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育语文《老人与海》教案
周次/课次 | 计划学时 | 1 | 教学对象 | ||||||||
课 题 | 老人与海 | 教学时间 | |||||||||
教 学 目 标 | 知识与学习水平 | ||||||||||
技能与学习水平 结合心理描写品味人物思想性格。 | |||||||||||
职业素养 体会老人身上不屈的性格和挑战自身的勇气对自己职业的影响; | |||||||||||
教 学 重 点 与 难 点 | 知识&技能 | 重点 | 难点 | ||||||||
引导学生体会心理描写在塑造人物性格上的作用。 | √ | ||||||||||
品味作品“电报式”的语言风格。 | √ | ||||||||||
教学设计说明 | |||||||||||
教学资源说明 | PPT、音视频频等相关资料; 中职易班平台 | ||||||||||
教 学 活 动 流 程 | 教学步骤与内容 | 教学组织形式/方法 | 达成目标 | ||||||||
一、研读细赏。 1.请同学从以下几个方面复述老人与大马林鱼搏斗的情景(可由多人互相提示补充完成),同时对比学生的复述语言同小说的语言,引导学生品味海明威简朴、客观的描述。 (1)搏斗中的老人; (2)搏斗中的大马林鱼; (3)搏斗的结果。 2.问题研讨。 (1)搏斗中老人获胜的原因是什么? 在这场勇气、毅力和坚韧的较量中,毅力支撑着老人的身体,希望支撑着老人的精神,而经验使老人获得希望。年老的圣地亚哥用智慧而不是靠仅有的体力,用知识和机智而不是靠仅存的傲慢来支撑自己,最后取得了这一次的胜利。 (2)老人在内心中对大马林鱼持什么态度? 大马林鱼是作者讴歌的对象,文中在写老人扎死它的同时,又带着不无赞扬的语气写大马林鱼的高与大,给读者展示它的力与美。“我从没见过比你更庞大、更美丽、更沉着或更崇高的东西,老弟。来,把我害死吧。我不在乎谁害死谁。”看来,在老人眼中,大马林鱼代表了坚强和勇猛,是一个真正的对手和老人梦寐以求的东西。 (3)体会文中圣地亚哥老人的内心独白,谈一谈你对他的印象。 老人是海明威塑造的众多“硬汉”中最完美的形象,他是真正具有男子汉气概的人。他没有从危险、残酷的现实中“退却”,而是勇敢地接受现实;他凭借自己的意志力创造了现实,赢得了哪怕是非常短暂但最终惨败的胜利。在海明威的笔下,老人是个要竭力超越自身极限的人。 二、拓展延伸。 有人评价《老人与海》是一曲英雄主义的赞歌。故事中的老人尽管一开始就处于不利地位,84天都没有捕到鱼,别的渔夫都把他看成失败者,而且还“消瘦而憔悴”,手上有“刻得很深的伤疤”,没钱买吃的,然而他的英勇却正在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在第85天决心“驶向远方”去钓大鱼。真的钓上一条从未见过的大鱼。明知自己力量有限,还是拿出“我跟你奉陪到底”的意志。当第一条鲨鱼来袭击,并吃掉了大鱼约40磅肉后,老人想的是“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对此,你怎样看? (学生畅所欲言) 说明:这个题目应该是体味本课的关键,同时也是欣赏品味海明威作品的关键。海明威正是以他推崇和追求的一系列“硬汉”形象,“最大限度地表现人面对厄运和暴力所能激发的肉体和精神的力量,以及在失败面前所能表现出来的勇气和风度”来张扬他的人生观念:“人生充满不幸和灾难,人生无论怎样都只能是一场悲剧,然而只要有这种精神和风度,人就能在明知会失败仍要拼搏的悲剧中显示出生命的价值和人格的尊严。”(《二十世纪美国小说史》傅景川著)由于题目的表述,学生对作品本身的理解不会有歧义。至于在价值取向上可以允许学生有多元的、宽泛的判断及选择。 | 对学过的内容进行巩固,加深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明确学习目标。 | ||||||||||
二、赏析探究 1、选材与组材:课文写两对父子是否多余? 文中写两对父子是因为写一对父子的表现固然可以,但从本文来看,写两对并不多余。因为前一对父子之间那种平等、尊重、信任的表现在下一对父子“我”和儿子的身上得到延续和发展,说明“我”深受父亲的影响,很好地继承了父亲教育孩子的观念,也使得“父子成兄弟”更具有说服性,也更能表现出作者希望“父亲们”应该尊重孩子,民主平等地对待孩子的愿望,深化了主题。 2.语言品味。 这篇课文在语言上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汪曾祺的散文没有说教,他对事物的细致描绘,瞬间的真情流露,已到了返璞归真的境界,不像某些散文浮夸造作,也不像某些散文居高临下,他的散文是一种感身边的事,用恬静之心、朴实之情,化伤痛为淡泊。他的散文是一杯铁观音,看似无味,细品方知甘甜,清幽宁静,有一种儒生的雅致。汪曾祺自己说:“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聚焦到课文的2-4节:作者运用叙述的表达方式写了很多关于父亲的事情,每一句话都能让我们看懂,并不故作高深,晦涩难懂,比如:课文第四节“他画画时,我在旁边看,其余时间由我自己乱翻画谱,瞎抹。”