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知识一:诗歌的特点与鉴赏
一、诗歌的文体特征
诗歌是世界上形式最古老、语言最凝练、抒情性最强且近乎音乐的文学体裁。诗歌原是诗与歌的合称,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一起,统称为诗歌。《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朱光潜则从形式和实质两方面区别诗与散文,给诗下了这样的定义:“诗是具有音律的纯文学。”并指出:“诗是一种音乐,也是一一种语言。 音乐只有纯形式的节奏,没有语言的节奏,诗则兼而有之:”这些言论,大致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
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在所有文学体裁中,诗歌是一种最精练的文学样式。散文、小说、戏剧都可以不受篇幅的严格限制,灵活自由地叙事、抒情、议论。而诗歌,特别是近体诗,不仅篇幅字数受限,而且还要受韵律的限制。所以,诗人必须要用最少的语言,反映出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与情感内容。这就要求诗人在表达时选取最能反映生活本贡或最富有特征的事物,道过最富有表现力的形象和精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地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感情。
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在各种文学形式中,诗歌是一种“形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艺术形式,它的主要功能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虽然任何文学作品都滲透者作者的思想感情,但跟散文、小说、戏剧相比,诗歌的感情彩更强烈、更鲜明,所以说,诗歌是一种最富于感情彩的文学样式。“诗言志”的“志”,就是指诗人的思想感情。抒情诗自不待言,就是叙事诗,也必须饱含情感;无情而叙事,往往会使人感到淡乎寡味,缺乏艺术感染力。在饱含情感这一点上,白居易的《长恨歌》堪称典范。诗人不仅让我们了解到李、杨悲剧的始末,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主人公痛彻心扉的相思相恋之苦。白居易就非常深刻地认识到诗歌的这一特点,他说:“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现代著名抒情诗人郭小川也说:“没有感情,就没有诗。”
第三,语言凝练而富于形象性。诗歌要在有限的篇幅和字数中传达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诗歌的语言必须高度精练而生动。而要做到语言精练,就要求诗人必须对篇、章、句、字进行反复锤炼。诗歌史上,流传者不少诗人锤炼语言的故事,如唐代苦吟诗人贾岛与韩愈“推敲”诗句的故事,我们都非常熟悉。贾岛还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名句,由此可以想见其作诗的艰难。杜甫也说:“为人性僻既住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由此也可看出他对诗歌语言艺术的矻矻追求。也正因为如此,杜甫诗中的“惊人”之句
比比皆是。诗歌的语言不仅要求精练,还要求形象。诗歌要用形象思维,诗人抒情言志,要能够捕捉生活中那些最能激起人们感情的事物(包括人)或自然界中的某些现象进行高度的集中与概括,形成饱含着思想感情的、极富感染力的具体境界,即诗境或意境。这种境界,往往是高度典型化了的。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第四,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具有音乐美。诗歌是音乐与舞蹈的李生兄弟,因此,如果没有节奏与韵律,也就不成其为诗了。节奏鲜明,是要求诗歌请言的高低、轻重和停顿有规律地交错出现,形成诗句的抑扬顿挫;韵律和谐,既要求诗歌要押韵,同时还要求句中平声字与仄声宇交错运用,从而达到读起来朗朗上口,富于音乐效果。
二、诗歌的分类
汉语诗歌根据其形式的不同,可分为旧体诗与新体诗两大类。
旧体诗即中国古代诗歌,又大体分为两大类: 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等。以“歌”“歌行”“引”曲”“吟”等为题的诗歌,都属于古体诗。古体诗不受格律限制,不要求对仗,押韵也较自由。以每句的字数划分,古体字主要有四言、五言
、七言和杂言诗几种。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分为“绝句”和“律诗”两种。律诗一般每首八句,中间四句要求对仗,其学数、音律、平仄都有严格要求。按字数和句数划分,律诗又可分为五言律诗(五律)、七言律诗(七律)、五言排律、七言排律等。排律是律诗的铺排延伸,其句数少则十余句,多则数十上百句;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要求对仗。绝句其实就是律诗的戴断,或截前四句,或截后四句,或截中间四句。跟律诗一样,绝句也分五言绝句(五绝)、七言绝句(七绝)和六言绝句等。
古典诗歌发展到唐宋元明清时期,又出现了词、散曲等新形式。词是隋唐时期出现的一种新诗体, 因为是配合音乐歌唱的歌曲的歌词,所以也叫曲子词,别称长短句、诗余,乐府、倚声、曲子词、琴趣等。词的一段称为一阕或一片。 最常见的词是两阕,即上下阕(或曰上下片),此外有一阕的词,如《如梦令》 《调笑令》等;有三阕的词,如《兰陵王》 《威氏》等,有四阕的词,如《莺啼序》,词按共字数长短分为小令和长调两种,长调也称慢词。曲指散曲,是金元时期最盛行的一种新诗体。其形式虽然也是长短句,但字数的规定远没有词那么严格,它可在规定的字数之外增加衬字,因而曲更能尽长短变化之能事。曲的用韵也较词韵宽松得多。曲的体式主要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小令,指单首曲子,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套数,是同一宫调中的曲子连贯而成的一套组曲,至少是
三曲,多则几十曲;不论曲子多少。都必须押同一个韵,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新体诗也叫新诗,就是现代白话诗,是“五四”运动以来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诗体。新诗形式自由,基本不受句数、格律等的限制,句无定字,篇无定句,押韵也较宽松,所以通常也叫自由体诗。
按内容划分,诗歌又可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类。抒情诗侧重感情的倾诉,叙事诗则重在故事情节的叙述与人物形象的刻画。与西方文学相比,中国古代的叙事诗最为发达,取得的成就也最高;叙事诗则相对要逊一些。
三、诗歌的鉴赏
