特涵义;“孤帆”脱离原诗意境,也与眷眷离情无关。
二、把握诗歌意象的特点
意象的特点之一。就是有象征意义。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掌握每首诗歌中意象的象征意义。例如《沁园春·长沙》 ()中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段文字写了“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万类”等景物。“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象征烈火,红象征革命,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比喻,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
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象征着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和追求。
意象的特点之二,就是物我合一,情景交融。这是诗歌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授课中更应该讲深、讲透,让学生身临其境,和诗人产生共鸣,从而更准确地把握诗歌的主旨。如李煜《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则用“春水”这一意象来比喻愁怨的浓厚和不绝。此处诗人很自然地将“春水”和“闲愁”结合起来,做到了情与景的巧妙交融。
三、调动生活积累,展开联想想象去感受体验
想象不仅对于诗人的创造是一种必要,对于读者的欣赏也是一种必要。可以认为,诗人通过想象创造出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象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而感受、体验则是指以全部身心投入作品,心灵与心灵相交流,感情与感情相交流,对诗人的想象活动进行再经历和再体验。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间涉及意象达十一个之多,且有意象叠加之特性。展开我们丰富的想象,眼前有这么一些画面:枯藤绕在一棵老树上,树的枝桠上栖着一只乌鸦——耷拉着脑袋;古道上,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缓缓走着,远处太阳就要下山了,一个背着行囊的人目光流连,无声地叹息,此时西风阵阵。这样不难体味景的萧瑟、情的悲凉。或许有人要问:“小桥流水人家”不萧条吧?确实,它很清悠、温馨,传递出江南水乡特有的风味。但假使我们调动
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不难感觉这更增添了游子的思乡之愁。试想一下,一个远在他乡的人,或功名不就,或仕途不顺,或经商不利……凡此种种,总归是一失意人,面对“小桥流水人家”的安逸、和谐,岂不生发对家的向往和对自己人生失意的惆怅?何况又值“最难消遣”的黄昏,外加西风萧瑟,怎能不让人思绪万千?此时还可进一步揣摩意象,如可探讨:鸦为什么用“昏”来修饰,“老”可不可以?“瘦马”换成“肥马”,效果会怎样……这样下去,收效肯定颇丰。
当然,要懂得欣赏诗歌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除了把意象融入诗歌教学中,还得培养学生对阅读、朗诵诗歌的兴趣,了解作者及有关背景,把握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点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