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杂记》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着读后感
《北平杂记》是一本由齐如山着作,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3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北平杂记》读后感(一):小书自有大情怀
【小书自有大情怀——读齐如山《北平杂记》】
近读齐如山先生的《北平杂记》,这果真是一本小书,小到几乎每篇文章齐先生都要强调“篇幅有限,不再赘述。”一方面确实空间受限,而更重要的是齐先生秉承了老北京学人的那股谦虚谨慎适可而止的神气,凡是翻阅典籍资料能查到的他绝不“锦上添花”,凡是大众熟知如数家珍的掌故他也绝不“我再强调三点”,凡是有更高明博学的方家专题研究的方向他更是绝不“乱点鸳鸯”,他反复明确地提出就是把一些大家不怎么熟悉的不怎么关注的不怎么重视的北平杂事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亲眼观察亲耳所闻亲笔记录下来,并且是尽量做到简短,让人在不那么冗长的时间里津津有味地回味被你忽略掉的北平点滴。
齐先生的文字虽然简短,却处处体现着对文化的尊重,而不像现如今把文化作为金钱目的
的幌子,比如写到天坛,我们都知道那是明清皇帝祭天祈福的大圜丘,至于怎么个祭法,谁去管他作甚!但齐先生借用珍贵的篇幅一字不漏地摘抄了《律吕正义后编》里对盛典的详细描写,这类原封不动的摘抄还有先农坛一处,却说皇帝老儿的事跟我们也是“吹皱一池春水”,但这种于细微处彰显中国文化的细节再不去注意和重视,那我们将不得不抛弃“文明古国”的美誉并最终与“现代文明”渐行渐远,而这不正成为可怕的现实吗?所以,齐先生原文摘抄这些看似繁文缛节的封建礼仪事小,忽略漠视文化遗产的流失却事关重大。
从这些朴实无华的文字中可以真切地体会到齐先生对北平的挚爱,而正是这份挚爱让他一直地都在关注观察观赏着这座即属于天子王公大臣名流达官显贵更属于万千籍籍无名平头百姓的城。小小的一本书,几乎谈遍了北平的历史、建筑、街道、巷陌、衣食住行、士农工商、民俗民风,他一生坚持的“书本以外东西”的治学方法在这里面淋漓尽致地展露无遗。用脚步去丈量城市的尺寸,用心去感知城市的精髓,用笔去记录城市的韵味,齐先生将他的“齐氏风土志”捧给了半个世纪后的我们,用最短的文字,表达最明确的意思,让读者不拘谨不郑重其事地富有仪式感的似乎要读什么鸿篇巨制,这就是齐先生带着我们在偌大的北平城里看看她的一砖一瓦、一点一滴、一事一物、一人一家,难道这些还不能让浮躁如当下的我们红着脸回归本真和心对话吗?
合上书,忽然间想到了孙燕姿的歌曲《我怀念的》,“我怀念的,是无话不说;我怀念的,是一起作梦;我怀念的,是争吵以后,还是想要爱你的冲动。”这虽是一首情歌,此刻却与我读罢齐先生这本书的感觉无限近似。精彩有趣的北平杂记,虽向往之却不能至,但庆幸的是,可以借着齐先生的文字去假装怀念,怀念与她的无话不说,怀念和她一起做一个文化传承的美梦,怀念与她一同经历历史的无情风浪拍打而在时代浪尖困惑的分歧争吵后爱更深情更浓。
感谢齐如山先生!让我们看到不为人知的北平。
《北平杂记》读后感(二):谈的是掌故,增的是新知
