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分类指导:交际语境的诗歌鉴赏
一、概念阐释
所谓交际语境,是指为达成特定交际目的,针对某个话题、面向明确或潜在的读者进行的意义建构和交流活动。
语境要素有:作者、对象、目的、话题(事件)、文体、表达
题材类别有:酬和诗、送别诗、干谒诗、题画诗
古代诗歌鉴赏
时间
作者
题目
题材分类
2016年全国2卷
杜甫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题画诗、酬赠诗
2016年全国3卷
曹翰
《内宴奉诏作》
即事诗
2017年全国1卷
欧阳修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即事抒
2017年全国2卷
苏轼
《送子由使契丹》
送别诗
2017年全国3卷
白居易
《编集拙诗,成十一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题跋诗、酬赠诗
2018年全国2卷
陆游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
题跋诗
2019年全国2卷
杜荀鹤
《投长沙裴侍郎》
干谒诗
2020年全国1卷
陆龟蒙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应和诗
2020年新高考全国卷(山东卷)
杜甫
《赠别郑炼赴襄阳》
送别诗
2020年江苏卷
王安石
《送沈康知常州
送别诗
二、真题读解
(一)全国1卷《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公鉴裁精。
【解读】
诗歌情感、志趣的方法
1.历史文化语境:知人论世(时代特点、文化习俗等)
2.文本语境
意象的选取与表达
诗歌的章法(起承转合)
诗歌的遣词用句
诗歌的艺术手法
3.情景语境
(1)作者:身份、境况、情绪
(2)对象(明确、潜在):身份、境况、心态及与作者的关系
(3)事件
(4)目的
5. 表达:语气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答案:BE
(二)高考新课标Ⅱ卷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解读】
苏轼(大宋朝臣)
兄弟层面:此次出使,绝不可追求盛名,必须小心谨慎,安全而归。
朝臣层面:此次出使承载着国家尊严,出使契丹既要不辱使命,更要不失大国风范,在契丹君主面前显示国威。
子由(宋朝使者、弟兄关系)
出使契丹(外交事件)
写诗送别,尽劝慰告诫之意
谆谆叮嘱、劝勉有加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答案:B
三、巩固训练
(一)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解读】
写了什么:朋友生病未能赴约、写信给我,我表明自己只教书也未出游,希望友人早日康复一起游玩
表达什么:未能赏景的遗憾,对闲情雅致的追求,对友人的祝愿,对未来的期待
陆龟蒙:教书
皮日休:朋友、生病(眼疾)、闭门不出
奉和 见寄次韵: 酬和朋友因生病难以赴约而写诗给我的和韵诗
回应友人、表达己志
温情、委婉、祝福
【真题】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答案:A
15.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二)
送沈康知常州
王安石
作客兰陵迹已陈①,为传谣俗记州民。
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②相仍市井贫。
常恐劳人轻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轮。
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
注:①兰陵:古地名,诗中代指常州。嘉佑二年王安石知常州,嘉佑三年诏沈康知常州。
②厨传:古代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处所。
【解读】
过去自己知常州时所见:
土地贫瘠,田地荒芜;过客频传,百姓生活贫苦;常州风景秀丽,春宜人
所感:害怕官员轻视百姓,对自己过去的治理不甚满意,感到惆怅
对你:你是优秀人才,很高兴你担任常州知州,对你充满期待
宋朝官员
宋朝官员,继任官员
送别沈康前往常州担任常州知州
交代常州民情,嘱托期望
深沉、期望
【真题】
9.如果你是沈康,通过这首送别诗,你会得到关于常州的哪些信息?请简要分析。
答案:由“田畴薄”“市井贫”等可知农事荒废、民生艰难;由“厨传相仍”可知官场徒悦过客,不恤百姓;由“荆溪两岸春”可知自然风景优美。
10.诗歌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对常州百姓得到一个优秀父母官的欣喜之情;对常州治理未能尽如人愿的惆怅之情;对沈康此去政通人和的期许之情;对常州秀美山水的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