诗歌由于表现形式的独特性,要进行鉴赏并不容易。尤其是古典诗歌,由于时代相隔久远,所反映的社会与今天有异,创作有其特殊殊性,加上语言的障碍,要读懂颇不容易。它要求阅读者具备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知识、艺术理论修养、诗词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以及生活阅历和人生历练等。限于篇幅,这里简单谈谈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
古代诗歌鉴赏(一)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生平及时代背景
“诗言志”是我因古典诗歌的悠久传统,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多为诗人自我形象,或者说间接地、或多或少地带有诗人的影子。因此,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和人生遭际,能使读者体会到其诗作的思想和情感。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孟子·万章下》这就是说,要真正理解作品,就必须“知其人”“论其世”,即要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感情、为人品德,也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鲁迅先生也曾说:“......我以为倘要论文, 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因为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作家的作品和作者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所产生的时代有密切关系,因此,要真正读懂作品,就必须先对作家的生平,思想及其时代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没有这一点,我们的欣赏就是盲目的,甚至很可能是歪曲的。例如,要是我们不了解李煜先是一国之君后是阶下囚的身世,怎能理解他那首《虞美人》以及其他作品所表现的亡国之痛、悔恨之情;如果我们不知道陈子昂随同武攸宜征讨契丹时的特殊遭际,怎能理解《登幽州台歌》那与“天地悠悠”一般深广的忧患与悲愤之情。
因此,要能正确地欣赏诗歌,比较准确地把握其思想蕴含,秘诀只有一个,那就是:了解诗人的身世经历,并深人到诗人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氛围中去感受。
(二)认识意象,领悟意境
阅读欣赏诗歌,只有抓住诗歌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涵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领悟到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和抒发的情感,从而真正读懂诗歌。
古典诗歌往往借助客观事物形象(景物、山川、草木等),表现诗人的主观情感。进入诗歌的事物形象,已经不仅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更含有作者之“意”的形象,即“意象”。诗歌中的一些惯用意象往往有特定的用法,寓繁于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许多诗歌语汇,由于历史的积淀,而被赋予特定的涵义,能形成特定的诗歌意象,如送别诗中常用“柳”“月”“长亭”等意象,抒愁写恨诗歌常用“流水”“春雨”“春草”等意象,若涉及游子之思,则有“浮云”“落日”“转蓬”“芳草萋萋”一类意象。
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也就是所谓思与境谐、
境与意会、神与境合、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诗人常常通过选择意象,来构成意境,在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中,表现诗人的感情、意趣。诗人用语言符号创造的种种意境,只有靠读者想象复原,才能引发共鸣,正如巴尔扎克所说:“真正懂诗的人,会把作者诗句中只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放到自己心中去发展。”因此,我们欣赏诗歌,必须善于体味意境。要抓住诗歌的画面和气氛去理解“此时、此景”中的此人此情,物我交融,既入乎其内,了解诗人所咏之物木身的特性;又出乎其外,把握其中暗示的具有某种美学价值的寄托和象征意义。
分析诗歌的意境,通常有寻景(寻写了哪些景物)、构境(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析情(分析这个画面渗透出怎样的情调)三个步骤,最终归到“情”(志)上。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但也可以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以乐景写哀,以哀最写乐,有时更见其哀、乐之深沉、浓厚。
(三)掌握诗歌的常用表达手法
诗歌由于受到字数、格律和声韵等多种限制,特别要求精练概括,叙述中常常有跳跃性。我们鉴赏诗歌,还需懂得一些诗歌作法, 如省略、错位、比兴、用典、对偶、夸张等。汉
乐府《战城南》“战城南,死郭北”:或战死于城南,或战死于郭北,极言战死者之多,上句省略“死”,下句省略“战”,形成互文;“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含弟》)“白露”被拆散颠倒了,形成错位,然而景宛如画出,句式也因对仗更加好看动听了;中国古典诗歌有寄托象征的传统,诗人有时不敢或不愿把自己的政治见解明白说出,而用隐晦曲折的手法表现出来,有时为了使诗歌显得含蓄蕴藉,也故意隐去真意,用其他事物来比兴,“楚雨含情皆有托”,如屈原的诗歌中常用“香草美人以喻君子”;典故的运用也是古典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典可分两类:语典,即就语言形式言,是前人运用过的;事典,即出处与某一故事有关。鉴赏诗歌时,如果知道是用典,就能更深一层了解其含意,品出其意味的浓厚。
(四)发挥联想,体验生活
鉴赏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艺术活动。诗歌一个重要的艺术特点就是跳跃性强,留下的空白大,供读者联想、补充,进行再创造。诗人的创作离不开想象和联想,读者读诗自然也离不开想象和联想。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欣赏诗歌(也包括欣赏其他文学作品)就是读者的一种再创造活动。诗贵新、贵凝练,诗人写作时,往往只截取感
情脉络中最有意味的一段,其余的便成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留待读者去联想;优秀的诗人总是不直接向读者灌输什么,他只是含蓄地点拨你,给你以天女散花般的想象的白由,让你自己去领悟其中的言外之意、韵外之旨,获得更丰富的诗意。
另外,诗歌是生活的反映,诗人创作必须有生活,读者鉴赏也要有生活。一首诗年轻时读来平淡无奇,等年事稍长重新读它的时候,便可能觉得大有深意。因为阅历丰富了,诗里所表现的生活也就能够体会得更深了。一切优秀诗歌的鉴赏,都离不开读者本人的生活经验。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