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声音与声画关系
【学习要点】
1.声音塑造空间的作用。
2.声音灵活调度时空的叙事能力。
3.声音的情绪性。
4.声画关系类型。
电影声音的特性
一、可见的和不可见的声音
早期的有声片,比较强调声音和画面的同步性,当时的制作观众对电影可以复制人声非常着迷,所以电影中有大量的对话,声轨铺得满满的,以至于那时的电影被称为话唠电影(talky pictures),虽然也运用音效,但多自然地发源于画面中,这种声音就是可见的声音,即有画面声源的声音。
很快制作者发现了这类方法的局限,他们开始到另一种能使电影叙事更灵活的声音手段“不可见的声音
”,就是声源并不从画面内发出而来自银幕以外,这可以扩展电影的银幕空间,能给观众视觉以外的信息,而有更强的戏剧效果。不可见的声音在功能上几乎可以相当于独立的“形象”,承载相当于画面能够传递的信息。
为什么不可见声音可以发挥这么大的作用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周围大部分的声音都是不可见的,和视觉不同步,因为我们会认为声音不重要或者没必要知道声源在哪儿。意识到这一点,电影制作者经常在电影中用声音这个可以提供信息独立的叙事元素。声音的这个用法可以让人建立形象而不是靠复制形象。比如听到关门声,我们便能判断有人离开房间了,即使并没有真地看到。这样摄影机就从很多日常琐事中解放出来,而专注于更有意义的形象。这一点对于电影表现人的反应很重要,摄影机可以离开说话人而记录听者的反应。
在很多情况下,不可见的声音(无画面内声源的声音)可以比伴随形象的声音更有效果。一个“声音形象”能够引发我们对形象的想象,表现效果远远要超过直接呈现出的形象。在恐怖片中,声音的这种用法更为常见,无声源形象的声音能创造出完整的恐怖气氛,能够加强和提升观众的心理紧张程度,门铃的叮当声、细碎的脚步声、吱呀作响的楼梯、开门的吱
嘎声、深夜狼的嗥叫,甚至任何不明物体的声音都会加剧紧张恐惧的氛围,这种心理效果是声画同步呈现永远达不到的。
在现代电影语言中,声音经常还被作为独立情节元素,省略地表现动作结果或者人的反应,使故事有出人意料的效果,特别是在喜剧片和动作片中最为常用。
总之,声音能独立地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而不仅仅是画面的附属,成为独立的“形象”,是电影语言不断进化、电影特性不断被开掘的结果。
二、声音结构三维空间
声音进入电影之后改变了拍摄方法,因为声音具备强有力的塑造、拓展空间的能力,环境中的声音深度可以大大加强二维画面的空间感。声音对空间的塑造可以通过对音质、音量、清晰度、混响、音调的控制来反映摄影机和主体在画面中的相对距离,使主体接近或者远离而产生空间的深度感。还可以通过画外空间的声音塑造打破二维画面的平面感,让观众能够感受到银幕空间‘‘场”的存在。
“声音结构三维空间”是声音对电影的重要贡献,也是电影语言成熟的标志之一
电影声音的分类及其功能
电影声音的基本分类如下。
按照声源的特点对声音分类:人声、自然音响、音乐
按照声音的录制方式分为:
同期声——对白、自然音响、动作音响
配音——对白配音、解说和画外音、动效、音乐
一、对白
舞台有对话的限制,必须让每一个观众都能听到演员的台词,对话中有必要的停顿;电影没有这个限制,电影中的对话可以交叠,打碎句子,甚至把打断后的句子剪辑在不同的时间里,只要保留关键和不失去戏剧力量。如果过于依赖用对话传达剧情信息,会减弱电影性,影片在视觉上不免单调。作为一般性的规则,电影中的对话应该从属于画面,而另一个重要的原则是对话应该尽量避免和视觉内容重复,如果对话传达的信息能用形象更有效果地表达的话,那影片的电影性和运动感必然会减弱。
对话意味着信息,在一个相对静态的画面里,只要其中的人物开口说话,观众的注意
力立即被对话吸引,观众就不会去注意画面中的其他因素,因此从这个角度说,对话会妨碍其他视听元素的表现,对话过多和过于冗长,信息量小、冲突不够都会造成场面的沉闷。另外人在淡话时运动量小,它限制了运动,节奏缓慢,很容易使观众感到单调乏味,对话为主的影片必然使画面视觉上处于寻声源的从属地位,而很难实现有效的表达,看上去也难免沉闷。
二、音效
我们生活在声音充斥的环境中,环境音响是电影建立生活真实感必要的视昕材料,除此之外,从总体上讲的音效对于电影叙事和情绪表达两方面都有贡献。
叙事功能
音效可以传达环境信息,有丰富的视觉感。在电影叙事中,音效除了能和画面配合塑造更逼真和生活化的场景外,还能够作为叙事的动力,打破原有画面内的平衡状态,使故事向前推进。我们经常看到电影中,突然出现的画外声音如电话铃声、打碎东西的声音使原场面陡然变化,新的矛盾或事件出现,这是电影剧作的常用方法。同时音效的这种用法也更符合电影特性,使电影叙事的节奏更为紧凑。
情绪表达功能
