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诗歌鉴赏大全10篇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确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唐诗诗歌鉴赏大全,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唐诗诗歌鉴赏大全1
【年月】:唐
【】:元稹——《行宫》
【内容】:
寥落古行宫,宫花孤独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
字微之,河南河内人。幼孤,母郑贤而文,亲授书传。举明经书判入等,补校书郎。年五十三卒,赠尚
书右仆射。自少与白居易倡和,当时言诗者称元白,号为元白体。其集与居易同名长庆。
【解释】:
寥落:孤独冷落。
行宫:皇帝在京城之外的宫殿。
【赏析】:
这首诗平实,但很有概括力,也很含蓄,并给人以想象的天地,历史沧桑之感尽在不言之中。首句点明地点:古行宫;二句示意时间:红花盛开之季;三句介绍人物;白头宫女;四句描绘动作:闲坐说玄宗。构筑了一幅完好动人的图画。当年花容月貌,娇姿艳质,辗转落入宫中,孤独幽怨;如今青春消逝,红颜憔悴;闲坐无聊,只有谈论已往。此情此景,好不凄绝!
唐诗诗歌鉴赏大全2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解】:
1、鹳雀楼:在今山西省蒲县西南,传奇鹳雀经常栖息于此。
【韵译】: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漂浮,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评析】:
这是一首登高望远诗。寥寥数语,把景写得浩瀚壮阔,气魄雄浑,放眼宇宙之
无限,寓寄哲理之深沉。诗的两联皆用对仗,而且对得顺乎自然,气概充分,浩大无
边,浑然天成。“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被作为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遗芳
千古。
唐诗诗歌鉴赏大全3
:王建朝代:唐代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新嫁娘词》鉴赏中唐人以白描叙日常生活,往往曲尽人情。朱庆余《闺意上张水部》写洞房花烛夜后的新嫁娘,令人过目不忘;王建《新嫁娘词》内容如朱之续,艺术上亦不相让。古时常言新媳妇难当,在于夫婿之上还有公婆。夫婿称心还不行,还得婆婆顺眼,第一印象特殊重要。古代女子过门第三天(俗称“过三朝”),按例要下厨做菜,这风俗到清代还保持着,《儒林外史》二十七回:“南京的风俗,但凡新媳妇进门,三天就要到厨下去整理一样菜,发个利市”。画眉入时当然重要,拿味合口则更为紧要。所以新媳妇总会有几分忐忑担忧的。“三日入厨下”直赋其事,同时也交待出新婚的特定程序。
“洗手”本是操作中无关紧要的环节,写出来就有表现新妇慎重留神的成效——看来她是颇为内行,却分明有几分踌躇。缘由很简洁:“未谙姑(婆婆)食性”。考虑到姑食性的问题,颇见出新
妇的精细。同样一道羹汤,或许有说咸,有说淡。这里不仅有个客观好坏标准,还有个主观好恶标准。“知己不知彼”,是不能稳操胜券的。她需要参谋,还要考虑谁来参谋。夫婿么,十个男儿九马虎,他在回答母亲食性问题上,或许远不如对“画眉深浅”的问题来得那么叫人放心。而女儿才是最爱惜娘亲的,女儿的习惯往往来自母亲的习惯,食性亦然。所以新嫁娘准“小姑”。味”这东西,说不清而辨得出,不消问而只须请“尝”。小姑小到什么程度不得而知,总未成年,还很稚气。她或许心想尝汤而末敢僭先的,所以新嫂子要“遣”而尝之。姑嫂之间,嫂是尊长。对夫婿要低声问,对小姑则可“遣”矣。情事各别,均应服从于规定情景。这两句切合人物的身份和特定的生活情境,写得细腻传神。诗人写到“尝”字为止,以下的事情,就要由读者去补充了。这样反觉余味无穷,体裁的限制转化为表达的优长。由于诗人擅长描写特定情境下的特定心理,寥寥几笔便勾出了一个活敏捷现的慧黠的新嫁娘的形象,生活气息特殊深厚。
唐诗诗歌鉴赏大全4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赏析:
红豆,象征爱情与相思。相传古代有个征夫死在边地,他的妻子
在树下大恸而死,化为红豆,所以又名相思子。本诗四句正好分别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通过对红豆的赞美,寄予了最为深厚而真挚的相思。文辞清爽,构思新颖,余韵悠悠,情感细腻。
唐诗诗歌鉴赏大全5
《杂诗》
:无名氏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
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注解】:
1、著:吹入。
2、等是:等于。
3、杜鹃:鸟名,即子规。
【韵译】:
时令将近寒食,春雨绵绵春草萋萋;
春风过处苗麦摇摆,堤上杨柳依依。
这是为什么呵,我却有家归去不得?
唐诗大全杜鹃呵,不要在我耳边不停地悲啼。
【评析】:
这是歌咏游客居外不得返乡之情的诗。意思是在说寒食、清明将到,客居不能返
乡,却听得杜鹃悲泣,更为伤感,大有“每逢佳节倍思亲”之慨。诗的节奏独特,首
两句节拍为“一、二、三”,然而却谐绝句平仄韵,这是绝句中少见的。句写六朝往事
如梦,台城早已破败;三、四句写风景照旧,人世沧桑。触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
伤今。语言含蓄蕴藉,心情无限感伤。
唐诗诗歌鉴赏大全6
:王维朝代:唐代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译文及解释译文
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
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宜人。解释
(1)鹿柴(zhài):“柴”同“寨“,栅栏。此为地名。
(2)但:只。闻:听见。
(3)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古时同“影”。
(4) 照:照耀(着)。《鹿柴》英文译文 Quiet valley did not see anyone,      Can only hear the voice.
The afterglow of the setting sun in the deep forest,
As in the moss and pleasant scenery. 《鹿柴》赏析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王维特别宠爱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分。“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清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假如只读第一句,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但闻”二字颇可玩味。通常状况下,清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特殊丰富多彩的。然而此刻,这一切都沓无声息,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事实上是以局部的、临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期的空寂。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刚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
感就更加突出。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中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深林,原来就幽暗,
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清静与幽暗,虽分别诉之于听觉与视觉,但它们在人们总的印象中,却常属于一类,因此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依据常情,写深林的幽暗,应当着力描绘它不见阳光,这两句却特意写返景射入深林,照映的青苔上。读者猛然一看,会觉得这一抹斜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一线光亮,给林间青苔带来一丝暖意,或者说给整个深林带来一点生意。但细加体味,就会感到,无论就的主观意图或作品的客观效果来看,都恰与此相反。一味的幽暗有时反倒使人不觉其幽暗,而当一抹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时,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剧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特别是这“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漫长的幽暗。假如说,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
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衬幽暗。整首诗就像是在绝大部分用冷的画面上掺进了一点暖,结果反而使冷给人的印象更加突出。静美和壮美,是大自然的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