用短短的一句话,就写到了我和父亲的日常生活,特别是“瞎抹”二字,用了很朴实的语言却道出了当时二人之间十分融洽的关系,父亲能允许“我”在那乱涂乱画而不加以阻止,体现了父亲用了一种非常尊重和鼓励的方式来让“我”自主学习。这就是汪曾祺先生的语言特点,“用平凡朴质的文字,搭构了一座耐人寻味的城堡。”除此之外,文中还有不少这样的语言,又比如: “他养过花,他养的一盆素心兰在我母亲病故那年死了,从此他就不再养花。”(第2节) “父亲那么大的人陪着几个孩子玩了一下午,还挺高兴。”(第4节) “我们对儿子和同学之间的义气缺乏理解,对他的感情不够尊重。他的同学在我们家一直住了四十多天,才离去。”( 第5节) “对儿子的几次恋爱,我采取的态度是‘闻而不问’。”(第6节) “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第7节)总结:汪曾祺先生作品的语言特点,那就是清新朴实,优雅自然。 3.大处着眼,细处落笔。 文章开篇点题。接着通过第一个“父亲”的一些典型事例推出“多年父子成兄弟”的中心,然后通过第二个“父亲”的系列事例证明这一论断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最后通过议论深化了中心,旗帜鲜明地批评了一些现状,并提出了建议。那些都是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小事情,一些生活琐事。他们之间并没有像史诗、传奇那么荡气回肠,但是正是这些小事让我们觉得他们之间那种父子之间的温情,对读者来说也更具说服力,这就是写作上“以小见大”的写作范例,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 三、拓展延伸 1.“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 用小题材表现大主题。“小题材”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一个细节,可以是整体中的一个小部分,也可以是一件小物品、一只小动物、一颗小植物、一个小人物;“大主题”则可以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也可以是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份情感、一种思考。从凡人小事中发现“亮点”,悟出道理,揭示主题。把“以小见大”引入写人技巧之中,从凡人小事中发现人物的“亮点”,激发作者用真情实感写人,把人物写得有血有肉,有声有,使得感情表达得深厚,细腻,感人,从而揭示意想不到的主题,让主题达到深化的效果。 为了“多年父子成兄弟”这种不一般的关系,作者写了几个细小之事: “在我写过一阵‘圭峰碑’和‘多宝塔’以后,他建议我写写‘张猛龙’”; “在家里,他拉胡琴,我唱,我的同学有几个能唱戏的。”《背影》中相关语句 从细节、小事出发,才能让读者真正被作者所打动。 2.迁移延伸,融于生活 对平等关系的思考: 观看郑渊洁的采访以及他为他父亲写的通话,周恩来和邓颖超的八互原则;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尊重,其实不仅仅应该存在于父子之间,母子间,它还应体现在夫妻之间、师生之间、社会成员之间。 对人生的启迪。 | PPT呈现: 1.主要问题 2.关键语句 3.关键性答案 PPT依次呈现: 1.主要问题 2.关键性语句 总结 | 抓住教学重点,品味心理描写 了解“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 |||||||||
五、小结 首先,分析了课文的组材特点,也对兄弟式父子关系的内涵进行了解读。 其次,对这篇课文的语言进行了分析。本文以叙述为主,说故事,拉家常,但在作者平淡质朴、娓娓道来的叙说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浓浓的父爱,也领悟到了文章蕴涵着的一种返璞归真的大智慧。全文语言清新朴实,优雅自然。老人与海教案 接着,对本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进行了学习。 “以小见大”就是能从生活中细小之事、微小之物中挖掘出其不寻常的内涵。或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或揭示事物的本质,或蕴涵深刻的哲理,或引发了一定程度的社会思考。 小结:这是一篇描述父子关系的散文,作者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刻画了两个可爱而又可敬的父亲形象,同时也批评了那些试图用自己理想的模式来塑造孩子的父母,指出他们的想法和做法是不可行的,甚至是愚蠢的。 | 总结归纳本学习的学习内容 | ||||||||||
课外作业 | 1. 阅读原著《老人与海》,并写600字左右的读后感。 | ||||||||||
作业批改情况 | |||||||||||
教学反思 | |||||||||||
板书设计:
老人与海
海明威
老人(弱)——年老体衰 精疲力竭
勇气、毅力、坚韧
大马林鱼(强)——身长 力大
力 量 与 美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