音响可以创造出一个声音环境、形成真实的幻象,可以烘托出一种情绪气氛。声音本身也有情绪,有些自然音响本身的情绪感、节奏感在电影的特定情绪中会得到强化,甚至夸张。
如电影《美丽上海》中浙沥的雨声烘托每个人心里那解不开的愁绪,像电影《罗生门》那样的瓢泼大雨对于冲刷人灵魂的淋漓感,此时的音效和场景一起构成了电影烘托情绪表达主题的意象,并不是完
全独立的表现。
另一种情况是声音与故事情节没有直接关系,也没有出现相对应的视觉形象,只是作为场景情绪元素,比如火车疾驶开过的声音经常用在人物心神不宁能面临抉择的情境下,火车的视觉形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音效能够很好地把情绪带出来。有时对声音的反常处理更能强化戏剧效果,这种用法经常出现在超现实风格的电影中。
《公民凯恩》中苏珊的歌剧院演出段落,对苏珊失去控制痛苦的高音作了奇妙的处理,巧妙地表现了人物疲累和绝望的心理状态;类似的例子还有《疾走罗拉》中罗拉在的高
声尖叫、《铁皮鼓》中奥斯卡的可以震碎玻璃的尖叫都被夸张地表现了出来。
电影和声音的最重要的共同之处是它们都可以创造出时间的节奏感,很多银幕上的物体运动都有自身的节奏感,在风中摇摆的树、正在走路的人、飞驰的马、快速开过的摩托车,或者流水线上正在装瓶盖的瓶子,所有这些运动物体都有一种自身的节奏,观看它们时从人的直觉上非常需要可以相配合的有节奏的声音。
另外一种节奏模式是由故事情节提供的,情节发展的快慢,对白和讲话的语速,还有剪辑的频率和镜头长度也给了电影独特的节奏特征。
声音的转场功能
声音是电影极其重要的转场手段,它不仅可以使上下镜头问建立联系,还可以使画面的转换实现自然的过渡,减小视觉的跳跃感。
声音转场的基本类型有:声音延宕、声音前置、声音的交叠、相似声音的剪接等,这主要是从处理前后场景、镜头中声音的方式来划分的。
声音延宕是将上一个场景中的声音保留到下个场景中,使上下画面的连接看上去连贯;声音前置则相反,指下一场景声音提前进入上个场景画面中;声音交叠是指利用上下场景声音的物理特性使两个场景的声音相叠,实现流畅的转场;相似声音剪辑是上下场景声音在音强、音质、音高方面相似而直接切换时声音变化的感觉不明显,从而实现流畅的转场。
三、电影音乐
电影和音乐关系密切
一切艺术在本质上都是接近音乐的,音乐所表达的内容不是直接而具体的,但它在激起人的情感和情绪方面的反应是最准确和细腻的。这种能力是其他任何视听形式所不具备的,音乐情感表达的强度和直接性也超过了所有的艺术形式。音乐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不司能像对话和自然音响那样与具体声源有
着直接的联系,以及像视觉元素那样具体准确地表现客观表象。音乐所表现的更多不属于题材本身,而是对题材的情感关系。音乐的情绪调子决定了电影画面的气氛、神韵、情绪。电影电视中的音乐不同于纯音乐之处在于音乐服务于电影的具体空间和叙事情境,与人物性格、情感状态、故事的发展走向有直接的关系。
电影音乐对观众的反应有惊人的影响,很大地丰富和提升观众对电影的情感反应。它可以获得这样的效果:强化视觉画面中的情感内容,刺激画面中的运动感,暗示或传达画面不能单独表现的情感。因为音乐是画面的一个组成部分,处于较为从属的位置,只有与画面能发生联系,并能有效提升画面表现的音乐才是好的电影配乐。好的音乐应该是有意义的结构性元素。
电影音乐一般意义上功能
电影配乐能够创造具有结构意义的节奏和刺激观众的情感反应,这是电影音乐最首要的功能。确立一场戏的情绪、气氛,加强戏剧性效果,配合人物和画面运动的节奏。
概括与暗示主题,音乐就像非剧中人的解说词一样,对叙事空间的事件从音乐上(感情、情绪)做出评价。
电影音乐的特殊用法
造成一种地点感和时代感。每个时代的音乐,无论从社会内容、乐曲的旋律、曲式、演唱方式还是流行的乐器都各不相同。一首使用得当的时代音乐可以很好地配合视觉方面的时代布景、道具、服装、发式。
提升对话的戏剧效果。音乐有时像对白中的情感性的标点符号一样,传达语言之外的微妙情绪,这类音乐应该是不喧宾夺主的,几乎让人不能察觉它的存在。
揭示人物内心。音乐有时要超越画面从属地位而承担部分的叙事功能,使导演能传达那些往往不能直接通过语言或画面说出的内容。常用于对人物心理状态的表现方面。
音乐实现对场面的一种评价,配乐后的画面又多了一层意味。特别是在一些有强烈反讽意味的场景中,音乐的这类用法更为常见。库布里克的电影中经常有这类的电影配乐。
音乐本身是独立的。音乐本身具有独立的性质,画面是一个平等的伙伴,音乐扩展场面的含义和情绪内容,完全独立于影片具体情节情境。
四、画外叙述声
美丽上海
总的来说,画外叙述声是一种非常文学性的电影手法,在电影的视觉画面不能完全实现叙事任务时,画外音可以辅助画内的叙事,提供必要的故事背景,挖掘人物内心世界。从画外叙述者和叙事的关系
上可以分为:内心独白、旁白和解说词。