翻齐如山《北平杂记》毕,该书由《北平》、《北平怀旧》、《北平小掌故》三种小册子组成,《北平》篇幅最大,质量也最佳,《北平小掌故》其次,《北平怀旧》意思不大。齐氏文章,之前似乎没怎么读,大概因其总与梅兰芳的名字连在一起吧,一直打不起足够的兴趣来读。书是买了放在架上一两年了,这次随手抄起,居然没放下,见缝插针两三日翻完了。那时代人的文章,基本都拿得出手,齐氏又是个难得的不太把自己当士大夫供着的人,所以雅俗兼善,写得娓娓动人。虽多谈掌故,也颇增新知,比如伪造玉器血浸的办
法是把玉在油锅里炸熟,放进狗尸埋地下,经年取出即可;比如旧日银号歇业,怕人手里银票没来得及汇兑,专门租间门面兑换零散银票,一直等了二十多年,才彻底关门;比如旧日王公府第的女眷初一十五吃素,不信任自家厨子,都去某着名素菜馆叫菜,因其素得特别严苛,老板每日监工,葱姜蒜都不让进门……凡此种种,多是居庙堂之高或处江湖之远的清高文人们不屑记录的,却最可见民间生活的真实情态,下笔又不似民间艺人的鄙吝,确是难能可贵。自然也保持了名流的格调,谈北平家庭生活的和美,谈北平房屋多平层,因而空气流通好、日光充裕且易见“绝胜烟柳满皇都”的诗意等等,都雅而有质;至于谈故宫的酱缸、白云观道士与俄国公使的勾结、碧云寺前身为魏忠贤祠堂、朝阳门外东方甲乙木曾置大木,两人各骑一马分立大木两侧,彼此互相看不见之类掌故,又有浓郁的前朝遗老气味。总之不失为可以读着玩的很好的消遣之作。
《北平杂记》读后感(三):书里提到几个之前不太知道的地名
南苑的两个地名:新宫旧宫一个是明朝的行宫一个是清朝的行宫康熙还很喜欢去南苑后来废弃成现在这德行是因为南苑在慈禧太后时候为了筹措银两卖给农户了。这两个地方现在都有地铁站。
财神庙:据齐先生说,这个地方曾经是北京人大年初二必去之地,位于广安门外,现已不存。据网上说是后来修西三环时候给拆了,应在如今六里桥附近
芳草湖:位于今朝阳门外芳草地,看来原来有个湖?也有可能,毕竟东大桥曾经确实有个桥,那旁边有个湖也正常。
贤良寺:这个地点比较着名。老十三胤祥的宅子所在地,怡亲王死后改为贤良寺-雍正赐名。李鸿章就死在贤良寺,就在王府井东边协和西边那条街-金鱼胡同一带。据,民国时贤良寺对普通游人开放。清朝时,这里还是许多富贵人家操办丧事的场所,民国时,这里开设国殡仪馆,是北京最大的殡仪馆之一,灵柩多停于北墙内,使用到1950年以后停止。
如今反正是全拆光了。据说是88年改造之后的。
二道闸
这个之前没听说过,应该属于通惠河/运河一部分,在通州。据齐先生说,清末时期乃北京人消夏乘船的好去处,周围人声鼎沸生意兴隆。然而民国后开放北海公园大家就都去北
海划船了,公路铁路修好之后运河也逐渐废弃,此地没落了。现在在通州有二道闸市场。
槐花香 《北平杂记》读后感(四):君问归期未有期,我懂你的感慨
由于篇幅短小,我曾将此书定位为消磨睡前时光的关于旧京风情、人物掌故的读物。后来不知怎的入了境,跟着暮年的齐如山先生一同坐在槐花香弥漫的四合院里,听他一口京腔娓娓讲述着这个令他挚念如斯的城市的众生之相,大到紫禁城和皇家的逸闻种种,小到普通百姓的朴厚习俗,皆是津津有味。
此书由《北平》、《北平怀旧》、《北平小掌故》三书集结成册,从不一样的角度去回忆。
譬如《北平》中先生写前清宫禁,有三件事值得留心:紫禁城里的酱缸熏着了来访的洋人,从庚子年说要移动位置,一直到王朝灭亡都没执行;宫里的太监懒惰非常,皇帝不经过的地方从来不事洒扫,先生戊戌年进宫,太和殿外荒草满眼,丹墀上居然看到许多人粪;紫禁城西北角一带居然有很多太监的亲戚本家在住,饭铺、茶馆、赌局乃至大烟馆都无所不有??可见前清之腐败情形。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